方劑組成解釋
內灸丹方中包含蓽茇,主要原因有二:
- 溫經散寒,止痛止瀉:蓽茇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溫中止瀉的功效,與內灸丹溫補脾腎、散寒止痛的功效相符。
- 助藥力,引藥深入:蓽茇氣味辛香,具有走竄之性,能引導藥力深入病竈,促進其他藥材的發揮,提高藥效。
因此,內灸丹中加入蓽茇,可有效增強溫經散寒、止痛止瀉的效果,並促進藥力深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內灸丹中含有桂枝,主要原因在於桂枝的溫通散寒功效。
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痺止痛、發表解肌之效。內灸丹方中,桂枝可溫陽散寒,驅散寒邪,改善體內寒濕之症,並配合其他藥材,發揮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活血化瘀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寒凝血瘀、疼痛痺痛等症狀。
內灸丹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促進脾胃陽氣生髮,改善寒邪所致的脾胃虛寒症狀,如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等。
- 助藥力:乾薑能增強其他藥物的藥力,促進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與其他寒涼藥物配伍,可起到溫和藥性、緩解藥物寒涼副作用的作用。
總之,乾薑在內灸丹方劑中起到溫中散寒、助藥力的作用,有助於增強藥效,改善患者症狀。
中藥方劑[內灸丹]的組成中包含硫磺,是因為硫磺具有強效的消炎解毒作用。硫磺能夠有效減輕由炎症引起的疼痛和腫脹,並且促進骨骼的修復。在[內灸丹]中,硫磺的添加能夠增強方劑的消炎解毒效果,有助於改善由炎症引起的健康問題。然而,由於硫磺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使用時需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以避免不適。
內灸丹中加入石斛,主要是為了其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滋陰生津,清熱潤燥: 石斛性寒,味甘,歸胃、腎經,具有滋陰生津、清熱潤燥的功效。內灸丹多用於治療熱病傷陰、津液不足、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而石斛可以有效地滋陰生津,緩解因熱病引起的津液不足,改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不適。
2. 益胃健脾: 石斛還具有益胃健脾的作用,可以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對於因熱病引起的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
內灸丹方劑中包含附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脾經,具有強烈的溫陽散寒作用。對於因陽氣虛衰、寒邪入侵而導致的陽虛證候,如四肢冰冷、面色蒼白、呼吸微弱、脈象微弱等,附子可溫補陽氣,驅散寒邪,回陽救逆。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藥效: 內灸丹方劑中通常會配伍其他藥材,如肉桂、乾薑等,共同發揮溫陽散寒、活血化瘀、止痛等功效。附子的加入可以增強這些藥材的藥效,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內灸丹方中包含澤蘭,主要是利用其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功效。
澤蘭性涼,味辛,歸肝、脾經,能疏散肝鬱,行氣止痛,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腹痛、經痛、乳房脹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此外,澤蘭還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可用於治療熱毒瘡瘍、腫毒等症。
因此,內灸丹方中加入澤蘭,可以起到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作用,以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內灸丹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婦人宮臟久冷,中焦停寒」,其核心病機為下焦虛寒兼中焦陽氣不振。臨床表現以心腹或臍下冷痛、肢節倦怠、心悸怔忡、食少惡心為主,皆因寒邪凝滯、陽氣不運所致。
- 宮臟久冷:指胞宮(子宮)長期受寒,血脈凝澀,導致經痛、不孕或帶下清冷。
- 中焦停寒:脾胃陽虛,運化失職,故食少惡心;寒氣上逆擾心,則見心悸。
- 臍下疼痛:腎陽不足,下元虛冷,寒凝氣滯而作痛。
二、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組成邏輯
- 溫補下焦:
- 附子、硫黃:大熱之品,直入腎經,補命門火衰,逐沉寒痼冷。
- 金釵石斛:雖性平,然酒浸後可引藥下行,兼防燥熱傷陰。
- 暖中散寒:
- 乾薑、桂心:溫脾胃之陽,散中焦寒凝,助硫黃、附子上行暖土。
- 蓽茇:散胃寒、止冷痛,協同乾薑止嘔逆。
- 活血通絡:
- 澤蘭葉:辛散溫通,活血利水,針對寒凝血滯之肢節倦怠及婦科瘀滯。
- 溫補下焦:
配伍特點
- 煅朱砂為衣:鎮心安神,兼引諸藥入心,緩解寒氣上衝所致心悸。
- 艾葉鹽湯送服:艾葉增強暖宮散寒之效,鹽湯咸走下焦,助藥力直達病所。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溫陽逐寒」為主軸,結合「活血通絡」與「引經報使」:
- 溫陽:硫黃、附子、乾薑、桂心形成「熱藥協同」,從腎、脾、心多層次驅寒。
- 活血:澤蘭葉疏通寒凝氣血,防溫燥藥壅滯之弊。
- 調引:石斛、朱砂調節藥性走竄方向,兼顧上中下三焦。
總結:內灸丹通過溫補下元、暖中散寒、活血通絡三法,標本兼治「宮寒中冷」之證,適合長期陽虛寒凝體質者。
傳統服藥法
蓽茇半兩,桂心半兩,乾薑(炮) 半兩,舶上硫黃(細研) 半兩,金釵石斛(細銼,酒浸)半兩,附子(炮,去皮臍) 半兩,澤蘭葉1兩。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煅過,朱砂為衣。
每服30丸,加至50丸,空心煎艾葉、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溫,有溫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內灸丹, 出處:《百一》卷十八。 組成:蓽茇半兩,桂心半兩,乾薑(炮)半兩,舶上硫黃(細研)半兩,金钗石斛(細銼,酒浸)半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澤蘭葉1兩。 主治:婦人宮臟久冷,中焦停寒,心腹或臍下疼痛,肢節倦怠,心悸怔仲,食少惡心。
內灸丹,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七。 組成:蓽茇1兩,胡椒1兩,乾薑(炮,洗)1兩,良薑(炒)1兩,丁香(不見火)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吳茱萸(湯泡7次)1兩,肉桂(去粗皮,不見火)半兩,山茱萸(去核,炒)半兩,肉豆蔻(面裹煨)半兩,草豆蔻(去殼)半兩。 主治:臟腑滑泄,裏急腸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