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牢牙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原因如下:
-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燥,能收斂濕氣,止癢消腫,對於牙齦腫痛、牙周炎等濕熱引起的口腔問題具有較好的療效。
- 殺菌止痛:白礬具有一定的殺菌作用,可以抑制口腔內細菌的繁殖,減輕炎症,同時其收斂作用也能起到止痛的效果。
「大牢牙散」方劑中包含「百藥煎」,主要原因有二:
- 增強藥效: 百藥煎本身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與大牢牙散中其他藥物如黃連、黃柏等相輔相成,能有效抑制牙齦腫痛、出血等症狀,提升整體療效。
- 協調藥性: 百藥煎中包含多種藥材,如甘草、生地等,能緩解大牢牙散中其他藥物可能造成的燥烈之弊,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提升用藥安全性。
總之,百藥煎的加入,既增強了「大牢牙散」的藥效,又協調了藥性,使其成為更為完善的治療牙病方劑。
大牢牙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止痛消腫: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牙痛往往與寒邪入侵、氣血凝滯有關,乾薑可以溫陽散寒,驅散寒邪,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和腫脹。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大牢牙散通常包含其他藥物,例如白芷、川芎、細辛等。乾薑與這些藥物相互配伍,可以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乾薑可以溫通經絡,促進白芷、川芎等藥物的藥力深入牙齒,更有效地消炎止痛。
總之,乾薑在中藥方劑大牢牙散中起到溫陽散寒、止痛消腫的重要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達到治療牙痛的目的。
「大牢牙散」方劑中使用蓽茇,主要是由於其具有以下兩方面作用:
- 解毒消腫,止痛止癢:蓽茇味辛、性溫,具有解毒消腫、止痛止癢的功效。對於牙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蓽茇可以有效地消炎止痛,緩解不適。
- 行氣止痛,驅風散寒:蓽茇還有行氣止痛、驅風散寒的作用。對於因寒氣入侵、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牙痛,蓽茇可以溫經散寒,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止痛的效果。
大牢牙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來治療牙痛及口腔相關疾病。方劑中包含烏頭,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烏頭具有強烈的止痛效果,對於牙痛等劇烈疼痛的情況能起到顯著的緩解作用。其所含的生物鹼成分,如烏頭鹼,能通過抑制神經的疼痛傳導來減輕疼痛感。
其次,烏頭還具備發汗解表、散寒的特性。牙痛有時與外邪侵襲有關,烏頭的解表作用可以幫助驅除外邪,從而改善牙髓炎、牙周炎所引起的痛症。
然而,需注意的是,烏頭性烈,使用時需謹慎,以防對胃腸道造成刺激或引發中毒。因此,烏頭的使用應依賴專業中醫師的指導。在安全使用的前提下,烏頭在大牢牙散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止痛和解表作用。
「大牢牙散」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熱涼血、退虛熱、止咳生津的作用。
牙痛常因熱毒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而地骨皮能清熱解毒,涼血止痛,可有效緩解牙痛症狀。此外,地骨皮還能清肺熱,對於因肺熱引起的牙痛也有輔助療效。
大牢牙散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理氣止痛: 砂仁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之效。牙痛多因氣滯血瘀、經絡不通所致,砂仁能疏通經絡,緩解牙痛。
2. 健脾和胃: 砂仁還能健脾和胃,增進食慾。牙痛患者常伴有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砂仁能調節脾胃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從而改善牙痛症狀。
因此,大牢牙散中加入砂仁,可起到理氣止痛、健脾和胃的功效,有效緩解牙痛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牢牙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主症範疇
- 齒疾:針對牙痛、牙齦出血、牙齒鬆動、牙齦腐爛(「齒疏肉爛惡氣」),具止痛、止血、固齒之效。
- 喉科重症:如「纏喉風」(喉部腫痛阻塞之急症),可能借其解毒消腫之力緩解症狀。
- 小兒疳疾:治療「走馬疳」(小兒口腔潰爛壞疽),推測其殺蟲、斂瘡功效可抑制腐肉擴散。
核心作用
- 生齒固齒:強化牙齒與牙周組織。
- 消蟲通腎:中醫理論中,「蟲」可指寄生蟲或腐敗之氣,此方或能殺滅口腔病原;「通腎氣」則因腎主骨(齒為骨之餘),通過溫腎散寒以固齒本。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分類與配伍
殺蟲防腐(主攻邪毒)
- 白礬(枯):燥濕收斂,解毒殺蟲,斂瘡止血,直接抑制口腔致病菌。
- 百藥煎(炒):五倍子製劑,酸澀收斂,消腫止血,助白礬強化防腐功效。
溫經止痛(散寒通絡)
- 乾薑(炮)、蓽茇:溫中散寒,辛熱行氣,改善齒痛及牙齦浮腫(寒凝氣滯所致)。
- 川烏頭、草烏頭:大熱驅寒,麻醉止痛(針對劇烈牙痛),然毒性需炮製減緩。
清熱護齦(佐制溫燥)
- 地骨皮:甘寒清虛熱,涼血退火,避免溫藥過度傷陰,治牙齦出血。
- 縮砂(砂仁):行氣化濕,醒脾和胃,兼防苦寒傷胃,促進藥效吸收。
方劑整體邏輯
- 標本兼治:
- 治標:以白礬、百藥煎殺蟲斂瘡;烏頭、乾薑速效止痛。
- 治本:溫腎散寒(通過「通腎氣」)強化牙齒根本,符合「腎主骨生髓」理論。
- 升降平衡:
溫燥藥(烏頭、乾薑)配合清降藥(地骨皮),避免火熱上炎;收斂(白礬)與行氣(砂仁)並用,防閉門留寇。
外用機轉
- 局部作用:
細末揩牙可直接作用於患處,殺菌、止血、麻醉神經末梢,緩解疼痛。 - 經絡效應:
藥物透過牙齦吸收,循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調理,達到「通腎氣」效果。
三、總結
大牢牙散以「殺蟲防腐+溫通散寒+清熱護齦」三層次配伍,針對齒疾虛實夾雜(本虛標實)之病機,透過外治直達病所,體現中醫「內病外治」、「寒熱並調」的思維。其強調「通腎氣」更反映牙周健康與腎氣盛衰的古典理論連結。
傳統服藥法
白礬(枯)1兩,百藥煎(炒)1兩,乾薑(洗,炮)1兩,蓽茇1兩,草烏頭(炒)半兩,川烏頭(炒)半兩,地骨皮半兩,縮砂半兩。
生齒、固齒,消蟲,通腎氣。
上為細末。
每日食後及早、晚用以揩牙,少頃以溫水或鹽湯漱口。
忌咸、酸、鮓、醬。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含有烏頭,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牢牙散,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九。 組成:白礬(枯)1兩,百藥煎(炒)1兩,乾薑(洗,炮)1兩,蓽茇1兩,草烏頭(炒)半兩,川烏頭(炒)半兩,地骨皮半兩,縮砂半兩。 主治:生齒、固齒,消蟲,通腎氣。主治:齒痛及血出,齒疏肉爛惡氣。纏喉風,小兒走馬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