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丸

八仙丸

BA XI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5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35.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9%
胃經 25%
腎經 12%
大腸經 12%
肺經 8%
心經 4%
膀胱經 4%
肝經 4%
脾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八仙丸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其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附子為烏頭類藥材的炮製品,性溫熱,入心、腎經。其溫陽之力強勁,能溫煦脾腎陽氣,散寒止痛,適用於寒邪凝滯、陽氣虛衰所致的各種疾病。八仙丸常用於治療寒性腹痛、肢冷畏寒、陽虛水腫等症,附子的加入正是為了增強溫陽散寒的功效,幫助藥方發揮更好的治療作用。

八仙丸中添加高良薑,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溫中止痛:高良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八仙丸常用於治療胃寒疼痛、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高良薑可溫暖脾胃,緩解疼痛,改善消化功能。
  2. 化濕消積:高良薑亦具化濕消積之效,有助於改善因濕氣滯留所致的腹脹、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八仙丸中其他藥材如山楂、麥芽等亦有消食化積之功效,高良薑的加入可增強整體消積化濕的效果。

八仙丸中加入蓽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蓽茇性溫,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八仙丸常用於治療寒邪侵襲所致的胃脘冷痛、腹痛、嘔吐、腹瀉等症,蓽茇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2. 行氣通滯、消食導滯:蓽茇入脾胃經,可行氣通滯,消食導滯。八仙丸中常加入其他消食導滯的藥物,如山楂、神曲等,蓽茇的加入可協同其他藥物,增強消食導滯的作用,促進食物消化,緩解胃腸不適。

八仙丸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 砂仁性溫味辛,具理氣化濕、健脾止瀉之效。八仙丸常用於治療脾胃氣滯、脘腹脹痛、食少便溏等症,砂仁有助於疏肝理氣、健脾和胃,改善消化功能,促進食慾,緩解腹痛。
  2. 溫中止嘔: 砂仁亦可溫中止嘔,對於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嘔吐,砂仁可溫中散寒、理氣止嘔,起到止嘔的作用。

因此,砂仁在八仙丸中的加入,不僅有助於理氣健脾,同時也能溫中止嘔,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八仙丸中包含肉荳蔻,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散寒,止嘔逆: 肉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逆的功效。八仙丸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邪客胃引起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肉荳蔻可起到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作用。
  2. 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肉荳蔻還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胃痛、腹痛,肉荳蔻能起到行氣止痛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引起的食積不化,肉荳蔻也能起到健脾消食的作用。

因此,八仙丸中加入肉荳蔻,可起到溫中散寒、止嘔逆、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等多重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八仙丸方劑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吐的功效。八仙丸多用於治療寒邪犯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生薑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
  2. 解毒增效: 生薑具有解毒的功效,可以降低藥物的毒性,增強藥效。八仙丸中其他藥物,如白朮、茯苓等,可能對脾胃有較強的刺激作用。生薑的加入,可以緩解藥物的刺激,使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減少副作用。

八仙丸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燥濕化痰: 厚朴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止痛之效。八仙丸多用於治療脾胃濕阻、痰濕壅肺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厚朴可有效祛除痰濕,使氣機通暢,緩解呼吸道症狀。
  2. 降逆止嘔: 厚朴還具降逆止嘔之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氣逆上衝所致的嘔吐、反胃等症。八仙丸中加入厚朴,可輔助其他藥物,起到降逆止嘔、和胃止痛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八仙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脾胃久冷」所致諸症,核心症狀為:

  1. 泄瀉日久:大便溏薄或完全不化,反映脾胃陽虛,運化失職。
  2. 腸中冷痛:寒邪內凝,氣血不通,故痛。
  3. 納呆不食:陽虛胃弱,腐熟無權,故飲食難進。

此證病機關鍵在於脾腎陽虛,尤其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火不暖土,導致脾胃功能衰竭。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思路

  1. 溫補腎陽,益火生土

    • 肉蓯蓉、鹿茸、附子:三者共為君藥。
      • 肉蓯蓉補腎陽、益精血,潤而不燥;鹿茸峻補元陽,填髓生精;附子大熱,溫補命門之火,散寒止痛。
      • 三藥協力振奮下焦阳气,使火旺土自暖,脾胃得温而運化復常。
  2. 強筋壯骨,調和肝腎

    • 牛膝、天麻、木瓜
      • 牛膝補肝腎、強筋骨,引藥下行;天麻息風通絡,緩解寒凝筋脈之痛;木瓜舒筋活絡,化濕和中,兼緩附子之燥烈。
      • 此三藥針對陽虛兼見筋骨乏力或寒濕阻滞之證,亦助脾腎陽氣布達四末。
  3. 養血活血,兼防溫燥傷陰

    • 當歸:補血活血,潤腸通便,佐制溫陽藥之燥性,避免陽虛兼血瘀或津虧之弊。
  4. 開竅醒脾,助藥力透達

    • 麝香:辛香走窜,能開結通滯,引諸藥直達病所,尤善化解寒凝氣滯之腹痛。

二、劑型與服用方法

  • 蜜丸:緩和附子、鹿茸之峻烈,延長藥效。
  • 溫酒送服:酒性溫通,助藥力速行經絡,強化溫陽散寒之效。
  • 空腹服:使藥力直趨下焦,專補脾腎。

三、方劑整體作用

此方以補腎陽為本,暖脾胃為標,同時兼顧:

  1. 透過補命門之火,間接溫煦中焦,解決「米穀不化」;
  2. 透過活血通絡(當歸、麝香),緩解腸中寒凝血瘀之痛;
  3. 透過強筋骨(牛膝、木瓜),改善陽虛所致的肢體萎弱。

【推論可能的擴展應用】

雖原主治脾胃虛冷泄瀉,但從組方邏輯可延伸至:

  • 腎陽不足之腰膝冷痛(鹿茸、牛膝、附子);
  • 寒疝腹痛(附子、麝香、當歸);
  • 老年虛寒便秘(肉蓯蓉、當歸潤腸,佐以溫陽推動)。

本方體現「補火生土」治法,適用於脾腎同病、以下焦虛寒為主導之證候。

傳統服藥法


肉蓯蓉4兩,牛膝4兩,天麻(去苗)4兩,木瓜(去子,切)4兩(並用好酒浸三日,取出焙乾),當歸(洗,焙)2兩,附子(炮,去皮臍)2兩,鹿茸1兩(火燎去毛,塗酥炙),麝香1分(別研)。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空心、食前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八仙丸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此外,八仙丸不宜與溫熱性中藥同用,以免加重病情。

相關疾病


氣喘麻痺嗜眠症(嗜睡症)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嘔吐胃下垂大腸激擾綜合症噯氣腹瀉身體消瘦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容易健忘噁心反胃頭昏精神不佳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八仙丸, 出處:《扁鵲心書·神方》。 組成:附子(炮)1兩,高良薑1兩,蓽茇1兩,砂仁1兩,肉豆蔻1兩,生薑3兩,厚朴4兩(薑汁制)。 主治:脾胃久冷,大便泄瀉,腸中痛,米谷不化,飲食不進。

八仙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三。 組成:大棗3個(去核,紙裹巴豆,慢火燒煙盡),天南星(炮)1兩,半夏(洗)半兩,小皂角(炙黃,去皮子)半兩,甘草(炒)半兩,款冬花半兩,白礬(枯)半兩,巴豆7枚,杏仁35個(去皮,炒)。 主治:喘嗽。

八仙丸, 出處:《聖惠》卷七。 組成:桃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阿魏半兩(面裹煨,面熟爲度),桂心半兩,木香2(3)分,高良薑3分(銼),腽肭臍半兩(酒刷,炙微黃),乾蠍1分(微炒),青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 主治:盲腸氣。

八仙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二。 組成:京三棱(煨,銼)1兩,蓬莪朮(煨,銼)1兩,五靈脂1兩,烏梅60枚(和核用),乾漆半兩(炒煙出),巴豆40粒(去皮,不出油,研),木香1分,縮砂100粒(去皮)。 主治:消食化氣,破積聚。主治:心腹脹滿,噫醋惡心。

八仙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九。 組成:肉蓯蓉4兩,牛膝4兩,天麻(去苗)4兩,木瓜(去子,切)4兩(并用好酒浸3日,取出焙乾),當歸(洗,焙)2兩,附子(炮,去皮臍)2兩,鹿茸1兩(火燎去毛,塗酥炙),麝香1分(别研)。 主治:元臟氣虛,頭昏面腫,目暗耳鳴,四肢疲倦,步履艱難,肢節麻木,肌體羸瘦,肩背拘急,兩脅脹滿,水谷不消,吃食無味,恍惚多忘,精神不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