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氣散

益氣散

YI Q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7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37.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胃經 19%
腎經 16%
心經 12%
肺經 9%
肝經 5%
膀胱經 5%
大腸經 2%
心包經 2%
脾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肝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益氣散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溫陽救逆: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補火、回陽救逆的功效。益氣散主要用於脾氣虛弱、氣虛乏力、面色蒼白、食慾不振等症,而附子能溫補脾陽,改善陽虛導致的氣虛症狀。

二、 助陽行氣: 附子具有溫陽助陽的作用,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氣滯血瘀的症狀。益氣散中常加入一些補氣藥物,附子的加入能幫助藥物更好的發揮補益氣血的作用,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益氣散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益氣散多用於氣虛脾寒之症,而生薑可溫暖脾胃,助消化,減少寒邪對脾胃的損傷,提升藥效。
  2. 調和藥性: 益氣散中藥材多偏寒涼,如黃芪、人參等,生薑加入後可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藥性過於強勁,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使藥效更溫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益氣散方中加入砂仁,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溫脾胃、助消化: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脾胃、助消化、行氣止痛的作用。益氣散主要用於治療氣虛脾弱,飲食不消,倦怠乏力等症。砂仁可以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吸收,緩解消化不良,進而提升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氣虛症狀。
  2. 行氣止痛:砂仁還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氣虛所致的胸腹脹悶、脘腹疼痛等症狀。益氣散中加入砂仁,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氣虛所致的各種症狀,提高療效。

益氣散方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脾止瀉: 肉荳蔻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溫中散寒、止瀉止痛之效。益氣散主治脾胃虛寒、氣虛下陷所致的久瀉、脫肛等症,而肉荳蔻溫脾止瀉,有助於緩解脾胃虛寒導致的腹瀉,並提升脾胃的運化功能,改善氣虛下陷的病症。
  2. 固澀止脫: 肉荳蔻還有固澀止脫的功效,能收斂止瀉,並固攝下陷的氣,有助於治療脫肛、子宮下垂等症。益氣散中加入肉荳蔻,可加強固澀止脫的作用,進一步改善氣虛下陷所致的病症。

益氣散方劑中含有花椒,主要是因為花椒具有溫中散寒、止痛、除濕之效。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能溫暖脾胃,散寒止痛。對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納呆、嘔吐泄瀉等症,花椒具有良好的療效。

此外,花椒還具有除濕的作用,對於風寒濕痹、肢體麻木等症,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在益氣散方劑中加入花椒,可以起到溫中散寒、止痛、除濕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症狀。

益氣散方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陽散寒,助脾胃運化: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陽散寒、理氣止痛、健脾開胃之效。對於脾胃虛寒、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可起到溫暖脾胃,促進脾胃運化,緩解疼痛的作用。
  2. 增香助味,提高藥效:茴香氣味芳香,可掩蓋其他藥材的苦味,使藥物更易入口,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此外,茴香芳香之氣可升散,有助於藥力直達病所,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益氣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症候
「脾腎虛勞,滑洩不止,飲食不進,肌體羸瘦。」此描述指出病機以 脾腎陽虛 為核心:

  1. 脾腎陽虛:脾失運化則「飲食不進」,腎失固攝則「滑洩不止」(如久瀉、遺精等),陰寒內盛導致氣血生化不足,故「肌體羸瘦」。
  2. 虛寒夾濕:滑洩不止可能伴隨水穀不化,反映下焦虛寒兼濕濁不固。

治療方向
全方側重 溫補脾腎、固澀止瀉、散寒行氣,適用於陽虛陰寒內盛兼氣滯之證。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附子(炮製後)

  • 功效:大熱之品,溫補脾腎陽氣,逐寒濕。
  • 炮製特點:以生薑汁慢火煮後焙乾,減附子毒性,增強溫中止瀉之效(生薑協同溫中)。

2. 縮砂(砂仁)、肉豆蔻

  • 砂仁:行氣醒脾,化濕開胃,緩附子之壅滯,助消化。
  • 肉豆蔻:溫中澀腸,專治「滑洩」,與附子協同固攝下焦。

3. 蜀椒(花椒)、茴香子

  • 蜀椒:溫中散寒,殺蟲止痛,助附子祛陰寒。
  • 茴香子:暖肝腎,行氣止痛,調節下焦氣機。

4. 配伍與服用法

  • 羯羊肝:性溫補肝血,以「肝主疏泄」特性調節脾胃氣機;竹籤炙烤後香燥入脾,加強溫運。
  • 蔥白、鹽、醋
    • 蔥白通陽,助藥力散寒;
    • 鹽引藥入腎;
    • 醋收斂,輔助固澀止瀉。
  • 溫酒送服:酒性辛熱,助藥力通行經脈,直達下焦。

整體方義與機理

  1. 溫陽為主:附子為君,配蜀椒、茴香子散寒,重建脾腎陽氣。
  2. 固澀為輔:肉豆蔻澀腸止瀉,醋收斂,針對「滑洩」標症。
  3. 行氣化濕:砂仁、羊肝、蔥白調暢氣機,防溫補藥壅滯,促進運化。
  4. 血肉有情之品:羊肝補虛兼引經,增強藥效吸收。

結論
此方從脾腎陽虛本質入手,標本兼治,溫而不滯,澀而不礙氣機,契合「虛勞滑洩」之複雜病機。

傳統服藥法


附子2兩(大者。炮裂,去皮臍,切片,如紙厚,用生薑4兩取汁,以慢火煮附子令汁盡,焙乾),縮砂(去皮)半兩(微炒),肉豆蔻(去皮)1分,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去汗)1分,茴香子半錢(微炒)。
上為散。
每服3錢,用羯羊子肝2枚(去筋膜,切作片),入蔥白、鹽、醋各少許,拌藥令勻,用竹杖子串於猛火上炙,令香熟就熱吃,空心以溫酒1盞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上火。

相關疾病


肺結核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骨質疏鬆症身體消瘦

相同名稱方劑


益氣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一。 組成:附子2兩(大者。炮裂,去皮臍,切片,如紙厚,用生薑4兩取汁,以慢火煮附子令汁盡,焙乾),縮砂(去皮)半兩(微炒),肉豆蔻(去皮)1分,蜀椒(去目并閉口,炒去汗)1分,茴香子半錢(微炒)。 主治:脾腎虛勞,滑泄不止,飲食不進,肌體羸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