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香蓽茇散

乳香蓽茇散

RU XIANG BI BA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理瀹》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4.4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脾經 16%
心經 14%
肺經 12%
腎經 9%
膀胱經 7%
膽經 7%
胃經 5%
大腸經 2%
心包經 2%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膽經
胃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乳香蓽茇散方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緩解疼痛:天麻具有息風止痙、平肝潛陽、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乳香蓽茇散所治療的各種疼痛症狀,例如頭痛、肢體疼痛、關節疼痛等,提升療效。
  2. 協同作用:天麻與乳香、蓽茇等藥物共同發揮作用,可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天麻的平肝息風作用可以緩解因氣血瘀滯導致的疼痛,乳香、蓽茇的活血化瘀作用則可以改善血流,促進疼痛消退。

乳香蓽茇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乳香蓽茇散主治寒濕凝滯所致的疼痛、瘙癢等症,而防風性溫,能疏散風寒,並具有止痛止癢的功效,有助於解除寒濕對經絡的阻滯,改善疼痛瘙癢症狀。
  2. 配合乳香蓽茇,增強療效:乳香蓽茇散中乳香、蓽茇均為溫性藥材,可溫經通絡,散寒止痛。防風的加入,一方面可以緩解乳香蓽茇的溫燥之性,另一方面又能促進藥力更好地發揮,達到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乳香蓽茇散為一傳統中醫方劑,其組成中納入了烏頭此味藥材,主要取其散寒止痛之功。烏頭,性熱味辛,歸心、肝、腎經,善於袪除深層寒邪,對各種因寒濕引起的疼痛症狀有顯著療效。在乳香蓽茇散中,烏頭與乳香、蓽茇等藥相配,共同發揮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乳香行氣活血,蓽茇則溫中散寒,三者合用,對於寒凝氣滯所導致的腹痛、腰背酸痛等病症,能夠達到較好的緩解效果。此外,烏頭還具有一定的祛風濕功效,因此此方也適用於風濕痹痛之疾。然而,烏頭有毒,應用時需嚴格控制劑量,以免中毒。總體而言,乳香蓽茇散中的烏頭,是為了增強方劑的溫通散寒及止痛作用,但使用時應謹慎,以免發生不良反應。

乳香蓽茇散中包含蓽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中止痛: 蓽茇性溫,具有溫中止痛的功效。乳香蓽茇散主治寒凝氣滯所致的胸腹疼痛,而蓽茇溫經散寒,有助於緩解疼痛症狀。
  2. 行氣止痛: 蓽茇不僅溫中,更能行氣止痛。它能促進氣血運行,解除氣滯,進而緩解疼痛。乳香蓽茇散中乳香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與蓽茇的功效相輔相成,共同達到行氣止痛的效果。

乳香蓽茇散中加入川芎,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行氣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膽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之效。乳香蓽茇散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而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2. 引藥入血: 川芎具有通經活絡的作用,能引導乳香、沒藥等藥物深入血脈,發揮更好的藥效,更有效地治療跌打損傷引起的瘀血腫痛。

乳香蓽茇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經散寒,止痛止痙: 細辛性溫,入肺經,具溫經散寒、止痛止痙之效。乳香蓽茇散主治寒凝血瘀所致之痛症,細辛可溫經散寒,緩解寒邪阻滯,促進氣血流通,進一步達到止痛的效果。
  2. 助乳香蓽茇行氣止痛: 乳香蓽茇散中乳香、蓽茇皆具行氣止痛之效,但性較緩和。細辛加入後,可加強行氣止痛之力,使藥效更顯著。此外,細辛亦可引導乳香、蓽茇藥力直達病所,更有效地治療寒凝血瘀之痛症。

乳香蓽茇散方中包含乳香,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乳香為橄欖科植物乳香樹的樹脂,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其藥理研究表明,乳香具有抗炎、止痛、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

在乳香蓽茇散中,乳香與蓽茇等藥材相配伍,共同發揮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

乳香蓽茇散方劑中,包含硼砂,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硼砂性寒,味甘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針對外感熱毒、瘡瘍腫毒等病症。
  2. 活血化瘀:乳香蓽茇本身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硼砂的加入可加強其活血化瘀的作用,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

因此,乳香蓽茇散中加入硼砂,可以發揮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治療外感熱毒、瘡瘍腫毒等病症。

乳香蓽茇散方中加入薄荷,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表,疏風止痛: 乳香蓽茇散主治風寒濕痺,症狀包括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表、疏風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和不適。

2. 芳香開竅,行氣止痛: 薄荷香氣濃鬱,具有芳香開竅的作用,可以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同時,薄荷還能起到解表散寒的作用,有助於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因此,乳香蓽茇散中加入薄荷,可以起到清熱解表、疏風止痛、芳香開竅、行氣止痛的作用,增強方劑的療效。

乳香蓽茇散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止痛的功效。乳香蓽茇散主治氣滯血瘀所致的胸痹心痛,麝香能夠活血化瘀,通經絡,與乳香、蓽茇協同作用,起到行氣止痛的效果。

2. 芳香開竅: 麝香氣味芳香,能開竅醒神,增強藥物的穿透力,使其更好地作用於病竈,從而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乳香蓽茇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骨槽風」,其病機因風邪侵襲或蟲蛀牙痛日久潰爛所致。骨槽風屬中醫外科病證,表現為頜骨疼痛、腫脹,甚則腐潰流膿,類似現代醫學的頜骨骨髓炎或蜂窩組織炎。方中強調「風、蟲」為病因,故用藥以祛風散寒、活血通絡為主,兼顧止痛消腫,符合古代對骨槽風「風毒蘊結」的認識。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祛風散寒止痛

    • 天麻、防風、荊芥穗、薄荷:祛風透表,疏散頭面風邪。
    • 草烏、川烏、蓽茇、細辛、官桂:辛溫散寒,溫通經絡,針對寒凝牙痛與骨槽冷痛。
    • 盆消(芒硝):清熱軟堅,助消腫散結,防風藥過於溫燥。
  2. 活血化瘀通絡

    • 乳香、沒藥、當歸、川芎:活血行氣,消腫生肌,促進局部氣血流通,改善潰爛。
    • 麝香:芳香走竄,穿透筋骨,增強活血止痛之效。
  3. 引藥上行與局部用藥

    • 紅豆(或指赤小豆,利水消腫):輔助消腫。
    • 鼻內搐法:通過鼻腔黏膜吸收藥物,直達頭面病所,發揮速效。此用法常見於古代頭面部疾患,避開口服對潰瘍的刺激。

推論可能功效

全方以辛溫開泄為主,輔以活血之品,能「驅散風寒、通絡止痛、消腫排膿」,適用於風寒或寒凝血瘀型的骨槽風早期(未完全化熱者)。其特點在於:

  • 攻邪力強:多用辛燥藥物,迅速疏通凝滯。
  • 標本兼顧:治風治血並行,兼顧根本與症狀。
  • 用藥靈巧:鼻吸給藥法針對頜面局部病變,體現「上病上治」思維。

此方反映古代對「風邪束表、寒凝血瘀」致病的治療思路,現代應用需辨證屬寒證或寒熱錯雜(兼少量盆消涼制),熱毒熾盛者恐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天麻1錢,防風1錢,草烏1錢,蓽茇1錢,細辛1錢,川烏1錢,乳香半錢,紅豆1錢,荊芥穗1錢,沒藥半錢,官桂半錢,當歸2錢,川芎2錢,盆消1錢,薄荷2錢,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
每用1字,或半銅錢許,口噙溫水,鼻內搐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乳香蓽茇散, 出處:《理瀹》。 組成:天麻、防風、草烏、蓽茇、川芎、細辛、乳香、硼砂、薄荷、麝香。 主治:骨槽風,由風、蟲牙痛潰爛變成者。

乳香蓽茇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九一引《瘡科通玄論》。 組成:天麻1錢,防風1錢,草烏1錢,蓽茇1錢,細辛1錢,川烏1錢,乳香半錢,紅豆1錢,荊芥穗1錢,沒藥半錢,官桂半錢,當歸2錢,川芎2錢,盆消1錢,薄荷2錢,麝香少許。 主治:牙疼,骨槽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