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止牙疼藥

立止牙疼藥

LI ZHI YA TENG Y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熱 (1.3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4%
腎經 14%
肝經 14%
大腸經 10%
胃經 10%
心經 9%
脾經 9%
小腸經 5%
膀胱經 5%
膽經 4%
肺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立止牙疼藥是一種專門用來緩解牙痛的中藥方劑,其中蟾酥的加入是基於其特殊的藥理特性。蟾酥,即蟾蜍的分泌物,具有很強的 analgesic(鎮痛)及抗炎作用,能夠有效減輕由牙齦炎、根尖炎等引起的疼痛感。其內含的生物活性成分能夠幫助抑制疼痛神經的敏感性,進而減少患者的痛覺體驗。

此外,蟾酥還具有消腫和抗菌的功能,這對於由感染引起的牙痛尤其有益。牙痛的過程中,常伴隨著牙齒周圍的腫脹和感染,而蟾酥的抗菌作用可以幫助清除致病微生物,有助於加速癒合過程。基於這些特性,蟾酥成為立止牙疼藥中的關鍵成分之一,有助於提升療效,讓患者在短時間內獲得緩解。

細辛在立止牙疼藥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溫經散寒,止痛止癢: 細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對於寒邪引起的牙痛,可溫經散寒,緩解疼痛。
  2. 通鼻竅,利咽喉: 細辛亦可通鼻竅,利咽喉,對於因寒邪阻滯而引起的牙痛,可通過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止痛的效果。

因此,細辛在立止牙疼藥方中,能有效緩解寒邪引起的牙痛,使其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立止牙疼藥中加入蓽茇,主要是利用其溫通止痛的功效。蓽茇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牙痛的病因很多,包括寒邪入侵、氣滯血瘀、熱毒上攻等,而蓽茇能溫經散寒,驅除寒邪,並能行氣活血,消散瘀血,緩解牙痛。此外,蓽茇還可溫胃止嘔,對於因寒邪入侵而引起的胃痛、嘔吐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立止牙疼藥中加入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消炎止痛: 鹽性寒,具清熱解毒、消炎止痛之效。牙疼多因炎症引起,鹽能有效抑制牙周組織發炎,減輕疼痛。

2. 拔毒生肌: 鹽能吸附膿液,幫助清除牙周組織的病竈,促進創口癒合,有助於止疼。

此外,鹽還能幫助藥物滲透,更有效地發揮藥效,提升止疼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名為「立止牙疼藥」,顧名思義,其主治為「牙疼」,強調「立止」二字,顯示古代醫家認為此方具有快速鎮痛之效。牙疼在中醫理論中,多因風火、胃熱、蟲蝕(齲齒)或寒凝所致,症狀常表現為劇烈疼痛,甚則牽連頭面。此方以局部外治為主,利用藥物辛麻走竄之性,開鬱散結、麻醉止痛,直接作用患處以緩解疼痛。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蟾酥

    • 性味辛溫,有毒,屬強效通竅止痛藥。其所含蟾酥毒素能麻醉局部神經,抑制痛覺傳導,古代常用於頑固性疼痛或瘡腫。在此方中為主藥,發揮即時鎮痛效果。
  2. 細辛

    • 辛溫,歸肺腎經,具散寒祛風、通竅止痛之效。其揮發油成分(如甲基丁香酚)可擴張血管、抗炎鎮痛,並輔助蟾酥增強局部麻醉作用。
  3. 蓽茇

    • 辛熱,善散胃腸寒邪,傳統用於寒凝頭痛、牙痛。其胡椒鹼類成分能刺激局部血液循環,緩解寒性收引導致的疼痛,與細辛協同溫通經絡。
  4. 食鹽

    • 鹹寒,能清熱軟堅,外用可滲透局部、清潔患處。在此方中可能作為賦形劑,調和其他藥物滲透牙齦或齲齒孔隙,增強藥效發揮。

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 辛麻並用,直達病所:全方以辛溫藥物為主,利用其走竄之性快速作用於牙周或齲洞,麻痺神經末梢,達到「立止」之效。
  • 寒熱兼顧:雖以溫通為主,但食鹽微寒可緩解熱性腫痛,蓽茇、細辛亦能疏散風熱,故對風火牙痛或寒凝牙痛均有調整空間。
  • 外用直攻:製為小丸直接置於患處,避開內服毒性(如蟾酥),集中藥力於局部,符合中醫「急則治標」的思路。

總結:此方通過辛溫麻醉、散寒通竅的藥物組合,針對牙疼「不通則痛」的病機,快速阻斷痛感,體現了古代外治法的巧思。然其效峻烈,適用於急症暫緩疼痛,後續仍需辨證調理根本。

傳統服藥法


蟾酥、 細辛、 蓽茇、 食鹽各等分。
用蟾酥糊為小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立止牙疼藥,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呼和浩特方)。 組成:蟾酥、細辛、蓽茇、食鹽各等分。 主治:牙疼。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