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羊肉羹中加入羊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益溫陽:羊肉性溫熱,入脾、腎經,具有溫中暖脾、補氣血、益腎陽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腎陽不足、畏寒肢冷、體虛乏力等症狀有較好的調理作用。
二、改善口感:羊肉鮮美,營養豐富,與其他藥材搭配,可製成美味的羹湯,有助於提高患者的食慾,增強食慾,更好地吸收藥物中的有效成分。
羊肉羹中加入草果,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溫中散寒,助羊肉驅寒暖胃:羊肉性溫,草果亦辛溫,兩者相輔相成,可溫中散寒,驅除羊肉的寒性,使羊肉更易消化吸收,並增強其溫暖脾胃、補益氣血的作用。
- 去腥增香,提升口感:草果香氣濃鬱,可有效去除羊肉的腥羶味,並賦予湯羹特殊的香氣,提升整體口感。
因此,草果在羊肉羹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既能提升食療效果,又能改善風味。
羊肉羹中加入陳皮,主要原因如下:
- 解膩去腥: 羊肉性溫熱,易燥,且帶有羶味。陳皮味辛、苦,性溫,能理氣健脾,且有解膩去腥之效,可平衡羊肉的燥熱之性,並去除羊肉的羶味,使羊肉羹更為清爽可口。
- 溫中散寒: 陳皮入脾、肺經,具有溫中散寒之效,可助羊肉溫補脾胃,提升羊肉的暖胃功效。尤其是在冬季寒冷時,加入陳皮可使羊肉羹更為暖胃驅寒,適合寒冷體質的人食用。
羊肉羹中加入高良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助消化: 羊肉性溫,易於助陽,但同時也可能造成燥熱、不易消化。高良薑性溫,能溫中散寒,促進血液循環,幫助羊肉溫而不燥,更易於人體吸收。
- 去除腥羶,增鮮味: 羊肉本身帶有腥羶味,高良薑具有辛辣芳香的特性,能有效去除羊肉的腥羶味,同時還能提升羊肉的鮮美口感,使羊肉羹更加美味。
羊肉羹中加入蓽茇,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助陽補虛:羊肉性溫熱,具有溫補脾腎、助陽氣之功效。蓽茇性溫,亦可溫中散寒、助陽氣,與羊肉相輔相成,加強溫補作用,更適合寒性體質者食用。
- 祛除羊肉羶味:羊肉獨特的羶味,有些人難以接受。蓽茇具有辛溫之性,可散寒除濕,同時能芳香化濁,有助於去除羊肉的羶味,使羊肉羹更鮮美可口。
因此,蓽茇在羊肉羹中既能增強溫補作用,又能改善羊肉味道,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羊肉羹中加入胡椒,主要原因如下:
- 溫中散寒:羊肉性溫熱,胡椒亦屬溫熱性藥材,兩者搭配可溫暖脾胃,驅散寒氣,適合冬季食用或體質虛寒者。
- 去除腥羶:羊肉帶有較重的腥羶味,胡椒辛香溫熱,可以有效去除羊肉的腥味,提升口感,使羊肉羹更為香醇可口。
此外,胡椒還有促進消化、增進食慾、溫暖經絡等功效,與羊肉搭配食用,可謂相得益彰,更能發揮藥食同源的功效。
羊肉羹中加入蔥白,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溫中散寒,解羊肉寒性: 羊肉性溫,但同時亦帶有寒性,容易造成脾胃虛寒,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蔥白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解表發汗的功效,能有效化解羊肉的寒性,使羊肉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2. 增香去腥,提升口感: 蔥白本身帶有獨特的香氣,與羊肉搭配能起到去腥增香的作用,使羊肉羹的味道更加鮮美,提升整體口感。
主治功效
羊肉羹方劑分析
主治功效
羊肉羹主治腎虛衰弱,腰腳無力。
治療原理分析
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腎虛則腰膝酸軟無力。羊肉羹中各藥物協同作用,達到補腎益精、強筋健骨的功效,從而治療腎虛所致的腰腳無力。
- 羊肉: 羊肉性溫,入脾、腎經,為血肉有情之品,能大補氣血,溫補脾腎,益精填髓,強身健體。在此方中為主藥。
- 草果: 辛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燥濕、開胃消食、行氣止痛的功效。可助羊肉溫補脾胃,促進運化。
- 陳皮: 辛、苦,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可助羊肉理氣和中,防止壅補。
- 高良薑: 辛,熱,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可助羊肉溫中散寒,緩解腎陽虛導致的寒凝疼痛。
- 蓽茇: 辛,熱,入胃、大腸經,具有溫中散寒、下氣止痛的功效。可助羊肉溫中散寒,並能引藥下行。
- 胡椒: 辛,熱,入胃、大腸經,具有溫中散寒、下氣、消痰的功效。可助羊肉溫中散寒,暖胃驅寒,調節腸道。
- 蔥白: 辛,溫,入肺、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散寒通陽的功效。可助羊肉散寒通陽,並可辟除羊肉的膻腥氣。
- 蘿蔔: 辛、甘,涼,入肺、胃經,具有消食、化痰、下氣、寬中之功效。在此方劑中可消食化積,防止羊肉等滋補品壅滯脾胃。
《飲膳正要》記載羊肉羹的具體做法:羊肉半斤切細,蘿蔔切片,草果、陳皮、良薑、蓽茇、胡椒各一錢,蔥白三莖,加水熬成汁,入鹽、醬調味,下面煮成羹食用。
《食療方》記載此方能「治腎虛衰弱,腰腳無力」,並指出「將湯澄清作粥食之亦可」。
多篇文獻提及「七日後以羊肉羹補之」,提示羊肉羹具有良好的補益作用,適合在特定治療後作為滋補之品。
《續名醫類案》和《古今醫案按》中記載了醫案,患者因「荒於酒色」、「勞心太過」導致虛弱,使用羊肉羹、糯米粥等食物進行調理,取得一定效果,體現了羊肉羹在扶正補虛方面的應用。
《羅氏會約醫鏡》中「隨補羊肉羹」方,強調了羊肉羹的補益作用,並可根據不同虛證隨證加藥,如附子用於腎陽虛、黃耆用於氣虛,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
總體而言,羊肉羹以羊肉為君,溫補脾腎;草果、陳皮、高良薑、蓽茇、胡椒等辛溫之品為輔佐,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蔥白發散,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諸藥合用,共奏溫補脾腎、強筋健骨之功,適用於治療腎虛衰弱、腰腳無力的病症。
傳統服藥法
羊肉半斤(細切),蘿蔔1個(切作片),草果1錢,陳皮1錢(去白),良薑1錢,蓽茇1錢,胡椒1錢,蔥白3莖。
上藥水熬成汁,人鹽醬熬湯,下面棋子作羹食之;將湯澄清作粥食之亦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羊肉羹性溫,味甘,具有溫補腎陽、強筋壯骨的功效。但羊肉羹不宜多食,以免引起上火。此外,羊肉羹不宜與蘿蔔同食,以免影響羊肉羹的功效。
相同名稱方劑
羊肉羹, 出處:《飲膳正要》卷二。 組成:羊肉半斤(細切),蘿蔔1個(切作片),草果1錢,陳皮1錢(去白),良薑1錢,蓽茇1錢,胡椒1錢,蔥白3莖。 主治:腎衰虛弱,腰腳無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