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膳正要
《飲膳正要》是元代忽思慧於14世紀初編撰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膳食與養生學巨著。這部書不僅為古代皇室的健康管理提供了詳細的參考,更作為中國古代醫學與營養學的重要典籍,系統地闡述了飲食養生的理論、方法和實踐,對後世中醫食療理論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膳食與養生的核心理念
《飲膳正要》的核心思想圍繞著「飲食為養生之本」展開。忽思慧在書中強調,飲食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更應注重對人體氣血的滋養和五臟的調理,從而達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他提出了幾項關鍵的養生原則,這些原則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調和五味:書中認為,酸、苦、甘、辛、鹹五味應當適度攝取,以平衡五臟的功能。過偏或不足都會對身體造成損害,這與中醫「陰陽平衡」的整體觀念不謀而合。例如,脾病者應忌酸,肺病者應忌苦,強調食物與臟腑的對應關係。
-
適應四時:忽思慧主張飲食必須根據四季的氣候變化進行調整。春季宜清淡,以順應生發之氣;夏季宜消暑,以清解暑熱;秋季宜滋潤,以潤燥養陰;冬季宜溫補,以固藏精氣。這種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養生觀念,是中醫學的重要特色。
-
節制有度:書中特別強調「飲食有節」,告誡讀者「過飽或過饑都會損害健康」。此外,還提出「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即少量多餐的原則。這些提醒在現代營養學中依然被推崇,對於預防消化系統疾病、維持體重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這些核心理念充分體現了中醫「治未病」(預防勝於治療)的思想,強調通過日常飲食來維護健康,而非僅僅在生病時才尋求治療。
二、食材性味與功能
《飲膳正要》對多種食材的性味、屬性和功效進行了詳細的記錄。這種分類方式不僅基於食材的自然特性,也融入了中醫的理論辨證。
-
肉類:
- 羊肉:被視為性溫,具有「補氣血、暖中益氣」的功效,特別適合在冬季進補,以抵禦寒冷。書中收錄了多種羊肉的烹調方法,如馬思荅吉湯、大麥湯、八兒不湯、沙乞某兒湯、苦豆湯、木瓜湯、松黃湯、粆湯、大麥算子粉、大麥片粉、糯米粉搊粉、河㹠羹、阿菜湯、雞頭粉雀舌龜子、雞頭粉血粉、雞頭粉撅面、雞頭粉搊粉、雞頭粉餛飩、雜羹、葷素羹、珍珠粉、黃湯、三下鍋、葵菜羹、瓠子湯、團魚湯、盞蒸、臺苗羹等,展現了其廣泛的應用。
- 牛肉:性平,能「益氣、補脾胃」,主治「消渴、止嘔泄」。書中還提到牛髓「補中填精髓」,牛酥「益心肺,止渴、嗽」,牛酪「治熱毒、止消渴」,牛乳腐「潤五臟,利大小便」。
- 豬肉:性苦,雖能「閉血脈、弱筋骨」,但不宜多食,恐「動風」。書中特別提到「豬頭姜豉」的烹飪方法。
- 馬肉:性辛苦冷,有小毒,能「下氣、強腰膝」。
- 鹿肉:性溫,能「補中、強五臟、益氣」,其鹿腎「補腎、壯陽氣」,鹿茸「益氣強志,補虛羸」。書中亦有鹿頭湯的記載。
- 驢肉:性甘寒,能「治風狂、安心氣」。
- 熊肉:性甘,主治「風痹、筋骨不仁」,其熊白「治風補虛損」。
- 犬肉:性鹹溫,能「安五臟、益陽道、厚腸胃」,黃色犬肉更佳。
-
穀物類:
- 粟米:性鹹微寒,能「養腎氣、去脾胃中熱、益氣」。
- 大麥:性鹹溫微寒,可「消食宿食、破冷氣」,用於消暑降火。
- 小麥:性甘微寒,能「除熱、止煩躁、止痛」。
- 稻米:糯米性甘苦平,能「溫中」;粳米性甘苦平,能「益氣、和胃氣」。
- 蕎麥:性甘平寒,能「實腸胃、益氣力」,但「久食動風氣」。
-
蔬果類:
- 葵菜:性甘寒平,能「利五臟、利小便」。
- 蘿蔔:性甘溫,能「下氣消穀、去痰癖」。
- 木瓜:性酸溫,能「主濕痹邪氣」,用於治療腰膝疼痛、增強筋骨。
- 杏仁:性酸,有小毒,主治「咳逆上氣」。
- 蓮子:性甘平,能「補中養神、益氣」。
忽思慧特別強調,食材的性味應與人體的陰陽屬性相協調。例如,寒涼體質者應多食溫熱性食物,而熱性體質者則宜多食寒涼性食物,以達到最佳的養生效果。
三、飲食禁忌與安全
《飲膳正要》對食材搭配與禁忌的記載極為詳細,旨在避免因不當飲食引發的健康問題,這在古代膳食文化中是一大特色。書中詳細列舉了多種食物的相剋關係,如:
-
肉類禁忌:
- 馬肉:「不可與倉米、蒼耳、姜同食」。
- 豬肉:「不可與牛肉、芫荽同食」,亦不可與黃連、桔梗同食。
- 羊肝:「不可與椒、豬肉同食」。
- 兔肉:「不可與姜同食」,妊娠期婦女「不可食」。
- 野雞:「不可與蕎麵、胡桃、蘑菇同食」。
- 雞子:「不可與鱉肉、生蔥、蒜同食」。
- 蝦:「不可與豬肉、糖、雞肉同食」。
-
蔬果類禁忌:
- 蓮子:「不去心,食之成霍亂」。
- 甜瓜:「雙蒂者,不可食」。
- 菜著霜者:「不可食」。
- 柿、梨:「不可與蟹同食」。
- 竹筍:「勿多食,發病」。
-
中毒處理:書中還記錄了如何識別與處理食物中毒的情況。例如,食菜物中毒可用「雞糞燒灰,水調服之」;食魚中毒可用「陳皮汁、蘆根」;食馬肉中毒則可「嚼杏仁」解之。這些指導反映了當時對飲食安全的重視。
這些禁忌和安全建議,即便在現代醫學看來,也有一部分具有科學依據,部分則可能是經驗累積或特定體質的反應,但它們都為安全飲食提供了具體指導。
四、特定人群的膳食指南
《飲膳正要》的細緻之處還體現在它針對不同人群提供了具體的膳食建議,顯示了忽思慧對個體化養生的高度關注。
- 孕婦:書中強調妊娠期的飲食禁忌,例如「食兔肉,令子無聲缺唇」、「食山羊肉,令子多疾」、「食雀肉,飲酒,令子心淫情亂」等,勸誡孕婦應避免食用可能對胎兒不利的食物。同時鼓勵多食富含營養的穀物和特定食物,以確保胎兒的健康發育。
- 乳母:強調乳母的飲食直接影響乳汁質量和嬰兒健康。書中建議乳母「勿多怒,怒則氣逆,乳之令子癲狂」,並「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魚、蝦、雞、馬肉、發瘡之物」,以避免影響乳汁品質或引發嬰兒疾病。
- 老年人:建議老年人「宜食易於消化的清淡飲食」,並「適量補充溫補食材如羊肉和紅棗」,以滋養身體,延年益壽。
- 其他特殊人群:書中還提到了對病後恢復期、虛弱者等不同身體狀況的飲食建議,例如「生地黃雞」和「羊蜜膏」用於治療虛勞。
這些細緻入微的指導,體現了中醫膳食養生「因人而異」的個體化理念。
五、珍饌佳餚與食療方法
《飲膳正要》不僅是一部養生著作,也收錄了大量具有食療功能的珍饌佳餚和方劑,展現了「藥食同源」的養生思想。這些食譜將食材的藥用價值與烹飪藝術巧妙結合。
-
補益類:
- 馬思荅吉湯:能「補益、溫中、順氣」。
- 大麥湯:具「溫中下氣,壯脾胃」之效。
- 頗兒必湯(羊闢膝骨湯):主治「男女虛勞,寒中,羸瘦,陰氣不足,利血脈,益經氣」,顯示其對體質虛弱者的溫補作用。
- 米哈訥關列孫:能「治五勞七傷,藏氣虛冷,常服補中益氣」。
- 生地黃雞:用於「治腰背疼痛,骨髓虛損,不能久立,身重氣乏,盜汗,少食,時復吐利」。
- 羊蜜膏:主治「虛勞,腰痛,咳嗽,肺痿,骨蒸」。
- 羊藏羹:針對「腎虛勞損,骨髓傷敗」。
- 牛髓膏子:能「補精髓,壯筋骨,和血氣,延年益壽」。
- 金髓煎(枸杞膏):具有「延年益壽,填精補髓」之效。
- 天門冬膏:能「輕身,益氣,令人不飢,延年不老」。
- 多種麵食和粥品,如大麥算子粉、大麥片粉、糯米粉搊粉、雞頭粉雀舌龜子、雞頭粉血粉、雞頭粉撅面、雞頭粉搊粉、雞頭粉餛飩、雜羹、葷素羹、珍珠粉、黃湯、三下鍋、珂菜羹、瓠子湯、團魚湯、盞蒸、臺苗羹、山藥面、掛麵、經帶面、羊皮面、禿禿麻食、細水滑、水龍龜子、馬乞、搠羅脫因、乞馬粥、湯粥、粱米淡粥、河西米湯粥、山藥飥、山藥粥、**酸棗粥、生地黃粥、椒面羹、蓽撥粥、良薑粥、吳茱萸粥、蓮子粥、雞頭粥、桃仁粥、生地黃粥等,多強調其「補中益氣,健脾胃」的功效。
-
清熱類:
- 桂漿、桂沉漿、荔枝膏、梅子丸、五味子湯、人參湯、仙術湯、杏霜湯、山藥湯、四和湯、棗薑湯、茴香湯、破氣湯、白梅湯:具有「生津止渴,去濕逐飲,順氣」等清熱解渴功效。
- 木瓜湯、橘皮醒酲湯、渴忒餅兒、官桂渴忒餅兒、答必納餅兒、橙香餅兒:主要用於「清利頭目,寬中順氣」。
- 鯉魚湯:可「治黃疸、止渴、安胎」。
- 蘿蔔粥:針對「消渴,舌焦,口乾,小便數」。
-
其他食療:
- 炙羊心:可「治心氣驚悸,鬱結不樂」。
- 炙羊腰:用於「治卒患腰眼疼痛者」。
- 烏雞湯:能「治虛弱,勞傷,心腹邪氣」。
- 醍醐酒:可「治虛弱,去風濕」。
- 黑牛髓煎:治療「腎虛弱,骨傷敗,瘦弱無力」。
- 牛肉脯:適用於「脾胃久冷,不思飲食」。
- 鯽魚羹:治療「脾胃虛弱,泄痢」。
- 牛奶子煎蓽撥法:據傳治癒唐太宗的痢疾。
- 猯肉羹和黃雌雞:用於治療「水腫,浮氣,腹脹」。
- 野雞羹和鵓鴿羹:治「消渴,飲水無度」。
這些珍饌佳餚不僅滿足了日常營養需求,也融入了食療功能,體現了「藥食同源」的養生思想,使得飲食成為維護健康的重要手段。
六、對後世的影響
《飲膳正要》在中國膳食養生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影響不僅限於元代宮廷飲食文化,更成為後世醫學家和養生家學習的重要參考。其「飲食有節」、「食療為先」的理念,對中醫養生理論的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書中所記載的許多膳食方劑,例如強調食材「性味」的搭配,以及根據季節、體質調整飲食的原則,至今仍被廣泛應用於中醫食療和日常膳食中。它為現代營養學和食療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是探索中國傳統膳食文化和養生智慧不可或缺的文獻。
結語
作為一部融合了醫學、營養學與烹飪藝術的經典,《飲膳正要》展示了元代醫學與養生智慧的璀璨高峰。忽思慧在書中對食材的性味、功能、飲食禁忌,以及針對不同人群的膳食指南進行了系統而詳盡的記錄。這不僅為古代皇室的健康管理提供了具體指導,也為後世乃至現代人提供了關於科學飲食與健康管理的寶貴啟示。在當今社會,隨著人們對健康飲食的日益關注,《飲膳正要》這部經典的智慧,對於我們實現飲食健康與身心平衡,仍然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御製《飲膳正要》序 (1)
御製《飲膳正要》序 (2)
御製《飲膳正要》序 (3)
卷第一 (1)
卷第一 (2)
卷第一 (3)
卷第一 (4)
卷第一 (5)
卷第一 (6)
卷第一 (7)
卷第一 (8)
卷第一 (9)
卷第一 (10)
卷第一 (11)
卷第一 (12)
卷第一 (13)
卷第一 (14)
卷第一 (15)
卷第二 (1)
卷第二 (2)
卷第二 (3)
- 櫻桃煎
- 桃煎
- 石榴漿
- 小石榴煎
- 五味子舍兒別
- 赤赤哈納即酸刺
- 松子油
- 杏子油
- 酥油
- 醍醐油
- 馬思哥油
- 枸杞茶
- 玉磨茶
- 金字茶
- 範殿帥茶
- 紫筍雀舌茶
- 女須兒
- 西番茶
- 川茶、藤茶、誇茶
- 燕尾茶
- 孩兒茶
- 溫桑茶
- 清茶
- 炒茶
- 蘭膏
- 酥簽
- 建湯
- 香茶
- 食物利害
- 食物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