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思慧

《飲膳正要》~ 御製《飲膳正要》序

回本書目錄

御製《飲膳正要》序

1. 御製《飲膳正要》序

朕惟人物皆稟天地之氣以生者也。然物又天地之所以養乎人者,苟用之失其所以養,則至於戕害者有矣。如布帛菽粟雞豚之類,日用所不能無,其為養甚大也。然過則失中,不及則未至,其為戕害一也。其為養甚大者尚然,而況不為養而為害之物,焉可以不致其慎哉!此特其養口體者耳。

若夫君子動息威儀,起居出入,皆當有其養焉,又所以養德也。嘗觀前元《飲膳正要》一書,其所以養口體、養德之要,無所不載,蓋當時尚醫所論著。其執藝事,以致忠愛,雖深於聖賢之道者不外是也。夫善莫大於取諸人,取諸人以為善,大舜所先肆。朕嘉是書而用之,以資攝養之助,且鋟諸梓,以廣惠利於人,亦庶幾乎,好生之仁。

雖然生稟於天,非人之所能為,若或戕之,與立嚴牆之下者同,有不由於人乎!故此非但攝養之助,而抑順受其正之大助也。

景泰七年四月初一日

臣聞古之君子善修其身者,動息節宣以養生,飲食衣服以養體,威儀行義以養德,是故周公之制禮也。天子之起居、衣服、飲食,各有其官,皆統於塚宰,蓋慎之至也。今上皇帝,天縱聖明,文思深遠,御延閣,閱圖書,旦暮有恆,則尊養德性,以酬酢萬幾,得內聖外王之道焉。於是趙國公臣常普蘭奚,以所領膳醫臣忽思慧所撰《飲膳正要》以進。

其言曰:昔世祖皇帝,食飲必稽於本草,動靜必准乎法度,是以身躋上壽,貽子孫無疆之福焉。是書也,當時尚醫之論著者云,噫!進書者可謂能執其藝事,以致其忠愛者矣。是書進上,中宮覽焉。念祖宗衛生之戒,知臣下陳義之勤,思有以助聖上之誠身,而推其仁民之至意。

命中政院使臣拜住刻梓而廣傳之。茲舉也,蓋欲推一人之安,而使天下之人舉安;推一人之壽,而使天下之人皆壽。恩澤之厚,豈有加於此者哉!書之既成,大都留守臣金界奴傳敕命臣集序其端云。臣集再拜稽首而言曰:臣聞《易》之《傳》有云:「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天地之大德,不過生生而已耳。今聖皇正統於上,乾道也;聖後順承於中,坤道也。

乾坤道備,於斯為盛,斯民斯物之生於斯時也,何其幸歟!願揚言之,使天下後世有以知。夫高明博厚之可見如此,於戲休哉。

天曆三年五月朔日謹序

奎章閣侍書學士翰林直學士中奉

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臣虞集,撰

伏睹國朝,奄有四海,遐邇罔不賓貢。珍味奇品,咸萃內府,或風土有所未宜,或燥濕不能相濟,倘司庖廚者,不能察其性味而概於進獻,則食之恐不免於致疾。欽惟世祖皇帝聖明,按《周禮·天官》有醫師、食醫、疾醫、瘍醫,分職而治。行依典故,設掌飲膳太醫四人。

於本草內選無毒、無相反,可久食,補益藥味,與飲食相宜,調和五味,及每日所造珍品,御膳必須精製。所職何人,所用何物,進酒之時,必用沉香木、沙金、水晶等盞。斟酌適中,執事務合稱職。每日所用,標註於歷,以驗後效。至於湯煎、瓊玉、黃精、天門冬、蒼朮等膏,牛髓、枸杞等煎,諸珍異饌,鹹得其宜。

以此世祖皇帝聖壽延永無疾。恭惟皇帝陛下自登寶位,國事繁重,萬機之暇,遵依祖宗定製,如補養調護之術,飲食百味之宜,進加日新,則聖躬萬安矣。臣思慧自延祐年間選充飲膳之職,於茲有年,久叨天祿,退思無以補報,敢不竭盡忠誠,以答洪恩之萬一。

是以日有餘閒,與趙國公臣普蘭奚,將累朝親侍進用奇珍異饌,湯膏煎造,及諸家本草,名醫方術,並日所必用穀肉果菜,取其性味補益者,集成一書,名曰《飲膳正要》,分為三卷。本草有未收者,今即採摭附寫。伏望陛下恕其狂妄,察其愚忠,以燕閒之際,鑑先聖之保攝,順當時之氣候,棄虛取實,期以獲安,則聖壽躋於無疆,而四海咸蒙其德澤矣。謹獻所述《飲膳正要》一集,以聞,伏乞聖覽下情,不勝戰慄激切屏營之至。

天曆三年三月三日飲膳太醫臣忽思慧進上

天之所生,地之所養,天地合氣,人以稟天地氣生,並而為三才。三才者,天地人。人而有生,所重乎者心也。心為一身之主宰,萬事之根本,故身安則心能應萬變,主宰萬事,非保養何以能安其身。保養之法,莫若守中,守中則無過與不及之病。調順四時,節慎飲食,起居不妄,使以五味調和五臟。

五臟和平則血氣資榮,精神健爽,心志安定,諸邪自不能入,寒暑不能襲,人乃怡安。夫上古聖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故重食輕貨,蓋有所取也。故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魚餒肉敗者,色惡者,臭惡者,失飪不時者,皆不可食。然雖食飲,非聖人口腹之慾哉!蓋以養氣養體,不以有傷也。

若食氣相惡則傷精,若食味不調則損形。形受五味以成體,是以聖人先用食禁以存性,後製藥以防命。蓋以藥性有大毒,有大毒者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然後穀肉果菜,十養一僅之,無使過之,是以傷其正。雖飲食百味,要其精粹,審其有補益助養之宜,新陳之異,溫涼寒熱之性,五味偏走之病。

若滋味偏嗜,新陳不擇,製造失度,俱皆致疾。可者行之,不可者忌之。如妊婦不慎行,乳母不忌口,則子受患。若貪爽口而忘避忌,則疾病潛生,而中不悟,百年之身,而忘於一時之味,其可惜哉!孫思邈曰:謂其醫者,先曉病源,知其所犯,先以食療,不瘥,然後命藥,十去其九。故善養生者,謹先行之。

攝生之法,豈不為有裕矣。

白話文:

我認為人與萬物都是稟受天地之氣而生的。然而,萬物又是天地用來養育人類的,如果使用不當,不能達到滋養的目的,反而會造成傷害。例如,像布帛、豆類、雞肉、豬肉等這些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它們的滋養作用非常大。但是,如果過量食用就會失去平衡,如果攝取不足又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這樣同樣也會造成傷害。這些滋養作用大的東西尚且如此,更何況那些沒有滋養作用反而有害的東西,更應該謹慎小心!這只是針對養護身體而言的。

至於君子的舉手投足,威嚴儀態,日常起居和出入,都應該有其養護之道,這又是用來培養德行的。我曾經看過前朝元朝的《飲膳正要》一書,其中關於養護身體和培養德行的要點,無不記載。這本書是當時太醫院的醫生們所編寫的。他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盡心盡力,以表達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愛戴,即使是那些深諳聖賢之道的人,也不過如此。所謂“最大的善莫過於向他人學習”,學習他人的優點來完善自己,這也是舜帝率先實踐的。我非常欣賞這本書,並將它用於輔助自己的養生保健,而且將其付梓刊行,以便讓更多的人受益,這也算是體現了上天喜愛萬物生長的仁愛之心。

雖然人的生命稟受於天,不是人自己能夠掌控的,但如果人們自己戕害自己的身體,就像站在危牆之下一樣,危險的結果難道不是由自己造成的嗎!因此,這本書不僅可以幫助人們養生保健,而且也是順應天道、接受正確養生觀的重要輔助。

景泰七年四月初一日

我聽說古代的君子善於修養自身,他們通過調節呼吸來養生,通過飲食和衣著來滋養身體,通過威儀和行為規範來培養德行。所以,周公制定了禮樂制度。天子的起居、衣著、飲食,都有專門的官員負責,並都歸冢宰統領,可見他們非常謹慎。如今的皇上,天生聖明,文思淵博,在延閣閱覽圖書,日夜不輟,這是在提升自己的德行,以便處理國家大事,這正是達到內聖外王的境界。在這個時候,趙國公常普蘭奚將他所統領的膳醫忽思慧所撰寫的《飲膳正要》獻上。

書中說道:從前世祖皇帝,在飲食上必定參考本草藥典,在行動上必定遵循法度,因此才能長壽,並為子孫留下無窮的福祉。這本書是當時太醫院的醫生們撰寫的,唉!獻書的人可以說是盡心盡力,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來表達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愛戴。這本書獻上後,皇后也看了,她想到了祖先們重視衛生的教訓,也明白臣子們進獻此書的用心,於是想用這本書來幫助皇上修身,並推廣皇上愛護百姓的意願。

因此,皇后命令中政院使臣拜住將此書刊印並廣為流傳。這樣做的目的,是想推廣一個人的健康,讓天下所有人都健康;推廣一個人的長壽,讓天下所有人都長壽。這樣的恩澤,還有什麼能比得上呢?書刊印完成後,大都留守金界奴傳達旨意,讓臣子們為這本書撰寫序言。臣虞集再拜叩首說:我聽說《易經》的《傳》中說:「偉大啊,乾元!萬物賴它而起始。」「至高啊,坤元!萬物賴它而生長。」天地最大的德行,莫過於使萬物生生不息。現在,聖明的皇帝在上位,這是乾道;聖明的皇后在後宮,這是坤道。

乾坤之道具備,國家才會如此興盛。生活在這個時代的百姓和萬物,是何等的幸運啊!我願意宣揚這件事,讓天下後世的人都知道。如此高遠的道理顯而易見,實在是太美好了。

天曆三年五月朔日,奎章閣侍書學士翰林直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臣虞集,謹撰

我看到本朝擁有廣闊的疆域,遠近各方都來進貢。珍奇美味都匯集在皇宮,但有的食物可能不適合當地的風土,有的食物可能燥熱或濕冷難以調和,如果負責烹飪的人不能分辨食物的屬性和味道,而只是照單全收進獻,那麼食用後恐怕難免會導致疾病。我們敬佩世祖皇帝的聖明,他按照《周禮·天官》的記載,設有醫師、食醫、疾醫、瘍醫,各自分工負責。按照典籍制度,設立掌管飲食的太醫四人。

他們從本草藥典中挑選無毒、無相反作用、可以長期食用、具有補益作用的藥材,使其與食物相配合,調和五味,每天製作的珍貴食物,必須精工細作。要明確哪些人負責什麼工作,使用什麼材料,進酒的時候,必須使用沉香木、沙金、水晶等器皿。斟酒要適量,做事情要符合自己的職責。每天使用的東西,都要記錄在冊,以便驗證之後的效果。至於湯煎、瓊玉、黃精、天門冬、蒼朮等膏,以及牛髓、枸杞等煎製的珍品,都能夠恰如其分地使用。

因此,世祖皇帝才能長壽無病。我們恭敬地認為,皇帝陛下自從登基以來,國家大事繁重,在處理政務之餘,遵循祖先制定的制度,比如補養和調護身體的方法,以及各種飲食的宜忌,每天都在不斷進步,那麼聖上的身體一定會萬事平安。臣忽思慧自從延祐年間被選為負責飲食的官員以來,至今已有很多年,長期享受國家的俸祿,反思沒有什麼可以報答國家,所以不敢不竭盡忠誠,以報答皇上恩澤的萬分之一。

因此,我在空閒時間,與趙國公常普蘭奚一起,將歷代皇帝親自使用過的珍奇美味,湯膏煎製的方法,以及各家本草藥典,名醫的方術,還有每天必須食用的穀物肉類、蔬菜水果等,選擇其中具有滋補作用的,匯集成一本書,名為《飲膳正要》,分為三卷。對於本草中沒有收錄的藥物,現在也收集附在其中。希望陛下能夠寬恕我的狂妄,體察我的忠誠,在空閒的時候,借鑒前人的養生保健之道,順應時令氣候,拋棄虛浮之談,追求實際效果,以便獲得健康,那麼聖上的壽命將會無窮無盡,而天下百姓也會蒙受您的恩澤。我謹將所著的《飲膳正要》獻上,希望能讓陛下了解臣下的心意,我內心實在是既惶恐又激動。

天曆三年三月三日飲膳太醫臣忽思慧進上

上天生養萬物,大地孕育萬物,天地之氣結合,人才稟受天地之氣而生,並與天地合稱為三才。所謂三才,就是天地人。人有了生命,最重要的是心。心是一身的主宰,萬事的根本,所以身體安康,心才能應對萬變,主宰萬事。如果沒有保養,如何能使身體安康呢?保養的方法,莫過於堅守中庸之道,堅守中庸之道,就不會有過與不及的疾病。順應四季變化,謹慎飲食,起居有常,用五味調和五臟。

五臟平和,則血氣充盈,精神健旺,心志安定,各種邪氣自然不能侵入,寒暑也不能侵襲,人就能安康快樂。古代的聖人重視預防疾病而不是治療疾病,所以重視食物而輕視貨物,這是有其道理的。所以說:“糧食越精細越好,肉類切得越細越好。”魚肉腐爛變質,顏色不正常,氣味難聞,沒有及時煮熟的,都不能食用。然而,即使是飲食,也不是聖人貪圖口腹之慾啊!而是為了滋養氣血,避免傷害身體。

如果食用了氣味相克的食物,就會損傷精氣;如果食用了味道不調和的食物,就會損傷形體。形體從五味中獲取營養而成長,所以聖人先用飲食禁忌來保護人的本性,然後才製藥來防禦疾病。因為藥性有的有大毒,有大毒的藥治病,只能去除十分之六;常有毒的藥治病,只能去除十分之七;小毒的藥治病,只能去除十分之八;無毒的藥治病,也只能去除十分之九。然後才用穀物、肉類、水果蔬菜等來養生,但只能占十分之一,不能過量,過量就會傷害正氣。所以,即使是各種美味佳餚,也要選擇精華,仔細考慮它們是否有補益滋養的功效,要注意食物的新舊,食物的溫涼寒熱屬性,以及五味對應的疾病。

如果偏好某種口味,不選擇食物的新舊,製作方法不當,都會導致疾病。可以做的就去做,不可以做的就要避免。比如懷孕的婦女不注意自己的行為,哺乳期的婦女不忌口,那麼孩子就會受到影響。如果貪圖一時的爽快而忘了避開禁忌,那麼疾病就會潛伏產生,而自己卻沒有察覺,為了貪圖一時的口腹之慾,而忘記了百年的身體,這實在是太可惜了!孫思邈說:所謂醫生,首先要了解病源,知道病人犯了什麼錯誤,先用食療的方法,如果沒有效果,然後才用藥物,而且也只能治好十分之九的病。所以善於養生的人,一定要謹慎先行。

養生的方法,難道不是為了讓我們更長久地健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