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思慧

《飲膳正要》~ 卷第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1)

1. 稻米

味甘苦,平,無毒。主溫中,令人多熱,大便堅,不可多食。即糯米也。(蘇門者為上,釀酒者多用。)

白話文:

味道是甘甜,藥性平和,沒有毒。具有溫中健脾的作用,使人容易發熱,大便乾燥,不可多吃。這指的就是糯米。(蘇州產的糯米最好,釀酒時多用。)

2. 粳米

味甘苦,平,無毒。主益氣,止煩,止泄,和胃氣,長肌肉。即今有數種。(香粳米,匾子米、雪裡白,香子米。)香味尤勝。諸粳米搗碎,取其圓淨者,為圓米,亦作渴米。

白話文:

味道甘甜微苦,性質平和,無毒。具有增強元氣、益氣止煩、止瀉、調和胃氣和強壯肌肉的作用。目前有數種。(例如香粳米、匾子米、雪裡白、香子米)香氣和味道都特別好。把各種粳米搗碎,取出裡面圓潤潔淨的米粒,叫做圓米,或也稱作渴米。

3. 粟米

味鹹,微寒,無毒。主養腎氣,去脾胃中熱,益氣。陳者良,治胃中熱,消渴,利小便,止痢。唐本草注云:粟類多種,顆粒細如粱米,搗細,取勻淨者為浙米。

白話文:

味道鹹,略帶寒性,無毒。主要作用是滋補腎氣,排除脾胃中的熱氣,增強元氣。陳年粟米更好,可以治療胃熱、糖尿病、利尿、止痢疾。唐本草注中說:粟米有很多種類,顆粒細膩如粱米,搗碎後取均勻潔淨的部分作為浙米。

4. 青粱米

味甘,微寒,無毒。主胃痹,中熱,消渴,止泄痢,益氣補中,輕身延年。

5. 白粱米

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益氣。

6. 黃粱米

味甘,平,無毒。主益氣和中,止泄。唐本注云:穗大毛長,穀米俱粗於白粱。

7. 黍米

味甘,平,無毒。主益氣補中,多熱,令人煩。

久食昏人五臟,令人好睡,肺病宜食。

8. 丹黍米

味苦,微溫,無毒。主咳逆,霍亂,止煩渴,除熱。

9. 稷米

味甘,無毒。主益氣,補不足。關西謂之糜子米,亦謂穄米。古者取其香可愛,故以供祭祀。

10. 河西米

味甘,無毒。補中益氣。顆粒硬於諸米。出本地。

11. 綠豆

味甘寒,無毒。主丹毒,風疹,煩熱,和五臟,行經脈。

12. 白豆

味甘,平,無毒。調中,暖腸胃,助經脈。腎病宜食。

13. 大豆

味甘,平,無毒。殺鬼氣,止痛,逐水,除胃中熱,下瘀血,解諸藥毒。作豆腐即寒而動氣。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平,無毒。可以驅除邪氣,止痛,排除水腫,清熱解毒,化瘀血,解各種藥物的毒性。但是,將其做成豆腐後,就會變成寒涼之物,容易引起腹瀉。

14. 赤小豆

味甘酸,平,無毒。主下水,排膿血,去熱腫,止瀉痢,通小便。解小麥毒。

15. 回回豆子

味甘,無毒。主消渴。勿與鹽煮食之。出在回回地面,苗似豆,今田野中處處有之。

16. 青小豆

味甘寒,無毒。主熱中,消渴。止下痢,去腹脹。產婦無乳汁,爛煮三五升食之,即乳多。

17. 豌豆

味甘,平,無毒。調順榮衛,和中益氣。

18. 匾豆

味甘,微溫。主和中。葉主霍亂吐下不止。

19. 小麥

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止煩躁,消渴,咽乾,利小便,養肝氣,止痛,唾血。

20. 大麥

味鹹,溫、微寒,無毒。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令人多熱,為五穀長。《藥性論》云:能消化宿食,破冷氣。

白話文:

味道鹹,性質溫和、略微寒涼,沒有毒性。主治消渴症、清除內熱、增益元氣、調和中氣,讓人體不那麼容易燥熱,是五穀之長。《藥性論》中說:它能消化積滯的食物,消除體內的寒氣。

21. 蕎麥

味甘,平寒,無毒。實腸胃,益氣力。久食動風氣,令人頭眩。和豬肉食之,患熱風,脫人鬚眉。

白話文:

此藥的味道甘美,性平寒,沒有毒。它能使腸胃充實、增強體力和氣力。長期食用會引起風氣活動,使人感到頭暈目眩。如與豬肉一起食用,容易患熱風,導致脫落眉毛和鬍鬚。

22. 白芝麻

味甘、大寒,無毒。治虛勞,滑腸胃,行風氣,通血脈,去頭風,潤肌膚。食後生啖一合。與乳母食之,令子不生病。

白話文:

味甘、性大寒,沒有毒。治療虛勞,潤滑腸胃,疏通風氣,運行血脈,消除頭風,滋潤肌膚。飯後生食一杯。產婦食用,可以讓孩子不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