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膳正要》~
1. 卷第三
2. 米穀品
3. 稻米
味甘苦,平,無毒。主溫中,令人多熱,大便堅,不可多食。即糯米也。(蘇門者為上,釀酒者多用。)
白話文:
稻米味道甘甜帶苦,性平,沒有毒性。主要作用是溫養脾胃,吃多了容易使人感到燥熱,大便也會變得乾硬,所以不宜多吃。這裡說的稻米就是糯米。(蘇門出產的糯米品質最好,釀酒的人大多使用這種米。)
4. 粳米
味甘苦,平,無毒。主益氣,止煩,止泄,和胃氣,長肌肉。即今有數種。(香粳米,匾子米、雪裡白,香子米。)香味尤勝。諸粳米搗碎,取其圓淨者,為圓米,亦作渴米。
白話文:
粳米,味道甘甜帶點苦味,性平和,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補益氣力,止息煩躁,止瀉,調和胃氣,增長肌肉。現今有許多種類。(例如:香粳米、扁子米、雪裡白、香子米。)其中香粳米香味更為突出。各種粳米搗碎後,取其中圓潤潔淨的,就稱為圓米,也叫渴米。
5. 粟米
味鹹,微寒,無毒。主養腎氣,去脾胃中熱,益氣。陳者良,治胃中熱,消渴,利小便,止痢。唐本草注云:粟類多種,顆粒細如粱米,搗細,取勻淨者為浙米。
白話文:
味道鹹,性微寒,沒有毒性。主要功能是滋養腎氣,去除脾胃中的熱氣,增補元氣。陳年的粟米品質較好,可以治療胃中的熱邪,緩解口渴,幫助小便順暢,停止腹瀉。唐代本草註解說:粟米的種類很多,顆粒細小像小米,搗碎後,取其中均勻乾淨的稱為浙米。
6. 青粱米
味甘,微寒,無毒。主胃痹,中熱,消渴,止泄痢,益氣補中,輕身延年。
白話文:
味道甘甜,稍微帶點寒性,沒有毒性。主要可以治療胃部阻塞不適,身體內熱,以及口渴消渴症,還能止瀉痢,有益氣補中,使身體輕盈並能延年益壽的功效。
7. 白粱米
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益氣。
白話文:
味道甘甜,稍微帶點寒性,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清除體內的熱氣,並能補益元氣。
8. 黃粱米
味甘,平,無毒。主益氣和中,止泄。唐本注云:穗大毛長,穀米俱粗於白粱。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平和,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補益氣力、調和脾胃,並且能止瀉。唐朝的註解說:它的穗子大、毛很長,穀粒和米都比白粱米粗糙。
9. 黍米
味甘,平,無毒。主益氣補中,多熱,令人煩。
久食昏人五臟,令人好睡,肺病宜食。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平和,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補益氣血、調養脾胃,但吃多了會生熱,讓人感到煩躁。
長期食用會使人五臟功能遲鈍,容易想睡覺,肺部有疾病的人適合食用。
10. 丹黍米
味苦,微溫,無毒。主咳逆,霍亂,止煩渴,除熱。
白話文:
味道苦,稍微溫性,沒有毒性。主要能治療咳嗽氣逆、上吐下瀉的霍亂,止息煩躁口渴,消除體內熱氣。
11. 稷米
味甘,無毒。主益氣,補不足。關西謂之糜子米,亦謂穄米。古者取其香可愛,故以供祭祀。
白話文:
味道甘甜,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增補氣力,補養身體的虛弱不足。關西地區稱它為糜子米,也叫做穄米。古時候的人認為它香氣宜人,所以用來祭祀神明。
12. 河西米
味甘,無毒。補中益氣。顆粒硬於諸米。出本地。
白話文:
味道甘甜,沒有毒性。能夠補養脾胃,增益氣力。米粒比其他種類的米堅硬。產於本地。
13. 綠豆
味甘寒,無毒。主丹毒,風疹,煩熱,和五臟,行經脈。
白話文:
味道甘甜,屬性寒涼,沒有毒性。主要能治療丹毒(一種皮膚病)、風疹(類似蕁麻疹的皮膚病)、煩躁發熱,還可以調和五臟功能,疏通行氣血的經絡。
14. 白豆
味甘,平,無毒。調中,暖腸胃,助經脈。腎病宜食。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平和,沒有毒性。能夠調理脾胃,溫暖腸胃,幫助經絡運行。腎臟有疾病的人適合食用。
15. 大豆
味甘,平,無毒。殺鬼氣,止痛,逐水,除胃中熱,下瘀血,解諸藥毒。作豆腐即寒而動氣。
白話文:
大豆,味道甘甜,性平,沒有毒性。可以驅除邪氣,止痛,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清除胃中的熱氣,消除瘀血,化解各種藥物的毒性。製成豆腐後,性質轉為寒涼,容易引起脹氣。
16. 赤小豆
味甘酸,平,無毒。主下水,排膿血,去熱腫,止瀉痢,通小便。解小麥毒。
白話文:
赤小豆,味道甘甜帶酸,性質平和,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能利水消腫,排除膿血,消除熱毒引起的腫脹,止瀉痢,使小便暢通。還能解小麥的毒性。
17. 回回豆子
味甘,無毒。主消渴。勿與鹽煮食之。出在回回地面,苗似豆,今田野中處處有之。
白話文:
味道甘甜,沒有毒性。主要能治療消渴症(糖尿病)。不要和鹽一起煮來吃。這種豆子出產在西域一帶,豆苗長得像豆子,現在田野中到處都有。
18. 青小豆
味甘寒,無毒。主熱中,消渴。止下痢,去腹脹。產婦無乳汁,爛煮三五升食之,即乳多。
白話文:
青小豆,味道甘甜,屬性寒涼,沒有毒性。主要可以治療體內發熱,以及口渴的症狀。能止住腹瀉,消除腹部脹氣。產婦如果沒有乳汁,可以將青小豆煮爛,食用三到五升,乳汁就會增多。
19. 豌豆
味甘,平,無毒。調順榮衛,和中益氣。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平,沒有毒性。能夠調理身體的營衛之氣,使之順暢,並能調和脾胃,增補氣力。
20. 匾豆
味甘,微溫。主和中。葉主霍亂吐下不止。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味稍微溫和。主要作用是調和腸胃。葉子可以用於治療霍亂引起的上吐下瀉不止。
21. 小麥
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止煩躁,消渴,咽乾,利小便,養肝氣,止痛,唾血。
白話文:
小麥,味道甘甜,性微寒,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能清除體內熱氣、止息煩躁不安、緩解口渴、改善喉嚨乾燥、促進小便暢通,並且能滋養肝氣、止痛、止咳血。
22. 大麥
味鹹,溫、微寒,無毒。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令人多熱,為五穀長。《藥性論》云:能消化宿食,破冷氣。
白話文:
味道鹹,性質溫和或稍微偏寒,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治療消渴症(糖尿病),消除體內熱氣,補益氣力,調理腸胃,能使人身體發熱,是五穀類的領導者。《藥性論》說:能夠幫助消化積存的食物,驅散體內的寒氣。
23. 蕎麥
味甘,平寒,無毒。實腸胃,益氣力。久食動風氣,令人頭眩。和豬肉食之,患熱風,脫人鬚眉。
白話文:
蕎麥,味道甘甜,性質平和偏涼,沒有毒性。它能使腸胃功能強健,增強力氣。但如果長期食用,會使體內風氣躁動,讓人頭暈目眩。如果和豬肉一起吃,會導致熱風病,可能會使人的鬍鬚眉毛脫落。
24. 白芝麻
味甘、大寒,無毒。治虛勞,滑腸胃,行風氣,通血脈,去頭風,潤肌膚。食後生啖一合。與乳母食之,令子不生病。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質非常寒涼,沒有毒性。可以治療因虛弱勞損引起的疾病,使腸胃滑利,運行體內風氣,疏通血脈,去除頭風(頭痛),潤澤肌膚。食用方法是,直接生吃一合(古代量詞,約為現今10毫升)。產婦食用,可以使嬰兒不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