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已寒丸方中加入附子,主要是為了溫陽散寒。
附子性溫,味辛、甘,入心、腎、膀胱經,具有回陽救逆、溫通經脈、散寒止痛的功效。已寒丸主治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腹痛、四肢厥冷等症,而附子的溫陽散寒之性,可溫暖子宮、改善血流、緩解疼痛。此外,附子可配合其他藥材,如當歸、川芎等,增強其活血化瘀的功效,從而達到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治療目的。
已寒丸中包含烏頭,乃因烏頭性溫熱,具有散寒止痛、祛風除濕之功效。
烏頭入藥需經過炮製,去除毒性,方可安全使用。已寒丸中烏頭的加入,主要針對寒邪入侵所致的疼痛,例如風寒濕痺、關節疼痛等。
烏頭與其他藥材配伍,取其溫散寒邪之效,並輔以其他藥材的辛溫解表、祛風除濕等功效,以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已寒丸中加入乾薑,主要是為了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乾薑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中止痛、散寒止嘔、回陽通脈的功效。
已寒丸屬於寒涼藥物,主要用於治療寒凝血瘀證,如痛經、腹痛等。乾薑的加入可以抵消寒涼藥物的寒性,防止藥性過寒,對脾胃造成損傷,同時可以溫煦脾胃、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寒凝血瘀引起的疼痛。
「已寒丸」方劑中添加高良薑,是基於其溫中散寒的功效。
高良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脾胃、散寒止痛。已寒丸主治寒邪凝滯、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
高良薑與方中其他藥材如肉桂、附子等相配合,溫補脾腎、散寒止痛,達到治療寒證的功效。此外,高良薑亦能促進消化、增進食慾,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導致的食慾不振等問題。
已寒丸中加入胡椒,主要原因如下:
- 溫中散寒:胡椒性溫,味辛,能溫中散寒,驅除體內寒邪。已寒丸多用於寒凝血瘀、腹痛、痛經等症,胡椒的溫熱之性可幫助藥物溫經散寒,緩解疼痛。
- 增強藥效:胡椒具有辛散通竅的作用,可以促進藥物吸收和滲透,增強藥效。同時,胡椒的辛辣之味可以刺激消化系統,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吸收。
總而言之,胡椒在已寒丸中的加入,主要是為了溫中散寒,促進藥效,使其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
已寒丸中包含蓽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驅除寒邪:蓽茇性溫,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已寒丸以溫陽散寒為主要功效,蓽茇可助其溫中驅寒,溫通氣血,緩解寒邪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 行氣止痛,調節腸胃:蓽茇能行氣止痛,調節腸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已寒丸常用於治療寒邪客於中焦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等,蓽茇可助其行氣止痛,改善腸胃蠕動,達到緩解症狀的效果。
已寒丸中加入蓽澄茄,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作用:
- 溫中止痛:蓽澄茄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作用。已寒丸主治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蓽澄茄的溫中散寒作用有助於緩解寒邪對胃腸的侵襲,達到止痛的效果。
- 行氣止痛:蓽澄茄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腹痛。已寒丸中加入蓽澄茄,不僅能溫中散寒,還能行氣止痛,共同發揮治療寒凝氣滯腹痛的功效。
已寒丸中加入紅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利水消腫: 紅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健脾益氣的功效。已寒丸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肺,寒凝氣滯所致的咳嗽、氣喘、胸悶等症狀。紅豆有助於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消解寒邪凝滯,緩解呼吸道症狀。
- 清熱解毒: 紅豆亦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清除體內積聚的毒素,進一步輔助寒邪的排除。此功效可配合其他藥材,增強已寒丸的療效,使其更有效地化解寒邪,恢復身體健康。
已寒丸中加入肉桂,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散寒: 已寒丸為寒性藥物,主要用於治療寒證,而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補火助陽的功效,可以溫通經脈,改善寒邪阻滯所致的肢冷、腹痛、脈沉等症狀。
- 助藥力: 肉桂辛溫走竄,可以引導藥力直達病竈,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幫助已寒丸更好的發揮其散寒止痛、溫經止血的作用。
因此,在已寒丸中加入肉桂,能夠起到溫陽散寒、助藥力等作用,更有效地治療寒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已寒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素虛有寒冷」,意指平素體質虛弱且兼有沉寒痼冷之證。其臨床表現可能為:
- 陽虛寒盛:手足厥冷、畏寒倦臥、腹中冷痛、喜溫喜按。
- 脾胃虛寒:嘔吐清水、泄瀉完穀不化,甚則久痢不止。
- 下元虛冷:腰膝冷痛、陽痿遺精,或女子宮寒不孕。
方中重用辛熱藥群,旨在溫補脾腎陽氣、驅散內外陰寒,適用於寒邪內伏、陽氣衰微之證。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君藥:溫陽散寒
- 附子、川烏頭: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峻補元陽、驅逐沉寒。
- 肉桂:補命門之火,溫通血脈,助陽化氣。
2. 臣藥:溫中降逆
- 吳茱萸:暖肝散寒,降逆止嘔,針對厥陰經寒邪上逆之頭痛、吐涎。
- 良薑:溫胃散寒,止痛止瀉,專治中焦寒濕。
- 丁香:溫腎暖胃,降氣止呃,協同吳茱萸強化止嘔之力。
3. 佐藥:固澀行滯
- 赤石脂:澀腸止瀉,防辛熱藥過散,兼護腸胃黏膜。
- 肉豆蔻、砂仁:溫脾止瀉、醒脾化濕,兼行氣以助藥力周流。
- 厚朴:苦溫燥濕,下氣除滿,解寒濕氣滯之腹脹。
4. 使藥:醋糊丸與溫酒送服
- 醋糊為丸:酸收之性約束辛熱藥過散,緩和藥性,兼引藥入肝經。
- 溫酒或米飲送服:酒助藥力通行血脈,米飲顧護胃氣。
整體配伍特色
全方以「溫陽為主,兼顧固澀」,針對虛寒證之標本:
- 治本:附子、肉桂、烏頭直補下焦真火,恢復陽氣根源。
- 治標:吳茱萸、良薑、丁香溫中土以止嘔瀉;赤石脂、肉豆蔻固澀以防滑脫。
- 動靜結合:砂仁、厚朴行氣化滯,防溫澀藥壅滯氣機,體現「溫而不滯」之妙。
此方適用於陰寒內盛、陽氣虛衰之頑固性寒證,推測其治療原理在於激發少陰(腎)、太陰(脾)之陽氣,驅散三陰經之寒邪,尤重溫補下焦與中焦協同作用。
傳統服藥法
吳茱萸1兩(湯泡7次,炒),附子1兩(炮,去皮臍),良薑1兩(炒),肉桂1兩(去粗皮,不見火),川烏頭1兩(炮,去皮臍),厚朴1兩(去粗皮,薑制,炙)1兩,赤石脂半兩(煅),縮砂仁半兩(炮),丁香半兩(不見火),肉豆蔻(面裹煨)半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食前溫酒、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熱,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已寒丸, 出處:《雞峰》卷十三。 組成:附子、川烏頭、乾薑、良薑、胡椒、蓽茇、蓽澄茄、紅豆、桂各等分。 主治:素虛有寒冷。
已寒丸,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五引王海藏方。 組成:附子1兩(炮),乾薑1兩(炮),茴香(炒)1兩,良薑7錢,茯苓5錢,桂3錢。 主治:回陽返陰。主治:沉寒痼冷,臍腹冷痛。
已寒丸, 出處:《元戎》。 組成:肉桂5錢,茯苓5錢,良薑7錢,烏頭(炮)7錢,附子(炮)1兩,乾薑(炮)1兩,芍藥1兩,茴香(炒)1兩。 主治:陰證服四逆輩,胸中發躁而渴者,或數日大便秘,小便澀赤。
已寒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五。 組成:吳茱萸1兩(湯泡7次,炒),附子1兩(炮,去皮臍),良薑1兩(炒),肉桂1兩(去粗皮,不見火),川烏頭1兩(炮,去皮臍),厚朴1兩(去粗皮,薑制,炙)1兩,赤石脂半兩(煅),縮砂仁半兩(炮),丁香半兩(不見火),肉豆蔻(面裹煨)半兩。 主治:胃有宿寒,臟腑虛弱,泄瀉頻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