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

紅豆

HONG DOU

  • 英文名稱:Ormosis hosiei Hemsl. et Wils. [O. taiana C.Y. Chiao] Ormosia Seed
  • 別名:鄂西紅豆樹,江陰紅豆樹
  • 來源:為豆科植物紅豆樹的種子。採收和儲藏:紅豆在栽後年開花結果。在月,種子成熟時,打下果實,曬到果莢開裂後,篩出種子,再曬至全乾。
  • 道地藥材:甘肅, 陝西, 四川, 安徽, 江蘇, 浙江, 江西, 湖北, 貴州, 福建
  • 生長環境:山坡, 山谷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紅豆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紅豆,性平味甘,在中醫藥食同源的範疇中佔據一席之地。其清熱解毒之功尤為顯著,廣泛應用於多種熱證。紅豆能清心火,有效紓解心胸煩熱、口渴等症狀。同時,它亦能清肺熱,改善由肺熱引起的咳嗽、痰多困擾。對於肝火旺盛所致的目赤腫痛,紅豆亦具備清肝熱之效。此外,紅豆能清胃熱,有助緩解胃熱熾盛造成的口臭、口苦;並可清腸熱,對於腸熱便秘及痢疾等症狀有所助益。更重要的是,紅豆入血,可清血熱,對於血熱妄行引起的瘡毒癰腫,亦能展現其解毒之性。紅豆以其多途徑的清熱作用,成為中醫臨床上處理內外熱毒的重要食材。

2. 健脾益氣

紅豆味甘性平,入脾胃經。中醫認為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運化失常,氣血生化不足,易致食少、倦怠乏力。紅豆具健脾益氣之功,入脾胃經後能增強其運化功能,促進氣血生化,從而改善脾虛諸症。

3. 利水消腫

紅豆味甘、性平,歸脾、胃經。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水濕,負責將體內水液布散與排泄。紅豆入脾經,能健脾利濕,助脾臟恢復其運化水濕功能。當脾運不健,體內水濕停滯或泛溢,便會形成浮腫。紅豆透過鼓舞脾胃正氣,通利小便,使滯留體內的多餘水濕循膀胱途徑排出,從而消退水腫,尤其適用於脾虛濕盛所致的各類水腫症狀。

4. 通經

紅豆,性平味甘,歸心、脾二經。其通經之效,為傳統醫學所重。古籍《本草綱目》與《滇南本草》皆載紅豆能「通經下乳」、「通利血脈」、「消腫散瘀」。從中醫觀點解析,紅豆通經之作用,主要歸因於其善能「活血化瘀」與「利水消腫」。當婦女體內經絡不通、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經期失調或閉經時,紅豆透過活化血行、消除瘀滯,並藉其利水之性以化解濕阻,從而促進經血通暢。此為紅豆在傳統中醫理論中,能夠發揮通經功效的根本所在。

5. 活血化瘀

紅豆性平味甘酸,歸脾胃經。其活血化瘀功效,在於性平,能活血而不傷正氣;味甘酸,能化瘀而不耗氣血。尤以化瘀為主,故常用於瘀血阻滯、氣滯血瘀之證,如婦女月經不調、痛經、產後瘀血腹痛、跌打損傷、瘀腫疼痛等。

6. 理氣行氣

紅豆性平味甘酸,歸脾胃經,理氣行氣之功顯著,常用於氣滯諸疾。此效源於其能祛濕消腫,促進水液代謝,使氣機得暢;亦因其活血化瘀,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氣隨血行而得通。此外,紅豆健脾益氣,增強體質,有助於輔助氣機升降,改善因氣虛導致之氣滯。

7. 清熱瀉火

紅豆,性味甘酸、微寒,入心、小腸經。其「微寒」之性,正是其清熱瀉火功效的基礎。心合小腸,心主血脈、藏神,小腸主受盛化、分別清濁。紅豆入此二經,能清利心火與小腸之熱。

中醫認為,心火亢盛可表現為煩躁、口舌生瘡;小腸有熱則見小便色赤、澀痛。紅豆能透過清心火、利小便來瀉火,其「利水」功效實乃清熱之輔佐,尤其針對濕熱互結所致的症狀。如《本草綱目》載其「除暑熱」,即針對外感暑熱侵犯機體所致的發熱、煩渴等症,藉其甘寒之性,涼解暑氣。

此外,紅豆對於身體內部因熱毒或濕熱所致的「赤皮瘡」、濕熱水腫等症狀亦有助益。其能清解熱毒,導邪外出,使熱邪從小便排出,達到清熱瀉火,兼利濕消腫之功。這便是紅豆在傳統中醫理論中,作為一味清熱解毒、利水消腫良藥的體現。

紅豆的現代功效


1. 營養豐富

紅豆,味甘性平,歸脾、腎經。傳統醫學認為其具補血生肌、健脾利水、消腫除濕之效,顯示其對人體氣血與水濕代謝的調理效益。從現代營養學角度觀之,紅豆之所以「營養豐富」,在於其均衡且多元的宏量與微量營養素。它蘊含優質蛋白質與複合碳水化合物,不僅能為身體提供穩定且充足的能量來源,維持日常活動所需,更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確保生理機能的順暢運作。

尤其值得矚目的是紅豆中豐富的礦物質含量,如鐵質乃血紅素合成的重要成分,有助於預防與改善缺鐵性貧血;鎂則參與人體多種酵素反應,對維持神經、肌肉功能及骨骼健康至關重要。此外,紅豆更是葉酸與維生素B羣的良好來源。這些水溶性維生素協同運作,不僅能有效將食物轉化為能量,支持身體的能量供應,更進一步增強體質,提升免疫力。同時,紅豆中豐沛的膳食纖維更是其營養價值的亮點之一,能有效調整腸胃功能,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道蠕動,進而達到促進排便、預防便祕的功效,維持消化系統的健康暢通。紅豆的綜合營養成分,使其成為滋養身體、增強體魄的天然選擇。

2. 抗氧化

紅豆以其卓越的營養價值廣受推崇,尤其在抗氧化藥理功效方面表現出色。其核心作用源於豐富的活性成分,包括多樣化的多酚類物質,如花青素、類黃酮,以及重要的水溶性抗氧化劑維生素C。這些天然化合物共同構築一道強效的防護網。

人體在正常代謝過程或受外界環境刺激(如污染、紫外線、壓力)時,會產生過量的自由基。這些不穩定的分子具有高反應性,能攻擊體內的細胞膜、蛋白質和DNA,引發氧化損傷,導致細胞功能障礙,加速衰老過程,甚至與慢性發炎、癌症、心血管疾病及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紅豆所含的抗氧化物質,能有效清除這些有害自由基。多酚類化合物能夠直接中和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保護細胞結構的完整性。維生素C則是一種強效的自由基清除劑,能透過電子轉移維持細胞的氧化還原平衡。這種協同作用顯著降低了細胞層面的氧化壓力,維護細胞健康。

具體而言,紅豆的攝取有助於減少細胞損傷,這不僅延緩了身體的自然老化進程,也有助於減輕慢性炎症反應。透過提升體內的抗氧化能力,它間接支持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增強身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從藥理角度看,紅豆的這些活性成分為維持整體生理平衡提供了天然支援,對抗現代生活中不斷累積的氧化壓力,對於維護長期的健康具有顯著效益。

3. 降膽固醇

紅豆,作為一種常見的豆類作物,其藥理功效日益受到現代醫學的關注。傳統上,紅豆被視為利水消腫、解毒之食,然其在降低膽固醇方面的潛力,則源於其豐富的營養成分,特別是大豆異黃酮

大豆異黃酮是一種植物雌激素,結構與人體雌激素相似,被認為在多個生理過程中發揮作用。在膽固醇代謝方面,大豆異黃酮能有效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即所謂的「惡膽固醇」。其作用機制可能涉及調控肝臟膽固醇的合成,以及增強LDL受體的活性,從而加速其從血液中清除。同時,部分研究亦指出,大豆異黃酮有助於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即「良好膽固醇」的水平,透過逆向膽固醇運輸機制,協助將積聚在血管壁的膽固醇運回肝臟代謝。

除了大豆異黃酮,紅豆亦蘊含豐富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在腸道中能與膽酸結合,阻止其被腸壁重吸收,促使其隨糞便排出體外。為彌補膽酸的損失,肝臟會動用體內的膽固醇來合成新的膽酸,進而降低了血液中的膽固醇總量。

綜合而言,紅豆藉由大豆異黃酮對膽固醇合成與代謝的雙向調節作用,以及膳食纖維對膽酸排泄的促進,共同展現出其在降膽固醇方面的潛在價值,有助於維護心血管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4. 降血糖

紅豆,自古以來即被視為藥食同源之珍品,民間素有「日食一碗紅豆,終身不念醫藥」之美譽。其味甘性平,歸經於心、小腸,在中醫理論中具備利水、除濕、健脾之功效。現代科學研究進一步揭示,紅豆不僅富含人體必需的維生素B群、多種礦物質如鉀與鎂,以及類黃酮、花青素等強效抗氧化劑,更在調節血糖方面展現出獨特優勢。

針對降血糖之藥理作用,紅豆的關鍵在於其碳水化合物的特性。相較於精緻澱粉導致血糖快速飆升,紅豆所含的複合碳水化合物屬於低升糖指數(GI)食物。這意味著食用紅豆後,其所含糖分釋放至血液中的速度極為緩慢,能有效避免血糖水平的急劇上升,有助於維持血糖的平穩狀態。豐富的膳食纖維進一步減緩了葡萄糖的吸收,從而降低餐後血糖的峰值。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由於胰島素分泌或作用不足,無法有效利用驟升的血糖,紅豆這種緩慢釋放糖分的特性,能顯著減輕胰腺負擔,有助於更佳的血糖控制。此外,紅豆健脾胃之功,在中醫學中被視為調和整體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全有利於代謝平衡,進而間接輔助血糖的穩定調節,可說在脾胃調理層面為預防及改善糖尿病奠定基礎。

5. 改善消化系統

紅豆,其性平、味甘,無毒,歸入人體之脾、胃二經。在中醫藥理論體系中,紅豆被譽為健脾益胃之食療佳品。其功效旨在幫助脾臟運化水濕,使胃氣和順,對於因脾胃功能失調所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或濕困中焦等狀態,具有調理輔助之潛力,能逐步提升消化吸收效率。

從現代營養科學的視角審視,紅豆富含膳食纖維,這是其改善消化系統的關鍵物質基礎。這些豐富的膳食纖維在腸道中不被消化吸收,卻能顯著增加糞便體積,同時刺激腸壁,有效促進腸道蠕動。這種規律而有力的蠕動不僅加速了食物殘渣的運輸,更直接促進了食物的消化過程與排便的順暢進行,從根本上預防和緩解了便祕困擾。

此外,紅豆透過其纖維的吸水膨脹特性,有助於軟化糞便,降低排便困難。其對於調整腸道微生態環境亦有間接助益,為益生菌提供生長條件。因此,經常食用紅豆,可協同其健脾益胃之傳統功效與膳食纖維的現代作用,全面改善消化道功能,從根本上解決消化不良、腸道不暢等常見問題,維護消化系統的健康與平衡。

紅豆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6-15 。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紅豆注意事項重點

  1. 紅豆性寒,脾胃虛寒者不宜多食。
  2. 紅豆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食用過多會引起腹脹、腹瀉等症狀。
  3. 紅豆不宜與羊肉同食,否則會引起腹脹、腹瀉等症狀。

紅豆相關的方劑


紅豆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胰臟炎腹股溝疝氣痰核流注腹痛損傷傷寒口臭咳嗽痢疾月經不調疼痛糖尿消化不良糖尿病心胸煩熱面色發白月經稀少閉經貧血月經延後到來乳腺炎白帶小腿後側疼痛

紅豆含有的化學成分


N-甲基金雀花鹼(N-methylcytisine), N-甲基四氫金雀花鹼(N-methyltetrahydrocytisine), 紅豆裂鹼(ormosanine), 18-表紅豆裂鹼(18-epiormosanine), 黃花木鹼(piptanthine), 蛋白質(Protein)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