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丁香煮散」方劑中包含丁香,乃因丁香具備多重藥性,與方劑主治疾病相契合。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溫腎助陽、解毒殺蟲等功效。
其溫中散寒之性,可溫暖脾胃,緩解寒邪引起的胃脘疼痛、腹痛、嘔吐等症;行氣止痛之效,可疏通氣機,緩解胸腹脹痛、氣滯血瘀等症;溫腎助陽之性,可補益腎陽,改善陽虛引起的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等症。
因此,丁香在「大丁香煮散」方劑中,可發揮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溫腎助陽等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大丁香煮散中加入附子,主要是因其寒熱相濟,以寒制寒,溫陽散寒之效。
大丁香辛溫,主治寒邪客肺之症,但其溫燥之性,容易傷陰耗津。附子性熱,溫陽補火,能助大丁香溫散寒邪,但其溫燥之性,亦易傷陰。
故二者相配,寒熱相濟,既能溫散寒邪,又能避免單味藥物過於溫燥,對身體造成傷害。此外,附子還能溫補脾腎,增強機體抵抗力,使大丁香的藥效更佳。
大丁香煮散方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大丁香煮散主治寒邪客胃,症見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乾薑能溫中驅寒,使寒邪散去,緩解胃寒引起的症狀。
- 助藥力:大丁香煮散中其他藥物如大丁香、肉桂等,性味辛溫,但寒性較重。加入乾薑,可溫陽助藥力,使藥效更顯著,且避免寒涼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
大丁香煮散方中加入高良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 高良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材如丁香、肉桂等相輔相成,能有效溫暖脾胃,散寒止痛,用於治療寒邪客胃,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
2. 調和藥性: 高良薑能調和方中其他藥材的寒涼之性,避免寒涼藥性過強,損傷脾胃。同時,高良薑也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使方劑更好地發揮療效。
「大丁香煮散」方劑中加入紅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紅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與方中其他藥物如大丁香、甘草等共同作用,可增強利水消腫的功效,有助於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改善水腫等症狀。
- 健脾益氣:紅豆亦能健脾益氣,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此方中加入紅豆,可增強整體補益之效,有助於改善患者體質。
大丁香煮散方劑中包含益智仁,主要源於其補脾益腎、健脾開胃之效用。益智仁性溫味甘,入脾、腎經,能溫腎助陽,健脾開胃,並能改善因脾腎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
大丁香煮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腎陽虛,症見脘腹冷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肢冷畏寒等。而益智仁能溫補脾腎陽氣,促進脾胃消化功能,故加入方劑中,以增強溫中散寒、健脾開胃之效。
大丁香煮散方劑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寬中,行氣消脹: 橘皮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理氣寬中、行氣消脹的功效,能疏肝解鬱、和胃止嘔,與大丁香配合,可加強其溫中散寒、消食止痛的作用,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胸腹脹滿、胃脘疼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調和藥性,避免燥烈: 大丁香性溫,味辛,具有較強的燥烈之性,容易傷津耗氣。橘皮性溫和,可以調和藥性,緩解大丁香的燥烈之性,防止其過度傷津耗氣,使藥效更為平和穏定,利於患者接受。
大丁香煮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大丁香性溫熱,味辛,可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但其性偏燥烈。甘草性甘平,味甘,能緩和藥性,防止大丁香過於燥烈而傷及脾胃。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抗炎、潤肺止咳等功效,與大丁香合用,可增強其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療效,達到協同作用。
總而言之,甘草在大丁香煮散中起著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平和有效。
大丁香煮散方中含有胡椒,主要原因如下: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胡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胡椒可起到溫暖脾胃、促進消化、緩解疼痛的作用。
- 增強藥效:胡椒可以促進藥物成分的吸收,並與其他藥材產生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例如,胡椒與丁香、肉桂等藥材搭配,可以更有效地溫中散寒、驅寒止痛。
主治功效
大丁香煮散 主治功效分析
大丁香煮散,出自《楊氏家藏方》及《傳信適用方》,為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之劑,專治脾胃受寒所致之諸般病症。其組方嚴謹,藥味雖多,然皆以溫陽散寒、理氣和胃為主,相互協同,共奏佳效。
主治病症
一、脾胃受寒之證:
- 胃脘停寒: 脾胃為後天之本,若受寒邪侵襲,則陽氣受遏,寒凝氣滯,表現為胃脘冷痛、脹滿不適,或有攻刺疼痛感。
- 胸膈痞悶: 寒邪阻滯氣機,導致胸膈氣機不暢,患者自覺胸悶、窒塞不舒。
- 腹脅攻刺疼痛: 寒邪凝滯,氣血運行不暢,可致腹部及脅肋部疼痛,痛勢走竄不定。
- 洩利水穀: 脾胃虛寒,運化失司,水穀不化,則可見泄瀉,瀉下之物多為未消化之食物。
- 嘔逆噁心: 寒邪犯胃,胃氣上逆,導致噁心、嘔吐。
- 食飲不下: 脾胃虛寒,消化功能下降,則食慾不振,甚或食飲難下。
- 臟腑虛鳴: 脾胃虛寒,腸道蠕動功能紊亂,則可聽見腸鳴音。
- 飲食減少: 脾胃功能受損,消化吸收能力下降,故飲食減少。
二、痰飲內停之證:
- 痰逆惡寒: 寒邪鬱滯,水液運化失常,停聚成痰,痰隨氣逆,可見咳吐稀痰,並伴有畏寒。
- 咳嗽中滿: 痰飲阻滯肺氣,引起咳嗽,且痰多胸悶。
三、陽虛欲脫之證:
- 四肢逆冷: 脾陽虛衰,無力溫煦四肢,導致手足冰冷。
- 肢體瘦怠: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則肢體瘦弱,倦怠乏力。
- 自汗不止: 陽氣虛弱,固攝能力下降,汗液外泄不止。
- 陽氣暴脫: 嚴重者,可見陽氣衰竭,虛脫欲絕。
治療原理
大丁香煮散之治療原理,核心在於溫陽散寒、理氣止痛、化痰降逆。方中諸藥相輔相成,協同作用,共奏其效:
- 丁香、附子、乾薑、高良薑: 皆為辛熱之品,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其中丁香偏於溫胃,附子偏於回陽,乾薑偏於溫中,高良薑偏於散寒止痛。四藥合用,可強效溫壯脾胃陽氣,祛除寒邪。
- 紅豆: 雖有利水消腫之功,但在此方中更偏重其健脾益腎之效,可輔助溫陽之力。
- 益智仁: 溫脾暖腎,固精縮尿,亦可加強溫陽之力,並能益智安神。
- 橘皮: 理氣和胃,燥濕化痰,可疏通氣機,化解痰飲,使氣血運行暢通。
- 甘草: 調和諸藥,緩急止痛,既可調和藥性,亦可緩解疼痛之症。
- 胡椒: 溫中散寒,開胃消食,能增強溫陽散寒之力,並能促進消化。
方中諸藥,辛熱之性較強,故能溫散脾胃之寒邪,使陽氣復振,氣機暢通,則諸症自解。其溫補之力較強,故能改善脾胃虛寒所致之諸多不適,適用於寒證明顯、陽氣不足之患者。
傳統服藥法
丁香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乾薑(炮)1兩,高良薑(銼,油炒)1兩,紅豆(去皮)1兩,益智仁1兩,青橘皮(去白)1兩,陳橘皮(去白)1兩,甘草(炙)1兩,胡椒半兩。
嚼碎。每服5錢,水1盞半,加生薑7片,鹽1捻,煎至1盞,去滓,食前溫服。
十味丁香煮散(《百一》卷二)、丁香煮散(《局方》卷三(吳直閣增諸家名方))。方中附子,《局方》(吳直閣增諸家名方)作「川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丁香煮散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但是陰虛火旺、氣虛血虧、脾胃虛弱者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丁香煮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六。 組成:丁香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乾薑(炮)1兩,高良薑(銼,油炒)1兩,紅豆(去皮)1兩,益智仁1兩,青橘皮(去白)1兩,陳橘皮(去白)1兩,甘草(炙)1兩,胡椒半兩。 主治:脾經受冷,胃脘停寒,胸膈痞悶,腹脅攻刺疼痛,痰逆惡寒,咳嗽中滿,臟腑虛鳴,飲食減少,四肢逆冷。脾胃傷冷,中脘痞滯,胃口宿寒,停痰留飲,氣積不散,心腹大痛,脅肋膨脹,泄利水谷,嘔逆惡心,下竭上虛,食飲不下,肢體瘦怠,自汗不止,陽氣暴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