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濕湯

SHEN SH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6

寒性指數

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胃經 23%
腎經 15%
肺經 12%
心經 12%
大腸經 4%
肝經 3%
脾經
胃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滲濕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燥濕化痰: 厚朴性辛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止痛之功效。滲濕湯旨在祛除體內濕邪,厚朴能助其燥濕化痰,促進濕邪排出體外。
  2. 降逆止嘔: 厚朴能降氣止嘔,對於濕邪上犯所致的嘔吐、噁心等症狀,厚朴能有效緩解。滲濕湯常用於濕阻中焦,導致脾胃不和、食慾不振等症狀,厚朴的降逆止嘔功效能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滲濕湯中包含丁香,主要因為丁香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溫腎散寒,燥濕化痰:丁香性溫,入腎經,能溫腎陽,散寒邪,並能燥濕化痰。滲濕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腎陽虛,濕氣內停所致的泄瀉、腹痛、肢體困重等症。丁香溫腎陽,助脾陽運化水濕,使濕氣散解,達到止瀉止痛的效果。
  2. 溫脾止瀉:丁香不僅溫腎,亦能溫脾,其溫陽散寒之力能改善脾陽虛弱,提升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進一步達到止瀉的目的。

因此,滲濕湯中加入丁香,可以發揮溫腎散寒、燥濕化痰,溫脾止瀉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方劑的治療效果。

滲濕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 滲濕湯主要針對濕邪侵襲所致的疾病,方中藥物多偏寒涼,甘草性甘溫,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甚損傷脾胃陽氣。
  2. 緩解毒性: 方中藥物如茯苓、澤瀉等,雖然利水滲濕,但亦可能略帶毒性。甘草具有解毒作用,可以緩解藥物毒性,保障患者安全。

總而言之,甘草在滲濕湯中扮演著調和藥性、緩解毒性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提升藥效,保障患者安全。

滲濕湯中加入附子,乃因其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附子為附子根的炮製品,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其溫陽散寒之力可溫暖脾腎陽氣,驅散寒濕,對於寒濕阻滯經絡,導致肢體沉重、疼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滲濕湯中常加入附子,不僅有助於祛除寒濕,更能溫補脾腎陽氣,改善因脾腎陽虛而導致的代謝障礙,促進水濕代謝,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滲濕湯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燥濕: 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燥濕、消食化滯的功效。滲濕湯以祛除濕邪為主,而脾胃為水穀之海,濕邪易困脾胃,影響脾胃運化。砂仁健脾燥濕,有助於脾胃運化水濕,促進濕邪排出體外。
  2. 理氣行氣: 砂仁辛溫,芳香開竅,能行氣化濕,解除濕邪阻滯氣機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滲濕湯常用於濕邪困脾,氣機阻滯所致的疾病,砂仁的理氣行氣作用能配合其他藥物,更好地祛除濕邪,改善患者症狀。

滲濕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化溼: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陽散寒、化濕止嘔的作用。滲濕湯主要針對脾陽不足、濕邪內阻所致的疾病,而乾薑的溫陽作用可以促進脾陽運化,幫助脾胃運化水濕,達到祛除濕邪的效果。
  2. 配合其他藥物:滲濕湯中其他藥物,例如茯苓、蒼朮等,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但同時也可能導致脾陽受損。乾薑的溫陽作用可以保護脾陽,防止藥物過度損傷脾氣,使藥效更穏定。

滲濕湯中加入高良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止濕:高良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燥濕化痰的功效。滲濕湯主要用於治療濕邪困脾、脾陽不振所致的脘腹脹滿、食少納呆、便溏泄瀉等症。高良薑的溫性可溫暖脾陽,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祛除濕邪,改善消化功能。
  2. 調和藥性:滲濕湯中多含性涼的藥材,如茯苓、白朮等,高良薑的溫性可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寒,減輕對脾胃的刺激,更利於藥物吸收和療效的發揮。

主治功效


滲濕湯

滲濕湯是中醫方劑,用於治療脾濕證。脾濕證是指脾氣虛弱,濕邪困阻中焦,引起一系列症狀,如乏力、腹瀉、腹脹、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

組成

  • 厚朴: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
  • 丁香:溫裡溫中,降逆止嘔,健脾胃,溫肺止咳,解毒消腫。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附子: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 砂仁: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
  • 乾薑: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
  • 高良薑:溫裡溫中,止嘔,活絡止痛,理氣行氣,降氣,補陽,健脾胃,治瘧,行氣止痛,鎮痛解熱。

主治

  • 脾胃虛寒:脾胃功能虛弱,身體發冷怕寒。
  • 四肢睏倦:四肢疲倦無力,容易感到疲累。
  • 骨節痠疼:骨骼和關節痠痛,活動不利。
  • 頭暈鼻塞:頭暈目眩,鼻子不通暢。
  • 惡風:怕吹風,容易感冒。
  • 多虛汗:出汗過多,特別是晚上睡覺時。
  • 痰飲不清:痰液粘稠,不易咳出。
  • 胸滿氣促:胸口有脹滿感,呼吸不暢。
  • 心腹脹悶:心窩和腹部有脹悶感,不適。
  • 兩脅刺痛:兩側肋骨下疼痛。
  • 霍亂吐瀉:劇烈嘔吐和腹瀉,脫水嚴重。

用法

口服,一日一劑,分兩次服用。

禁忌

  • 孕婦禁用。
  • 陰虛火旺者慎用。

總結

滲濕湯是中醫方劑,用於治療脾濕證。本方組成包括厚朴、丁香、甘草、附子、砂仁、乾薑、高良薑等。本方具有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等功效。本方主治脾胃虛寒、四肢睏倦、骨節痠疼、頭暈鼻塞、惡風、多虛汗、痰飲不清、胸滿氣促、心腹脹悶、兩脅刺痛、霍亂吐瀉等症。

傳統服藥法


銀胡1錢5分,薄荷1錢,制厚朴1錢,杏仁泥2錢,淡豆豉2錢,赤苓3錢,秦艽1錢5分,廣鬱金2錢,白蔻仁8分(衝),絲通草1錢5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中散寒、化痰行氣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發熱、口乾、煩躁等熱證,或有腹痛、腹瀉等寒證,則不宜服用本方。

相關疾病


陰道白斑症腰部冷涼皮膚皸裂暈眩梅尼爾氏病陰道炎坐骨神經痛霍亂半身不遂鼻塞心內膜炎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心包炎細菌性食物中毒痲風 [漢生氏病]鼻咽腫瘤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四肢麻痺癱瘓二尖瓣狹窄

相同名稱方劑


滲濕湯, 出處:《金鑑》卷三十九。 組成:胃苓湯加香附、撫芎、砂仁、黃連。 主治:濕熱生痰昏冒。

滲濕湯, 出處:《回春》卷二。 組成:蒼朮1錢半(米泔制),白朮1錢半(去蘆),茯苓1錢半,陳皮1錢,澤瀉1錢,豬苓1錢,香附7分,撫芎7分,砂仁7分,厚朴(去皮)7分,甘草3分。 主治:一切濕症。

滲濕湯, 出處:《鎬京直指》。 組成:銀胡1錢5分,薄荷1錢,制厚朴1錢,杏仁泥2錢,淡豆豉2錢,赤苓3錢,秦艽1錢5分,廣鬱金2錢,白蔻仁8分(衝),絲通草1錢5分。 主治:濕邪在表,中脘不舒,溲便黃赤,午後蒸熱,舌白而滑,或灰滑微黃,邪留膜原,脈浮而滯,或弦滯而數。

滲濕湯, 出處:《濟生》卷三。 組成:白朮2兩,人參半兩,乾薑半兩(炮),白芍藥半兩,附子半兩(炮,去皮臍),白茯苓(半兩去皮),桂枝半兩(不見火),甘草(炙)半兩。 主治:坐卧濕地,或爲雨露所襲,身重腳弱,關節重疼,發熱惡寒,或多汗惡風,或腿膝浮腫,或小便不利,大便溏泄。

滲濕湯, 出處:《扁鵲心書·神方》。 組成:厚朴2兩,丁香1兩,甘草1兩,附子1兩,砂仁8錢,乾薑8錢,肉果8錢(面裹,煨透),高良薑8錢。 主治:暖脾胃,闢風寒,祛瘴疫,除風濕。主治:脾胃虛寒,四肢困倦,骨節酸疼,頭暈鼻塞,惡風,多虛汗,痰飲不清,胸滿氣促,心腹脹悶,兩脅刺痛,霍亂吐瀉。

滲濕湯, 出處:《局方》卷二(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組成:蒼朮1兩,白朮1兩,甘草(炙)1兩,茯苓2兩(去皮),乾薑(爁)2兩,橘紅1分,丁香1分。 主治:因坐卧濕處,或因雨露所襲,或因汗出衣衾冷濕,久久得之,寒濕所傷,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小便或澀或利,大便溏泄;或腰下重疼,兩腳疼痛,腰膝或腫或不腫,小便利,反不渴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