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建中丸中包含胡椒,主要有以下原因:
- 溫中散寒:胡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作用。小建中丸主治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胡椒的溫散作用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腹痛腹瀉症狀。
- 助脾運化:胡椒能促進脾胃消化吸收,有助於藥物成分更好的被人體吸收利用。小建中丸中含有甘草、桂枝等溫補脾胃的藥物,胡椒的加入可以促進這些藥物的功效,增強藥效。
小建中丸為傳統中醫治療脾胃虛寒、腹痛肢冷之經典方劑,其配方精妙,能溫中補虛、緩急止痛。方中紅豆,即赤小豆,在此扮演著重要角色。根據《本草綱目》記載,紅豆性平,味甘酸,入心、小腸經,具有利水消腫、健脾養胃的功效。在小建中丸中,紅豆配合桂枝、生薑等溫熱藥材,能增強方劑溫中散寒之力,同時利用其利水特性,幫助調節體內濕氣,預防因濕邪內阻而加重脾胃負擔。此外,紅豆富含纖維素與礦物質,可促進腸道蠕動,改善消化不良,與方中芍葯相輔相成,共同緩解腹部脹痛。總體而言,紅豆在小建中丸中的應用,不僅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更彰顯了中藥組方的智慧與奧妙。
小建中丸中加入白芷,主要有以下兩項原因:
- 溫中散寒、和胃止痛:白芷性溫,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可緩解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小建中丸主治脾胃虛寒,而白芷的溫中散寒作用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補中益氣的效果。
- 升散止痛:白芷還具有升散止痛的功效,可疏通經絡、行氣止痛,對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白芷的升散作用,可以促進藥力更好地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小建中丸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助陽益氣: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益氣的功效。小建中丸主治脾胃虛寒,寒邪內侵所致的腹痛、泄瀉、肢冷等症,乾薑可溫脾胃,散寒邪,有助於恢復脾胃功能。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小建中丸以桂枝、芍藥為主,補中益氣,養血柔肝。乾薑與桂枝相配,溫中散寒,增強補氣效果;與芍藥相配,溫而不燥,避免燥傷脾陰。因此,乾薑的加入,既可協調藥性,又可增強藥效。
小建中丸中加入砂仁,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暖脾胃,助消化: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脾胃、助消化。小建中丸主要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狀,砂仁能溫中散寒,促進脾胃運化,增強消化功能,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
2. 芳香開胃,增進食慾:砂仁具有芳香開胃的功效,能增進食慾,促進消化液分泌,提高食物的吸收利用率,有助於患者恢復體力。
砂仁與小建中丸其他藥材相配伍,能更好地發揮溫脾健胃、止瀉止痛的功效。
小建中丸方劑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中散寒:茴香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作用。小建中丸主治脾胃虛寒、腹痛泄瀉等症,茴香可溫暖脾胃,驅散寒氣,緩解腹痛。
- 調和脾胃:茴香氣味芳香,能促進脾胃消化吸收功能,並可緩解脾胃氣滯,使脾胃運化正常。小建中丸中加入茴香,有助於補中益氣的功效,更好地調理脾胃虛寒。
小建中丸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緩和藥物刺激: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刺激、保護胃腸的作用。小建中丸中含桂枝、芍藥等藥性較烈,甘草可以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刺激脾胃,增強其補中益氣的功效。
- 增強補中益氣作用: 甘草性平,味甘,能補中益氣,緩解脾胃虛弱導致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狀。與桂枝、芍藥等藥物配合,更能有效地補益脾胃,增強中氣,達到治本的效果。
小建中丸方劑中加入阿魏,主要源於其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的功效。
阿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並具有行氣止痛之效。小建中丸主治脾胃虛寒、腹痛泄瀉,而阿魏的溫中散寒作用可以溫暖脾胃,改善脾胃虛寒,並可緩解因寒邪阻滯而引起的腹痛。此外,阿魏行氣止痛的功效也能助於緩解腸胃氣滯引起的腹痛。因此,阿魏的加入可以增強小建中丸的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之效,提升其治療脾胃虛寒、腹痛泄瀉的療效。
小建中丸方劑中包含益智仁,主要原因有二:
一、 補脾健胃,益智安神: 益智仁味甘性溫,入脾、腎經,具有健脾益氣、寧心安神之效。小建中丸以補中益氣為主,而益智仁能輔助健脾,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同時亦可安神定志,緩解脾胃虛弱所致的失眠、心悸等症。
二、 溫陽散寒,止瀉止痛: 益智仁兼具溫陽散寒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亦有改善作用。小建中丸針對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泄瀉、肢冷等症,益智仁的溫陽散寒之性可協同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溫中散寒、止瀉止痛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建中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虛中有積滞,不可服疏導之藥者」,意指患者體質虛弱,卻兼有腸胃積滯(如消化不良、氣滯腹脹等),若直接用瀉下或行氣導滯的藥物(如大黃、枳實等),恐更傷正氣。故以小建中丸溫中補虛為主,兼化積滯,達到「補而不滯、消不傷正」的效果。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溫中散寒、健脾行氣」為核心,藥性偏溫,適用於脾胃虛寒兼氣滯的證候。各藥配伍邏輯如下:
溫中散寒
- 乾薑(炮):溫脾陽、散寒滯,為中焦虛寒要藥。
- 胡椒:助乾薑溫中止痛,兼開胃消食。
- 益智仁:暖脾腎,固攝津液,防止溫燥藥物耗氣。
- 茴香:辛溫行氣,善治寒凝腹痛。
行氣化滯
- 縮砂仁:醒脾和胃,化解濕濁氣滯。
- 阿魏:雖為少量(3錢),但善消肉食積滯,古稱「化積聖藥」,其酒製後減緩刺激性,配合麵煨更增健脾之效。
- 紅豆(去枝):利水消脹,輔助疏通滯氣。
健脾和胃
- 甘草(炙):甘緩補中,調和諸藥。
- 白芷(炒):芳香醒脾,兼緩腸胃痙攣疼痛。
- 麵糊為丸:以麵粉製丸,取其甘緩補脾之性。
引經與服用方法
- 生薑湯送服:生薑溫胃止嘔,助藥力直達中焦,加強散寒效果。
三、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溫補中焦為本(建中),輔以行氣化滯為標,適合「虛寒為主、積滯為次」的病機。其特點在於:
- 避免過度疏導(如大黃、芒硝),改以辛溫藥緩緩通陽。
- 阿魏與砂仁、茴香相配,消積不傷脾陽。
- 面糊製丸與生薑湯送服,增強護胃之功。
此類方劑常見於古代治療「脾胃虛弱而飲食不化」或「慢性腹脹屬寒證」者,體現「寓消於補」的中醫辨證智慧。
傳統服藥法
胡椒1兩,紅豆1兩(去枝),白芷1兩(炒),乾薑1兩(炮,洗),縮砂仁1兩,茴香1兩半(淘去沙,炒),甘草(炙)1兩半,阿魏3錢(別研,面裹煨,酒化開入藥),益智仁2兩。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生薑湯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建中丸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小建中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五。 組成:胡椒1兩,紅豆1兩(去枝),白芷1兩(炒),乾薑1兩(炮,洗),縮砂仁1兩,茴香1兩半(淘去沙,炒),甘草(炙)1兩半,阿魏3錢(别研,面裹煨,酒化開入藥),益智仁2兩。 主治:虛中有積滯,不可服疏導之藥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