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棗湯

QI Z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局方》卷六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6.7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胃經 19%
腎經 16%
心經 13%
肝經 9%
肺經 9%
膀胱經 3%
大腸經 2%
脾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在中藥方劑「七棗湯」中加入茴香,主要是利用茴香溫中散寒、殺蟲止痛的功效。茴香能夠溫中散寒、殺蟲止痛,對於治療腸胃寒濕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腸胃寒濕導致的腹瀉、腹痛等症狀。

在中藥方劑「七棗湯」中加入烏頭,主要是利用烏頭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烏頭能夠祛風散寒、止痛,對於治療風寒濕痹、疼痛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風寒濕導致的疼痛。

七棗湯方劑中添加砂仁,主要考量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1. 理氣健脾,和胃止嘔:砂仁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化滯、健脾開胃的作用。七棗湯以補血滋陰為主,加入砂仁可避免藥性過於滋膩,有助於脾胃運化,避免滋補過度而引發脾胃不適、嘔吐等症狀。
  2. 溫暖脾胃,助藥力行:砂仁溫暖脾胃,可促進血氣運行,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作用。七棗湯以補血滋陰為主,加入砂仁可以溫陽助氣,使藥力更加充沛,更好地達到補血滋陰的功效。

七棗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導滯: 厚朴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其具有消食導滯、行氣止痛的功效。七棗湯以大棗補益脾胃,但若脾胃積滯,則難以充分吸收藥力。厚朴的加入,可以幫助消食導滯,使藥力更好地發揮。
  2. 行氣散結: 厚朴不僅消食導滯,還能行氣散結。七棗湯治療瘀血阻滯、氣機不利等症,厚朴的加入有助於行氣活血,促進瘀血消散,改善氣血循環,增強藥效。

七棗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溫中和胃: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功效。七棗湯以紅棗補血養血,但其性偏涼,加入生薑可溫和藥性,避免滋膩礙胃,有助於藥力更好地發揮。

二、 調和藥性:生薑不僅溫中和胃,還有調和藥性的作用。七棗湯中其他藥材如生地黃、麥冬等偏於滋陰,而生薑的加入可起到中和作用,避免藥性過寒,使藥效更加平衡。

在中藥方劑「七棗湯」中加入益智仁,主要是利用益智仁溫腎補脾、固精止遺的功效。益智仁能夠溫腎補脾、固精止遺,對於治療脾腎兩虛所致的各種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脾腎兩虛導致的腰膝酸軟、遺精早泄等症狀。

七棗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七棗湯以紅棗補氣血,但單用紅棗容易寒涼,而乾薑的加入可溫補脾胃,防止紅棗過於寒涼,使藥性溫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2. 調和藥性: 乾薑能起到調和藥性,引導藥力向下走的作用。紅棗補氣血,偏於上行,而乾薑則偏於下行,兩者相輔相成,使藥性更趨平衡,達到溫補脾胃、益氣養血的功效。

七棗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七棗湯以紅棗為君藥,性溫,但偏於燥性,容易傷陰。甘草性甘平,具有調和藥性的作用,可緩解紅棗的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使藥效更溫和。
  2.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能益氣補中,與紅棗搭配,能更好地滋補脾胃,益氣生血,使藥效更加全面,達到更好的療效。

因此,甘草作為七棗湯的臣藥,不僅可以調和藥性,更可以增強藥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其功效。

主治功效


七棗湯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藥物功效

七棗湯由以下八味中藥組成:

  • 茴香: 調氣、健胃。
  • 烏頭: 散寒止痛、溫經通絡。
  • 砂仁: 化濕行氣、安胎。
  • 厚朴: 消食除溼、解表發汗。
  • 生薑: 暖身祛風、助消化。
  • 益智仁: 補腎固精、利尿。
  • 乾薑: 驅寒暖宮、活血化瘀。
  • 甘草: 和中緩急、潤肺止咳。

古文內容分析與主治功效

以下針對各古籍內容進行分析,並歸納出七棗湯的主治功效:

1. 脾胃虛寒,泄瀉腹痛:

  • 《聖濟總錄》:「治脾胃虛冷,臍腹疼痛,吐瀉不定,裡急後重,腸中虛鳴,水穀不消,不下飲食。」
  • 《雞峰普濟方》:「治脾胃虛弱內變寒氣泄瀉注下水穀不分腹脅脹滿臍腹疼痛腹中虛鳴嘔吐噁心胸膈痞悶困倦少力不思飲食」。
  • 《世醫得效方》:「治脾胃不和,瘧疾,瀉利腹痛,下部無力,體重足痿,腳下痛,飲食中滿,四肢不舉。」

以上文獻均明確指出七棗湯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泄瀉、腹痛等症狀。方中烏頭、乾薑溫中散寒,厚朴、砂仁行氣除濕,生薑溫中止嘔,益智仁溫補脾腎,甘草調和諸藥。

2. 寒瘧:

  • 《本草綱目》:「脾寒瘧疾……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宜七棗湯主之。」
  • 《仁齋直指方論》:「烏頭七棗湯,治久瘧但久瘧但寒,及脾寒發瘧,或寒重熱輕。」
  • 《醫方考》:「瘧發時,獨寒無熱,脈遲者,名曰牝瘧,當責之寒,宜此方主之。」
  • 《瘴瘧指南》:「如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者。其人平日虛弱。七棗湯主之。」
  • 《醫學原理》:「寒多者宜快脾湯。服後寒仍多者用養胃湯加桂、附各五分。獨寒者宜依此。如仍不痊者,用七棗湯。」
  • 《景岳全書》:「七棗湯(熱百十八,陰瘧)」
  • 《丹臺玉案》:「七棗湯,治瘧疾但寒無熱。」

多篇文獻皆指出七棗湯可用於治療寒瘧,特別是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的類型。方中烏頭(或附子)為君藥,具有強大的溫陽散寒之力,可驅除伏藏於體內的寒邪。生薑、大棗協同烏頭(附子)溫中散寒,並能調和營衛,增強機體抗邪能力。

3. 扶助正氣,用於瘧母等久病:

  • 《仁齋直指方論》:「彌年閱歲,經吐汗下,營衛虧損,邪氣伏藏脅間,結為症癖,謂之瘧母。此證未可直攻,急作烏頭七棗湯,以扶其里,俟其內氣已充,繼此經效瘧丹或消癖丸下之取愈。」
  • 《雜病廣要》:「瘧母,彌年閱歲,經吐汗下,榮衛虧損,邪氣伏藏,脅間結為癥癖,謂之瘧母。此證未可直攻,急作烏頭七棗湯以扶其里,俟其內氣已充,繼以經效瘧丹或消癖丸下之取愈。」

上述文獻指出七棗湯可用於治療瘧母等久病,主要作用是扶助正氣。由於長期患病,正氣虧虛,邪氣難以祛除,此時應先扶正,再祛邪。七棗湯中烏頭(附子)溫陽補虛,生薑、大棗健脾益氣,可扶助正氣,為後續的祛邪治療奠定基礎。

4. 其他功效:

  • 《奇效良方》:「治五臟氣虛,陰陽相勝作痎瘧,不問寒熱先後,與夫獨作疊作間日,及痰痞塞不通,發作無時,或寒多熱少,或單寒者,悉皆治之。」
  • 《景岳全書》:「沈存中治瘴用七棗湯,正與此同,亦一服而愈。有用朮附湯而病愈甚,蓋朮附相濟,能固熱氣,不能發散,惟附子一味為最妙。」

除了上述主要功效外,七棗湯還被記載用於治療五臟氣虛、陰陽相勝所致的瘧疾,以及痰痞塞不通等症。

治療原理

七棗湯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溫中散寒: 烏頭(或附子)、乾薑、生薑等藥物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可驅除體內的寒邪,溫暖脾胃,改善脾胃虛寒的症狀。
  2. 行氣除濕: 厚朴、砂仁等藥物具有行氣除濕的作用,可促進氣機流通,消除濕邪,改善腹脹、泄瀉等症狀。
  3. 扶助正氣: 烏頭(或附子)具有溫陽補虛的作用,生薑、大棗可健脾益氣,諸藥合用可扶助正氣,增強機體抗邪能力。
  4. 調和陰陽: 七棗湯通過溫陽散寒、行氣除濕等作用,可調和體內的陰陽平衡,改善陰陽失調所致的各種症狀。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七棗湯的主要功效為溫中散寒、行氣除濕、扶助正氣,主治脾胃虛寒所致的泄瀉、腹痛,以及寒瘧(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也可用於瘧母等久病正氣虧虛者。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溫陽散寒、行氣除濕、扶助正氣等作用,達到調和陰陽、祛除邪氣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茴香(去土,炒)8兩,川烏(炮,去皮臍)8兩,縮砂(取仁)8兩,厚朴(去粗皮,薑制)1斤,益智(去皮)0.5斤,乾薑(炮)4兩,甘草6兩。
上為粗末。
每服2錢,水1盞,入大棗7個(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空心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七棗湯性溫,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嘔吐食慾不振瘧疾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多痰噁心反胃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七棗湯, 出處:《局方》卷六。 組成:茴香(去土,炒)8兩,川烏(炮,去皮臍)8兩,縮砂(取仁)8兩,厚朴(去粗皮,薑制)1斤,益智(去皮)半斤,乾薑(炮)4兩,甘草6兩。 主治:脾胃虛弱,內受寒氣,泄瀉註下,水谷不分,腹脅脹滿,臍腹(疒丂)痛,心下氣逆,腹中虛鳴,嘔吐惡心,胸膈痞悶,困倦少力,不思飲食。

七棗湯, 出處:《三因》卷六。 組成:附子1枚(炮裂,以鹽水浸,再炮,如此凡7次,至第7次不浸,去皮臍)。 主治:斷瘧。主治:瘧疾,陰勝陽衰,寒痰阻塞,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胸脘痞悶,脈遲。五臟氣虛,陰陽相勝,作爲痎瘧,不問寒熱先後,與夫獨作、疊、間日作者。瘴瘧,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老人、虛人發熱。瘧發時,獨寒無熱,脈遲者,名曰牝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