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七棗湯

厚朴七棗湯

HOU PU QI Z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四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6.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胃經 17%
腎經 17%
心經 14%
肝經 10%
肺經 7%
大腸經 3%
膀胱經 3%
脾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厚朴七棗湯方劑中包含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厚朴燥濕化痰,行氣止痛: 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肺、脾、胃經。其性燥烈,善於燥濕化痰,並能行氣止痛。對於脾胃濕熱、痰濕阻滯所致的脘腹脹滿、胸悶氣喘、食慾不振等症狀,厚朴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厚朴與其他藥材相配,增強藥效: 厚朴七棗湯中,厚朴與大棗、甘草等藥材相配,能夠增強其燥濕化痰、行氣止痛的效果,同時還能調和脾胃,補益氣血,達到整體治療目的。

在中藥方劑[厚朴七棗湯]中,烏頭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功效。烏頭可以幫助改善腎虛導致的腰膝酸軟、手足冰冷等問題,對於治療寒性疼痛有一定療效。但烏頭為有毒藥材,應遵醫囑使用。

在中藥方劑[厚朴七棗湯]中,茴香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功效。茴香可以幫助改善腎虛導致的腰膝酸軟、手足冰冷等問題,對於治療寒性疼痛有一定療效。此外,茴香還能幫助溫暖身體,改善寒性問題。

在中藥方劑[厚朴七棗湯]中,益智仁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補腎壯陽、固精縮尿的功效。益智仁可以幫助改善腰膝酸軟、尿頻等問題,對於治療腎虛有一定效果。此外,益智仁還能幫助改善記憶力,有助於腦部健康。

厚朴七棗湯中加入砂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消脹:厚朴七棗湯以厚朴、大棗為主,擅長降逆氣、消食積。而砂仁味辛性溫,能行氣消脹,與厚朴、大棗相輔相成,增強其消食積、降逆氣的效果,使藥效更為顯著。
  2. 溫脾暖胃:厚朴七棗湯多用於脾胃虛寒、食積不化者。砂仁味辛性溫,能溫脾暖胃,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寒凝氣滯等症狀,使藥效更為全面。

厚朴七棗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助消化: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化濕止嘔之效。厚朴七棗湯主要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食少便溏等症,而乾薑可溫中散寒,促進脾胃消化功能,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胃腸功能。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厚朴七棗湯中,厚朴、甘草等藥物性偏寒涼,加入乾薑可起到溫陽調和的作用,避免藥性過寒,損傷脾胃陽氣,使藥效更加協調,療效更佳。

厚朴七棗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 厚朴性燥烈,能燥濕化痰,但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甘平,能緩解厚朴的燥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過於猛烈,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能益氣補中,與厚朴、大棗等藥物協同作用,加強補氣健脾、和胃降逆的功效,使藥效更顯著。此外,甘草還具有解毒作用,能緩解厚朴可能引起的毒副作用,提高藥物安全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厚朴七棗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脾胃虛弱,內變寒氣」所衍生的諸症,核心病機為「中焦陽虛,寒濕內盛」。其症狀可分三類:

  1. 寒濕困脾:腹脅脹滿、臍腹疼痛、腹中虛鳴,此因寒凝氣滯,濕阻中焦,氣機升降失常。
  2. 運化失職:洩瀉注下、水穀不分、不思飲食,緣於脾陽不振,無法分清泌濁,水濕下注。
  3. 胃氣上逆:嘔吐惡心、胸膈痞悶,乃寒濕阻遏胃氣,濁陰不降所致。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

    • 厚朴(1斤):行氣燥濕,破滯消脹,專解「腹滿痞悶」。其性溫,契合寒濕病機。
    • 川烏頭(半斤):大辛大熱,溫陽散寒止痛,直祛沉寒痼冷,針對「臍腹冷痛」。
  2. 臣藥

    • 乾薑(4兩):溫中守而不走,助脾陽以止瀉,與厚朴協調「溫中行氣」。
    • 茴香、益智仁、縮砂(各半斤)
      • 茴香暖下焦,散寒止痛;
      • 益智仁溫脾攝唾,固澀止瀉;
      • 縮砂化濕醒脾,和胃止嘔,三者共治「洩瀉嘔惡」。
  3. 佐使藥

    • 甘草(6兩):調和諸藥,緩和烏頭毒性,兼補中益氣。
    • 大棗7枚:煎服時加入,補脾和胃,養營安中,防燥烈傷陰。

配伍特點

  • 辛熱並用:烏頭、乾薑、茴香等大熱之品配厚朴,形成「溫散寒濕」與「行氣導滯」並行之勢。
  • 標本兼治:既用烏頭、乾薑溫陽治本,又佐厚朴、砂仁調氣治標,針對「虛實夾雜」之候。
  • 剛柔相濟:大量辛燥藥中佐甘草、大棗甘緩護胃,避免溫燥傷津。

治療原理推演
此方以「溫陽散寒為本,行氣化濕為標」,透過:

  1. 溫補脾腎:烏頭振腎陽以暖土,乾薑溫脾陽以運濕,益智仁固澀下焦,共復中焦升降之機。
  2. 開鬱通滯:厚朴、砂仁暢通氣機,解「脹滿痞悶」,使寒濕得散,氣行則痛止。
  3. 調和營衛:大棗、甘草補益中州,助正氣驅邪外出,促進水穀運化。

全方重在「祛除寒濕陰霾」,恢復脾胃「升清降濁」功能,適用於陰寒內盛、氣機壅滯之證,體現「寒者熱之」「結者散之」的治則。

傳統服藥法


厚朴1斤,川烏頭半斤,茴香半斤,益智縮砂半斤,乾薑4兩,甘草6兩。
上為細末。
每服2錢,水2盞,加大棗7個,煎取1盞,去滓,空心、食前稍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溫燥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食慾不振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噁心反胃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厚朴七棗湯, 出處:《雞峰》卷十四。 組成:厚朴1斤,川烏頭半斤,茴香半斤,益智半斤,縮砂半斤,乾薑4兩,甘草6兩。 主治:脾胃虛弱,內變寒氣,泄瀉注下,水谷不分,腹脅脹滿,臍腹疼痛,腹中虛鳴,嘔吐惡心,胸膈痞悶,困倦少力,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