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益智仁湯以「益智仁」為君藥,主要因其藥性溫和,能溫脾止瀉,健脾益智。
益智仁性溫,味甘,歸脾、腎經,其功效主治脾虛泄瀉,心腎不交,健忘失眠,神疲乏力,腰膝酸軟等症。而益智仁湯的組成,主要針對脾虛泄瀉,因此以益智仁為君藥,起到溫脾止瀉,益氣健脾的作用,並配合其他藥材,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益智仁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脾胃,助益智仁:益智仁性寒,偏於滋陰,而乾薑性溫,能溫脾胃,助益智仁之氣,使其藥力更好地發揮,溫補脾腎,改善腎氣不足所致的健忘、遺精等症狀。
- 佐助益智仁止瀉:益智仁具有固澀止瀉之效,乾薑能溫中散寒,止瀉止嘔,與益智仁相輔相成,增強止瀉效果,適用於脾腎陽虛所致的泄瀉。
益智仁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益智仁性溫,甘草性甘平,二者合用,可以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激,使藥效更溫和,不易產生副作用。
- 增強藥效: 甘草能調和諸藥,使其他藥物更易發揮作用,同時甘草本身也具備補脾益氣、緩解疼痛的作用,可以增強益智仁的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總而言之,甘草在益智仁湯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益智仁湯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腎助陽,散寒止痛: 茴香性溫,具有溫腎助陽、散寒止痛之效。益智仁湯主治腎陽虛衰、脾胃虛寒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小便頻數、面色蒼白等症,而茴香的溫腎助陽功效可以增強藥效,起到溫補腎陽、散寒止痛的作用。
- 理氣止痛,調和脾胃: 茴香能行氣止痛,調和脾胃。益智仁湯中加入茴香,可以緩解因腎陽虛衰導致的脾胃虛寒、腹痛、腹瀉等症狀,改善脾胃功能,促進藥物的吸收和利用。
益智仁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主要目的在於溫補脾腎、固精止瀉。根據古籍記載,此方中包含了多種草藥,其中引人注意的是使用了烏頭。烏頭是一味性質溫熱、藥力強烈的草藥,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散寒止痛、溫經通絡的功效。然而由於其含有毒性成分,使用時需格外小心。
在益智仁湯中加入烏頭,主要是利用其溫煦散寒的作用,以助於改善因脾腎虛寒所導致的腹瀉、腰膝酸軟等症狀。同時,烏頭與其他草藥如益智仁、茯苓等配合使用,可相互制約,減輕其毒性反應,確保整體方劑的安全性與療效。這種配伍方式充分體現了中醫“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以及對藥物性味歸經的深入理解,旨在達到溫補而不燥烈、散寒又不傷正的效果。
益智仁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原因如下:
- 溫脾胃,助藥力: 生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功效。益智仁湯以益智仁為主藥,性平,味甘,善於健脾益智、寧心安神,但其性偏寒,容易傷脾胃陽氣。加入生薑可溫脾胃,助益智仁之力,使其藥效發揮得更加充分。
- 調和藥性: 益智仁湯中,有些藥物性偏寒涼,例如益智仁、茯苓等,而有些藥物性偏溫燥,例如山藥、芡實等。生薑性溫,味辛,可以起到調和藥性,使藥性協調的作用,避免寒涼之氣過盛,或溫燥之氣過燥,使藥效更加平和。
益智仁湯中加入青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行氣,消食導滯: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解鬱、消食導滯的功效。益智仁湯以益智仁、遠志等補益心脾,但若脾胃氣滯,藥物難以吸收。青皮加入其中,可理氣行氣,使脾胃氣機通暢,促進藥物吸收,增強補益效果。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益智仁湯主要用於治療心脾兩虛,氣血不足,健忘失眠等症。青皮性溫,可溫脾胃,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並能與益智仁、遠志等藥物相輔相成,增強藥效,使療效更為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益智仁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腎經有積冷,疝痛,連小腹攣搐,叫呼不已,其脈沉緊」,簡述如下:
- 病機核心:腎經寒邪凝滯,引發氣血不通,屬陰寒實證。「脈沉緊」為寒凝之象,「叫呼不已」反映疼痛劇烈。
- 主證特點:
- 疝痛:寒邪客於少腹、睪丸,導致拘急疼痛。
- 小腹攣搐:寒性收引,經脈拘攣,與「積冷」直接相關。
- 治療方向:需溫腎散寒、行氣止痛,兼通經脈。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溫裡散寒為主軸,結合行氣通絡之品,組成嚴謹:
君藥:益智仁、烏頭
- 益智仁:溫腎固精,兼散寒止痛,針對「腎經積冷」之本。
- 烏頭(炮):大熱之品,逐沉寒痼冷,祛風濕而解痙痛,直攻寒凝痺阻。
臣藥:乾薑、茴香、生薑
- 乾薑(炮):溫中散寒,助益智仁、烏頭破除內寒。
- 茴香(炒):暖肝腎、散寒結,專治少腹冷痛、疝氣。
- 生薑:走表散寒,協同乾薑增強溫散之力。
佐使藥:青皮、甘草、鹽
- 青皮:疏肝破氣,消積滯,解小腹攣搐之氣滯。
- 甘草(炙):調和諸藥,緩烏頭毒性,並緩急止痛。
- 鹽少許:鹹入腎經,引藥直達下焦,增強溫腎效果。
【全方配伍特點】
- 溫散並行:烏頭、乾薑、茴香合用,內逐沉寒,外散經脈之冷。
- 氣血同調:青皮行氣破滯,烏頭溫通血脈,針對寒凝氣血之「疝痛攣搐」。
- 標本兼顧:益智仁溫補腎陽治本,餘藥攻逐寒邪治標。
此方體現「寒者熱之」「結者散之」原則,適於陰寒痼冷急症,尤重通散之力,臨床當辨明寒邪深淺,靈活加減。
傳統服藥法
益智仁3錢,乾薑(炮)3錢,甘草(炙)3錢,茴香(炒)3錢,烏頭(炮,去皮)半兩,生薑半兩,青皮(去白)2錢。
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2盞,加鹽少許,煎至7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益智仁湯, 出處:《濟生》卷三。 組成:益智仁3錢,乾薑(炮)3錢,甘草(炙)3錢,茴香(炒)3錢,烏頭(炮,去皮)半兩,生薑半兩,青皮(去白)2錢。 主治:腎經有積冷,疝痛,連小腹攣搐,叫呼不已,其脈沉緊。
益智仁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三。 組成: 益智仁湯(《普濟方》卷三九三。)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三。組成:益智仁2錢,石菖蒲2錢,白茯苓2錢,蓮子肉2錢,陳皮2錢,縮砂仁2錢,半夏曲2錢,木香2錢,厚朴(制)2錢,甘草(炙)1錢。主治:益火生土,增進飲食。 。 主治:益火生土,增進飲食。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