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鹽散

青鹽散

QING Y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7.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肝經 15%
胃經 14%
心經 14%
腎經 12%
肺經 9%
膽經 5%
膀胱經 2%
大腸經 2%
三焦經 2%
脾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肺經
膽經
膀胱經
大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青鹽散方劑中包含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行氣,消積化滯: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理氣行氣、消積化滯之效,可治療肝胃氣滯、脘腹脹痛、食積不化等症狀。青鹽散主要用於治療胃脘疼痛、痞塊、腹脹等病症,青皮的理氣行氣作用有助於緩解胃腸道脹氣、積滯等問題,促進消化功能。
  2. 降逆止嘔,疏肝解鬱:青皮除了理氣行氣外,還具有降逆止嘔、疏肝解鬱之效。對於因肝氣鬱結、脾胃不和引起的嘔吐,青皮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青鹽散中可能存在因肝氣鬱結、脾胃不和引起的嘔吐症狀,青皮的降逆止嘔作用可以幫助緩解嘔吐不適。

青鹽散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肝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之功效。青鹽散多用於寒濕凝滯所致的痹痛、肢體麻木、腰膝冷痛等症,肉桂的溫陽散寒之性可以溫通經絡,驅散寒濕,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2. 助藥力: 肉桂味辛,能開通閉塞,引藥直達病所。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以增強藥效,使藥物發揮更好的治療作用。

青鹽散方中加入乾薑,乃取其辛溫之性,以溫中散寒、化濕止嘔之效。

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可溫中散寒,驅除寒邪,緩解寒邪引起的胃寒、腹痛、嘔吐等症狀。同時,乾薑亦能燥濕化痰,對於寒濕凝滯所致的脾胃不和、食慾不振、嘔吐腹瀉等亦有改善作用。

因此,青鹽散方中加入乾薑,旨在增強其溫中散寒、化濕止嘔之功效,有助於治療寒濕阻滯、脾胃不和等病症。

青鹽散方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腎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效。青鹽散多用於寒凝氣滯之證,如胃寒腹痛、消化不良等。茴香可溫暖脾胃,促進消化,緩解寒凝氣滯之痛。
  2. 行氣消脹:茴香亦有行氣消脹之功,可改善因寒凝氣滯引起的腹脹、便祕等症狀。青鹽散中加入茴香,可協同其他藥物,增強行氣消脹之效,使療效更佳。

青鹽散中加入木香,主要考量其行氣止痛燥濕健脾的功效。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其芳香走竄,能疏肝理氣, 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腹痛、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同時,木香也能健脾燥濕,對於脾胃虛弱、濕阻中焦引起的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效果。

因此,在青鹽散中加入木香,可發揮其行氣止痛、燥濕健脾的功效,更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

青鹽散中加入益智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開胃,益智聰明:益智仁味甘性溫,入脾、腎經,具有健脾益氣,開胃消食,溫腎助陽,益智寧神的功效。青鹽散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而益智仁可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同時能改善腦部功能,提升記憶力,達到益智的效果。
  2. 溫腎助陽,佐助散寒:青鹽散中常配伍其他溫腎散寒之藥材,如肉桂、附子等。益智仁具有溫腎助陽的功效,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溫腎散寒之效,更有效地治療脾腎陽虛所致的寒症。

青鹽散中包含烏頭,其原因主要為:

  1. 溫經散寒:烏頭性溫,具有溫經散寒之效,對於寒邪客於經絡、肢體冰冷、疼痛麻木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青鹽散主要用於治療寒濕凝滯所致的痹症,而烏頭的溫經散寒作用,能有效緩解寒濕之邪,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止痛的效果。
  2. 祛風除濕:烏頭亦具祛風除濕之效,可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青鹽散中加入烏頭,不僅能溫經散寒,同時也能祛風除濕,進一步增強其治療痹症的效果。

青鹽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青鹽散以清熱解毒為主,其中可能含有較為寒涼的藥物,甘草性甘溫,能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甚,損傷脾胃。

2. 緩解藥物毒性: 甘草味甘,能緩解藥物苦寒之味,並能減輕某些藥物的毒副作用,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青鹽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腸久積寒氣,築痛」,指小腸長期受寒邪凝滯,氣機不通所致的陣發性絞痛。「築痛」形容疼痛如物撞擊,屬寒凝氣滯之象。方中藥物經高溫鍛製,性質溫燥,旨在溫散沉寒、通陽止痛,兼以固澀(防寒邪再度內侵),並輔以補益(胡麻潤養)。

組成與治療原理

  1. 青鹽(1斤)

    • 性味鹹寒,入腎經,傳統用於「涼血明目,治腹痛」(《本草綱目》)。此處經火鍛後,寒性減弱,轉為溫通,兼具下行軟堅之效,可散小腸寒凝。
  2. 禹餘糧(2斤)

    • 甘澀微溫,主「收斂固澀,治冷痢久瀉」(《神農本草經》)。其重鎮之性可固護腸道陽氣,防止寒邪耗散正氣;煅燒後增強溫澀之效,協同青鹽化解積寒。
  3. 白礬(1斤)

    • 酸澀寒,煅後為枯礬,性轉溫燥,能「燥濕祛痰,止瀉」(《本草備要》)。此處用其收澀之力,與禹餘糧共斂腸道津液,避免寒濕內停加重氣滯。

炮製與配伍邏輯

  • 火鍛法:三藥共煅,使金石類藥物質地疏鬆(「研如粉」),利於吸收;高溫使藥性從寒轉溫,專攻沉寒痼冷。
  • 胡麻調和:胡麻(黑芝麻)九蒸九曬後甘潤補虛,既能緩衝金石藥之燥烈,又能潤養因久寒受損的腸絡,體現「攻邪不傷正」思路。
  • 荊芥茶送服:荊芥辛溫解表,茶葉苦降,助藥力外透內達,引藥入小腸經。

總治則
溫通散寒為主,固澀為輔,佐以潤養。通過煅藥的「溫攝」特性,破除小腸寒凝氣滯;胡麻與荊芥茶的配伍,兼顧標本,防止溫燥傷陰。此方體現了「寒者熱之」「久病入絡」的治療思維,對陰寒內結之痛證有針對性。

傳統服藥法


青鹽1斤,禹餘糧2斤,白礬1斤。
上為細散,更研令勻,入瓷罐子內盛,瓦子蓋頭,固濟,初用炭火二斤燒,漸漸添火至一秤巳來,從早晨燒至夜,常須添炭至一秤火盡為度,隔宿候冷,取之細研如粉,用夾熟帛包裹,取一生淨土,水拌令浥浥,中心培藥,二日出火毒,又別取胡麻子 六斤(揀簸淨潔,稱之)九蒸、九曬畢,炒令香熟,搗羅為末,每三兩胡麻末管一兩燒 者藥末相和令勻。
每服2錢,空心及晚食前荊芥茶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適用於小腸久積寒氣,築痛的患者。但本方中烏頭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並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痲風 [漢生氏病]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青鹽散,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九。 組成:蠍梢1錢,胡椒1錢,乾薑2錢,青鹽1錢(别研)。 主治:牙齒疼痛,時時浮動。

青鹽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青鹽1斤,禹餘糧2斤,白礬1斤。 主治:大風疾,眉鬢墜落,遍身結腫,皮肉頑痹。

青鹽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 組成:青鹽(研)1兩,蒼朮(米泔浸3日,切,焙)1兩,木賊(童便浸3日,焙乾)1兩。 主治:腎臟虛冷,肝膈浮熱上衝,兩目生翳黑花。

青鹽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九。 組成:青皮(去白)1錢半,肉桂(去皮)1錢半,乾薑(炮)1錢半,茴香(炒)半錢,南木香半錢,益智仁半錢,川烏(炮)半錢,甘草(炙)少許。 主治:小腸久積寒氣,築痛。

青鹽散, 出處:《青囊立效秘方》。 組成:青鹽1錢,細辛5分,蘇薄荷葉6分,川椒3分,洋莊6分,乾薑3分,明礬6分,元明粉1錢5分,月石1錢5分,牙皂5分,白芷5分,青黛4分,畢茇3分,川黃柏1錢。 主治:風火牙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