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回陽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是為了其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
乾薑性溫熱,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化濕止嘔的功效。回陽湯常用於治療陽氣虛衰、寒凝血脈所致的四肢厥冷、脈微欲絕、面色蒼白、呼吸微弱等症狀。乾薑能溫補陽氣,驅散寒邪,使陽氣回升,從而緩解患者的寒涼症狀。此外,乾薑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四肢末端的血液供應,增強機體抗寒能力,更有效地恢復患者的元氣。
回陽湯中加入益智仁,主要是基於其溫腎助陽、開竅醒神的功效。
益智仁性溫,味甘,歸腎、脾經。其溫腎助陽之效能,能溫補腎陽,改善陽氣不足導致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等症狀。同時,益智仁也具有開竅醒神的功效,可以改善神志不清、健忘失眠等症狀。
因此,在回陽湯中加入益智仁,不僅能溫補腎陽,同時也能改善患者的意識狀態,達到溫腎開竅、回陽救逆的功效。
回陽湯中加入烏頭,是基於其強烈的回陽救逆之功效。
烏頭性溫熱,入心、肺、脾經,具有溫經散寒、回陽救逆、祛風止痛的功效。在回陽湯中,烏頭主要起到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作用,用於治療陽氣虛衰、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脈微欲絕的危重病症。
此外,烏頭還有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阻滯經絡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也有輔助療效。因此,烏頭在回陽湯中,可謂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回陽湯中加入青皮,主要原因為其具有下列兩點功效:
-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青皮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之功。回陽湯多用於陽氣虛衰,寒邪內侵,導致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青皮可疏肝理氣,降逆止嘔,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消化不良及嘔吐症狀。
- 行氣活血,溫通經絡:青皮亦有行氣活血之效,可溫通經絡,改善因寒邪阻滯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回陽湯中加入青皮,可加強其溫陽散寒、行氣活血的功效,使藥效更為顯著。
回陽湯中使用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回陽救逆: 附子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膀胱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腎、散寒止痛之功效。回陽湯主要用於治療陽氣虛衰、寒凝血脈所致的陽虛證,附子正是其主要的回陽藥,能溫煦陽氣,振奮心陽,恢復人體的正常機能。
- 溫補腎陽: 附子能溫補腎陽,對於陽虛所致的腎寒、腰膝冷痛、陽痿遺精等症狀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回陽湯的組成中通常也會有其他補腎藥材,與附子配合,加強補腎效果,達到溫陽益腎之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回陽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回陽湯主治「丈夫婦人無問老幼,卒暴風中氣中,左癱右瘓,手足不遂,語言謇澀,口眼斜,筋脈攣縮,半身不舉,不省人事」,其適應證主要為中風後遺症或急性期中風(中臟腑、中經絡)所致的氣血虧虛、陽氣暴脫之證。此方針對氣血兩虛兼陽虛寒凝之體質,既能溫補元陽,又能益氣活血,適用於風中後陰陽失調、經絡瘀阻之證。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1. 溫陽固脫
- 附子、炮乾薑:為回陽救逆之主藥,附子大熱,通行十二經,溫補腎陽;炮乾薑溫中散寒,助附子回陽,二者合用(類似四逆湯結構)可急救陽氣衰微,改善四肢厥冷、脈微欲絕之象。
- 蜜炙黃耆:益氣升陽,固表止汗,與附子、乾薑相配,既能防止陽氣外脫,又可助氣血運行,改善半身不遂之氣虛血瘀。
2. 補益氣血
- 熟地:滋補腎陰,填精益髓,與附子配伍(陰中求陽),防止溫燥藥物耗傷陰血,並改善中風後精血虧虛之證。
- 當歸:養血活血,適用於血虛絡瘀之手足麻木、筋脈攣急,但泄瀉者去之,防其滑腸。
-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止瀉,與黃耆協同補益脾胃,助氣血生化之源。
3. 固攝收斂
- 烏梅:酸斂生津,與溫陽藥配伍可防辛散太過,並緩解筋脈攣急;另能收斂浮陽,助陽氣內守。
- 加減法:
- 人參:大補元氣,增強回陽固脫之效,適用於元氣虛脫之危證。
- 醋炒五倍子:澀腸止血,用於氣不攝血之出血證,加強固攝作用。
治療機理
回陽湯以溫陽益氣為主,兼顧養血斂陰,針對中風後「陽虛氣弱、經絡瘀滯」之病機:
- 溫通經絡:附子、乾薑散寒通脈,改善陽虛寒凝之手足不遂。
- 益氣活血:黃耆、當歸(當歸補血湯結構)補氣生血,推動血行,緩解半身不遂。
- 調和陰陽:熟地與附子配伍,防燥熱傷陰;烏梅斂陰和陽,協調氣血。
此方體現「扶正祛邪」思想,尤適於素體陽虛或中風後陽氣衰微者,通過溫補與固攝並行,恢復氣血陰陽平衡。
傳統服藥法
當歸3錢(泄瀉者去之),白朮3-4錢,附子(制)2-3錢,乾薑(炮)2-3錢,熟地5錢,黃耆(蜜炙)3-4錢或加倍,烏梅3個。
水煎服。加人參2錢更效。若血再不止者,加醋炒五倍子1錢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溫陽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回陽湯, 出處:《銀海精微》卷下。 組成:附子、人參、當歸、川芎、赤芍藥、茯苓、五味子、細辛、車前子、甘草。 主治:眼珠淡紅,羞澀難開。
回陽湯, 出處:《會約》卷十一。 組成:當歸3錢(泄瀉者去之),白朮3-4錢,附子(制)2-3錢,乾薑(炮)2-3錢,熟地5錢,黃耆(蜜炙)3-4錢或加倍,烏梅3個。 主治:陰陽將脫,便血大下。
回陽湯, 出處:《外科樞要》卷四。 組成:乾薑(炮)2錢,附子(炮)2錢,人參3錢,白朮3錢,黃耆3錢,當歸2錢,陳皮2錢,甘草(炙)2錢,柴胡5分,升麻5分。 主治:脾腎虛寒,瘡屬純陰,或藥損元氣,不腫痛,不腐潰;或腹痛泄瀉,嘔吐厥逆,或陽脫陷。
回陽湯, 出處:《百一》卷三。 組成:乾薑(炮)1兩,益智仁1兩,大川烏(炮,去皮臍)1兩,青皮半兩,附子1隻7-8錢重者(生用,去皮臍)。 主治:丈夫婦人無問老幼,卒暴風中氣中,左癱右瘓,手足不遂,語言謇澀,口眼歪斜,筋脈攣縮,半身不舉,不省人事。
回陽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十二。 組成:炮附1錢,人參1錢,黃耆1錢,當歸1錢,川芎1錢,茯苓1錢,枸杞1錢,陳皮1錢,萸肉1錢,木香5分,甘草5分,紫草5爭,厚朴5分,蒼朮5分,紅花5分,獨活5分,皂角樹上白皮2錢,煨薑3片。 主治:陰毒不腫不疼,不熱不紅,但堅硬者。
回陽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一。 組成:延胡索(炒)1兩,半夏(切,生薑汁炒黃)1兩,甘遂(醋炒乾)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麻黃(去根節,湯煮去沫,焙)半兩,檳榔1枚,天南星1枚(炮)。 主治:傷寒陰盛,手足厥冷,體寒脈微。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