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救陽湯」中包含烏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回陽救逆:烏頭性辛熱,入肺、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經散寒之效。對於陽氣虛衰、寒邪入體導致的陽虛厥逆、肢體冰冷、脈微欲絕等症,烏頭能溫補陽氣,驅散寒邪,起到回陽救逆的作用。
- 通脈止痛:烏頭能溫通經脈,活血化瘀,對於寒邪阻滯經脈、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烏頭能起到通脈止痛的作用。
然而,烏頭性峻烈,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救陽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回陽救逆: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救陽湯主要用於陽氣虛衰,寒邪內侵,出現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症狀。乾薑能溫煦脾胃,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使陽氣回升,改善寒邪導致的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藥效: 救陽湯中含有其他溫陽補氣藥物,如附子、肉桂等。乾薑與這些藥物配合使用,能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共同溫補陽氣,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改善陽氣虛衰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救陽湯」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內容分析
救陽湯出自《雞峰普濟方》,由張銳所著。主要針對「陽微陰勝,風寒侵襲,真氣暴衰」的病症。
症狀描述:
古文詳細描述了患者的症狀,包括:
- 形寒脈結: 身體怕冷,脈象沉緊。
- 神識不明: 意識模糊,精神不振。
- 心胸痰滿,嘔逆清涎: 胸中痰多,嘔吐清稀的痰涎。
- 頭目昏眩,不覺倦臥: 頭暈目眩,不知不覺地疲倦想睡。
- 自汗不止: 不自主地出汗,且持續不止。
- 飲食不入: 食慾不振,無法進食。
- 下痢頻並臍腹疼痛: 頻繁腹瀉,伴有臍周及腹部疼痛。
- 肢體困倦: 四肢疲倦乏力。
加減應用:
根據不同症狀,救陽湯還可進行加減應用:
- 寒多加良薑: 寒象明顯者,加用高良薑以增強溫裡散寒之力。
- 汗多加牡蠣: 出汗過多者,加用牡蠣以斂汗固表。
- 痰多加附子: 痰多者,加用附子以增強溫陽化痰之力。
- 風加防風: 風邪明顯者,加用防風以祛風解表。
- 肢節疼加桂: 肢體關節疼痛者,加用桂枝以溫經通絡止痛。
《石室秘錄》相關論述:
《石室秘錄》中也提到了救陽湯,主要用於治療「亡陽之急症」, 其中提到可用人參,桑葉,麥冬,元參,青蒿來救陽止汗。但是作者陳士鐸強調此方只可應急,不可久用,並且認為青蒿雖補,但散多於補,多服會損耗產婦氣血。所以他建議應改用人參,麥冬,北五味,當歸,川芎來調理。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以上症狀和加減應用,可以推斷救陽湯的治療原理主要為:
溫陽散寒: 方中主藥為烏頭和乾薑,均為辛熱之品,具有強大的溫陽散寒功效。烏頭能散寒止痛、溫經通絡,乾薑能暖胃健脾、發汗解表。二者合用,可以迅速溫暖體內陽氣,驅散侵襲的風寒之邪。
扶助真氣: 「真氣暴衰」是本病的核心病機。烏頭和乾薑在溫陽散寒的同時,也能激發人體自身的陽氣,扶助真氣,恢復機體的功能。
對症加減: 根據不同症狀進行加減,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例如,加用良薑增強溫裡散寒之力,加用牡蠣斂汗固表,加用附子溫陽化痰,加用防風祛風解表,加用桂枝溫經通絡止痛,皆是針對具體症狀進行的精準治療。
總結:
救陽湯是一個溫陽散寒、扶助真氣的強效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陽氣虛弱、風寒侵襲所致的危急重症。其配伍精妙,加減靈活,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川烏頭4兩,乾薑4兩(搗碎,同炒轉色)。
寒多,加良薑2兩;汗多,加牡蠣1兩;痰多,加附子2兩;風,加防風1兩;肢節疼,加桂1兩。
上為粗末。
每服3錢,水3盞,前1盞,去滓,食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救陽湯, 出處:《雞峰》卷十三。 組成:川烏頭4兩,乾薑4兩(搗碎,同炒轉色)。 主治:陽微陰性,風寒侵襲,真氣暴衰,形寒脈結,神識不明,心胸痰滿,嘔逆清涎,頭目昏眩不覺,倦卧,自汗不止,飲食不入,下利頻並,臍腹疼痛,肢體困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