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神丸

小黑神丸

XIAO HEI SHE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十五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熱 (1.7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腎經 19%
肺經 13%
心經 13%
肝經 13%
大腸經 6%
膀胱經 6%
胃經 6%
脾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小黑神丸」中含有烏頭,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經散寒,止痛: 烏頭性溫熱,入心、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對於寒邪引起的疼痛,如風寒濕痺、寒凝氣滯、心腹冷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祛風濕,通絡: 烏頭還具有祛風濕、通絡的作用,可以改善因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然而,烏頭毒性較強,使用需謹慎,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小黑神丸中添加芫花,主要基於其燥濕祛風,溫肺化痰的功效。

芫花性溫,味辛,歸肺、膀胱經,具有散寒解表,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咳嗽痰多、鼻塞流涕、皮膚瘙癢等症,具有較好的療效。

但芫花性峻烈,毒性較大,因此需謹慎使用,不可過量。其主要毒性表現為刺激消化道,引起嘔吐、腹瀉,嚴重者可導致中毒。因此,在使用小黑神丸時,應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避免發生不良反應。

小黑神丸中添加乾薑,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之效。其能溫煦脾胃,驅散寒邪,有助於改善因寒邪入侵引起的胃脘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
  2. 止嘔止瀉:乾薑具有溫中止嘔、止瀉止痢的功效。其能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對於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腹瀉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總而言之,乾薑的加入能有效地溫中散寒、止嘔止瀉,有助於緩解小黑神丸針對的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小黑神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血風走注」及「急風」所致諸症,其證候特徵為:

  1. 血風走注:風邪挾瘀血流竄經絡,表現為攻刺痛點遊走不定(類似現代痹證或神經痛)、半身不遂(中風後遺症)、肌膚麻木瘙癢(血虛風燥)。
  2. 急風:突發性風邪中絡,見口眼歪斜(面癱)、言語不利(語言障礙)、手足拘攣(肌肉痙攣),屬風痰阻絡或寒凝筋脈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驅寒逐瘀

    • 烏頭(大辛大熱):溫經散寒,逐絡中沉寒痼冷,鎮痛力強。
    • 乾薑:助烏頭溫通經脈,化除內寒。
    • 芫花(醋製減毒):攻逐痰飲瘀血,開通經絡閉塞。
  2. 祛風通絡

    • 天麻:息內風、通絡止痙,治肢體拘攣。
    • 海桐皮:祛風濕、活血止痛,針對走注疼痛。
    • 桂心:溫陽化氣,助風寒外散。
  3. 輔佐與調和

    • 黑豆:解毒制烏頭毒性,補腎活血(黑豆淋酒加強引藥入血分)。
    • 醋煮:柔緩烏頭峻烈之性,兼軟堅散結。

全方配伍思路
以「溫通」為核心,寒邪凝滯經脈則氣血不通,故用烏頭、乾薑破陰凝;風邪走竄則用天麻、海桐皮息風活絡;痰瘀膠結以芫花攻逐。黑豆為丸既能解毒,又取其色黑入腎,「治風先治血」之理。酒送服助藥勢直達病所,共奏溫經散寒、祛風通絡、逐瘀止痛之效。

此方體現古代「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的論治框架,針對寒性、痛性、拘急性的痹證與中風痰瘀阻絡證,屬「峻藥緩攻」之劑。

傳統服藥法


烏頭1個,芫花5錢,乾薑5錢。
上為末,醋煮令乾,更杵為末,再入桂心、天麻、海桐皮,黑豆為末,入前藥和勻,別用黑豆煮極爛,研如泥,以豆汁調和前末,研合為丸。
每服7丸至10丸,以黑豆淋酒送下。
忌一切毒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臨床應用應慎重。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貝爾氏癱瘓半身不遂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顏面神經麻痺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小黑神丸, 出處:《得效》卷十五。 組成:烏頭1個,芫花5錢,乾薑5錢。 主治:血風走注攻刺,半身不遂,麻痹瘙癢;急風口眼歪斜,言語謇澀,手足拘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