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丸

梔子丸

ZHI Z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熱 (1.41)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0%
肝經 20%
肺經 13%
胃經 13%
腎經 13%
脾經 13%
三焦經 6%
心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梔子丸中含有梔子,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瀉火: 梔子性寒,味苦,入心、肺、三焦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對於熱病、高熱、煩躁不安、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症狀,梔子能有效緩解。

2. 鎮痛止痙: 梔子除了清熱瀉火之外,還具有鎮痛止痙的作用。對於因熱邪內擾而導致的頭痛、頭暈、神志不清、抽搐等症狀,梔子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梔子在梔子丸中起到清熱瀉火、鎮痛止痙的作用,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中藥方劑「梔子丸」中包含烏頭,是因為烏頭具有強效的解毒和止痛作用。烏頭能夠清除體內的毒素,對於由於疼痛或炎症引起的病症具有顯著療效。其主要作用是解毒止痛,促進方劑的療效。烏頭的使用能夠增強方劑的效果,幫助快速緩解病症。

梔子丸方劑中添加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梔子丸主治濕熱黃疸,而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可緩解寒濕阻滯所致的黃疸症狀。
  2. 調和脾胃:乾薑能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改善濕熱停滯所致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進一步促進黃疸的消退。

因此,乾薑的加入在梔子丸方劑中起到溫中散寒、調和脾胃的作用,有助於更有效地治療濕熱黃疸。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梔子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癱瘓風」,屬古代中風後肢體痿廢或風邪襲絡所致的癱瘓症状。其病機可能與風熱痰濕鬱滯經絡、氣血不通相關。方中以梔子清熱瀉火,黃連、黃柏燥濕解毒,礬石化痰收澀,大棗調和藥性,共奏清熱祛濕、通絡開閉之效,適用於熱邪夾風痰阻絡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梔子仁

    • 性味苦寒,歸心、肺、三焦經,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針對癱瘓風可能伴隨的鬱熱內擾,疏通三焦鬱火,緩解熱邪上壅所致的經絡閉阻。
  2. 臣藥:黃連、黃柏(炙)

    • 黃連苦寒,清心胃濕熱,瀉火解毒;黃柏退虛熱、除下焦濕熱。兩者協同梔子增強清熱燥濕之力,尤其適用於濕熱蘊結、痰火阻絡之證。黃柏經炙後緩和寒性,兼顧久病體虛。
  3. 佐藥:礬石(燒)

    • 煅礬石性收澀,能化痰祛濕、收斂風痰。古代用於風痰壅盛、肢體麻木,其燥濕化痰之效助開通經絡閉塞。
  4. 使藥:大棗(炙黑)

    • 大棗甘溫,炙黑後兼入血分,調和諸藥寒性,護胃安中,防苦寒傷正。其補脾益氣之性,亦能緩解風痰耗氣之弊。

配伍特點
全方以「清熱燥濕為主,化痰通絡為輔」。苦寒藥物為主導,直折鬱熱;礬石劫痰,大棗佐制,形成攻補兼施之勢。適用於實熱夾痰型癱瘓,透過清除經絡濕熱痰濁,恢復氣血運行。

現代臨床啟示
此方思路可類比於中風後遺症(熱痰證)、周圍神經病變(濕熱浸淫)等,然須辨證屬實熱痰濕者。梔子、黃連具神經保護作用,礬石或調節痰涎分泌,整體組合體現「通因通用」之理。

傳統服藥法


梔子仁7個,黃連5分,黃柏3分(炙)礬石4分(燒),大棗4個(炙令黑)。
上為末,以蜜為丸,如小豆許。
每服7丸,空腹時服;如未除,更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四肢麻痺癱瘓酒渣癬腹瀉無尿及少尿流汗顏色黃

相同名稱方劑


梔子丸, 出處:《千金》卷六。 組成:梔子仁3升,川芎4兩,大黃6兩,豉3升,木蘭皮半兩,甘草4兩。 主治:酒渣鼻皰。

梔子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五。 組成:梔子仁1兩,栝樓子1兩(炒),苦參1兩(銼)。 主治:黃汗,體熱,大小便不利。

梔子丸, 出處:《普濟方》卷九十三引《海上名方》。 組成:山梔子(去皮)半兩,草烏頭(炮)半兩,乾薑(炮)半兩。 主治:癱瘓風。

梔子丸, 出處:《外台》卷三十六引《小品方》。 組成:梔子仁7個,黃連5分,黃柏3分(炙),礬石4分(燒),大棗4個(炙令黑)。 主治:小兒熱痢不止。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