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痛膏
ZHENG TONG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八十一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89)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整痛膏」中包含烏頭,主要是利用其強烈的溫經散寒、止痛功效。烏頭性溫,味辛,入足太陽膀胱經,具有祛風散寒、溫經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濕阻絡、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如風寒濕痺、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具有較好的療效。
然而,烏頭屬劇毒藥物,使用需謹慎,需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病情及體質進行辨證施治,嚴禁自行使用。
「整痛膏」中加入「乾薑」的主要原因有二:
- 溫經散寒止痛: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能。對於因寒邪入侵導致的疼痛,乾薑可以溫經散寒,緩解疼痛。
- 活血化瘀:乾薑亦具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不良,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
因此,乾薑在「整痛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有效緩解因寒邪入侵、氣血瘀阻導致的疼痛,提高藥膏的療效。
「整痛膏」中加入「五靈脂」,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化瘀:五靈脂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緩解疼痛。
- 舒筋活絡:五靈脂能舒筋活絡,解除肌肉痙攣,緩解因筋骨疼痛引起的肢體麻木、活動不便等症狀。
因此,五靈脂在「整痛膏」中能有效改善因外傷、勞損等引起的疼痛症狀,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和恢復功能。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整痛膏」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整痛膏」主治「腳氣腫痛,行履無力」及「打撲傷折,痛不可忍」。其核心在於散寒祛濕、活血消腫、通絡止痛。
- 腳氣腫痛:此處「腳氣」指濕腳氣(濕邪下注,氣血壅滯),症見足脛腫脹、疼痛難行。方中藥物通過溫通血脈、散寒除濕,緩解下肢水腫與麻木無力。
- 打撲傷折:適用於外傷瘀血腫痛,尤其寒凝血瘀型疼痛。通過活血散瘀、溫散寒凝,促進局部氣血流通,消腫定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四味藥可分為三組協同作用:
(1)溫經散寒組
- 草烏頭(生用):辛熱大毒,具猛烈溫通之性,善逐經絡寒濕,開痹止痛。生用毒性強而效專力猛,針對寒濕頑痹、劇烈冷痛。
- 乾薑(生用):助草烏增強溫散之力,兼化濕濁,協同推動氣血運行。
(2)活血散瘀組
- 五靈脂(生用):苦溫,專入血分,能散瘀血、通脈絡。生用行血力強,針對跌打瘀腫與氣血阻滯之痛。
(3)收斂引邪組
- 浮麥(炒焦黑):原為止汗藥,炒炭後增加收澀之性,可能用於吸附濕濁、緩解局部滲出腫脹,同時牽引藥性下行至足部。
三、外用機理
- 醋熬成膏:醋味酸收,能軟堅散結、增強藥物穿透力,助藥性深入筋絡。
- 熱熨療法:麥麩拌醋炒熱外熨,利用溫熱效應擴張局部血管,促進藥物吸收與氣血流通;燒磚熨腳心(湧泉穴),可溫腎陽、引火歸元,助下肢寒濕消散。
四、整體邏輯
此方以「溫通」為主軸,結合「活血」與「外治」特色,針對寒濕瘀血互結之痛症:
- 草烏、乾薑散寒濕,五靈脂化瘀滯,浮麥炭斂濕下行。
- 外用直接作用患處,避開內服毒性,迅速緩解局部症狀。
適用於寒證、瘀證為核心的痛症,尤適下肢病變,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草烏頭(去尖皮,生用)1兩,乾薑(生用)1兩,五靈脂(生用)1兩,浮麥(炒焦黑)1分。
引腳中氣,消腫止痛。
上為細末,每用醋1盞,入藥3錢匕,熬成膏。
紙上攤藥,敷疼處;又取麥麩拌醋,和得所,銚子內炒熱,帛裹熨疼處;如患腳氣,先燒磚熱,將藥在腳心貼定熨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使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 使用本方期間,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整痛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一。 組成:草烏頭(去尖皮,生用)1兩,乾薑(生用)1兩,五靈脂(生用)1兩,浮麥(炒焦黑)1分。 主治:引腳中氣,消腫止痛。主治:腳氣腫痛,行履無力,及打撲傷折,痛不可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