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驗烏龍丹
SHEN YAN WU LONG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證類本草》卷十引《梅師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熱 (2.30)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脾經 33%
心經 16%
腎經 16%
肝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神驗烏龍丹」方劑中使用烏頭,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經散寒:烏頭性溫熱,能溫經散寒,對於寒邪凝滯、氣血瘀阻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關節僵硬等症狀有較佳療效。
- 祛風止痛:烏頭亦有祛風止痛之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疼痛、風濕痹痛等,亦可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然而,烏頭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不可擅自服用,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神驗烏龍丹中包含五靈脂,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的功效。五靈脂性溫,味辛,入肝經,能行氣止痛、消腫生肌,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烏龍丹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骨折等症狀,而五靈脂能促進血液循環,化解瘀血,有助於消腫止痛,加速傷口癒合,因此成為神驗烏龍丹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神驗烏龍丹」主治「癱緩風」,具體症狀包括:
- 手足軃曳:四肢鬆弛無力,活動受限,類似中風後偏癱或周圍神經病變。
- 口眼斜:面神經麻痺或中樞性面癱所致口眼歪斜。
- 語言謇澀:言語不清,可能因痰瘀阻絡或風邪襲絡,影響舌體運動。
- 步履不正:行走不穩,與風痰瘀阻、經絡不通相關。
此方所治之證,屬中醫「風痰瘀血阻絡」範疇,常見於中風後遺症或風濕痹證。方名「烏龍」隱喻藥效峻猛如龍,能搜剔經絡風寒痰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
川烏頭(去皮臍)
- 性味:辛、苦、熱,大毒。
- 功效:祛風除濕、溫經止痛。
- 機理:烏頭為「治風」要藥,其辛熱之性可通行十二經,驅逐深伏之風寒濕邪,改善經絡閉阻所致癱瘓、疼痛。
五靈脂
- 性味:苦、甘、溫。
- 功效: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 機理:為血分藥,善化瘀血,與川烏相配,共奏「血行風自滅」之效,針對瘀血阻絡的肢體痿廢。
龍腦(冰片)、麝香
- 性味:辛香走竄。
- 功效:開竅醒神、透達經絡。
- 機理:芳香之品能助藥物穿透血腦屏障,引諸藥直達病所,對語言謇澀、神昏有醒神之效。
生薑汁、暖酒送服
- 生薑汁:溫胃散寒,解烏頭之毒,兼助藥力上行。
- 暖酒:行氣血、通脈絡,增強溫通之效。
配伍邏輯
- 烏頭 + 五靈脂:一氣一血,溫通經絡與活血化瘀並舉,破除風寒濕與瘀血膠結之病根。
- 加龍腦、麝香:借其走竄之力,解決「深層絡病」頑疾,尤其針對中風後痰瘀閉阻竅絡。
- 劑型設計(丸劑):緩釋藥性,避免烏頭毒性過猛,適合長期調治慢性風痺。
治療原理
此方以「溫通攻逐」為核心:
- 散寒逐風:川烏驅散經絡風寒,緩解筋脈拘急。
- 活血通絡:五靈脂化瘀,改善局部血供。
- 開竅透絡:冰片、麝香促進神經功能恢復,針對語言、運動障礙。
適用於「寒濕瘀血型」中風後遺症或痹證,現代可類比於腦梗塞後遺症、風濕性關節炎等屬寒凝血瘀者。
傳統服藥法
川烏頭(去皮臍)5兩,五靈脂5兩。
上為末,加龍腦、麝香研會細勻,滴水為丸,如彈子大。
每服1丸,先以生薑汁研化,次用暖酒調服,1日2次,空心、晚食前服。
大聖丹(《百一》卷三)、烏頭丸(《醫方類聚》卷二十三引《王氏集驗方》)、烏龍丸(《普濟方》卷九十五)、烏龍丹(《仙拈集》卷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貝爾氏癱瘓顏面神經麻痺
相同名稱方劑
神驗烏龍丹, 出處:《證類本草》卷十引《梅師方》。 組成:川烏頭(去皮臍)5兩,五靈脂5兩。 主治:癱緩風,手足軃曳,口眼歪斜,語言謇澀,步履不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