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靈脂丸
XIAO LING ZHI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3.14)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小靈脂丸中加入防風,主要考量其以下兩個方面的作用:
- 祛風止痛: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膀胱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小靈脂丸主要治療風寒濕痺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而防風恰能有效祛除風寒,緩解疼痛,促進氣血流通。
- 疏散風邪: 防風能夠疏散外感風邪,避免風邪入侵機體,加重病情。小靈脂丸常用於治療因風寒濕邪入侵引起的痹症,而防風的疏散風邪作用可以預防外邪再次侵襲,鞏固療效。
小靈脂丸中含有五靈脂,主要基於其止血化瘀的功效。
五靈脂為地衣類藥材,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消腫之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小靈脂丸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筋骨疼痛等症狀,而五靈脂的加入正是為了加強其活血化瘀、止血消腫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小靈脂丸中包含烏頭,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經散寒,止痛:烏頭性熱,味辛,入心、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阻滯經絡,導致肢體疼痛麻木、寒濕痹痛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二、 活血化瘀,通絡:烏頭能活血化瘀,通經活絡,對於因氣血瘀滯、經絡不通引起的疼痛,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烏頭性溫毒烈,使用需謹慎,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靈脂丸」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一切風虛濕冷,肢體疼痛,痹不能行」,其核心病機為風寒濕邪侵襲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肌肉關節失養,表現為肢體疼痛、麻木、活動受限。此證屬「痹證」範疇,尤其偏重於寒濕夾風的病理特點。
組成分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
五靈脂(2兩):
- 性味:苦、甘,溫。
- 歸經:肝經。
- 功效:活血散瘀、止痛,兼能通利血脈。用於瘀血阻絡之痛證,可改善局部氣血瘀滯。
- 在本方中為君藥,針對氣血瘀滯之疼痛,尤其適合久病入絡者。
川烏頭(炮,去皮,2兩):
- 性味:辛、苦,熱;有大毒(炮製後毒性降低)。
- 歸經:心、肝、腎、脾經。
- 功效:祛風除濕、溫經止痛。其辛熱之性可驅散寒濕,尤擅治寒痹劇痛。
- 為臣藥,與五靈脂協同加強溫通止痛之力。
防風(1兩):
- 性味:辛、甘,微溫。
- 歸經:膀胱、肝、脾經。
- 功效:祛風解表、勝濕止痛。其性走竄,能引藥力達表,疏散外風,並緩解肌肉關節僵硬。
- 為佐使藥,助川烏頭祛風濕,兼顧表邪。
2. 配伍邏輯
溫通活血為主:
五靈脂活血化瘀,川烏頭溫經散寒,二者結合可化解寒濕凝滯與血瘀交阻的病機,針對「不通則痛」。祛風除濕為輔:
防風偏走表,能疏散肌表風邪,與川烏頭協同驅除經絡中風寒濕邪,符合「風能勝濕」的理論。酒糊為丸:
以酒送服可增強溫通經脈、助藥力運行之效,符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原則。
3. 治療原理
此方針對「風虛濕冷」三邪夾雜所致痹證,其作用可歸納為:
- 溫散寒濕:川烏頭大熱,直中寒濕之根源。
- 活血通絡:五靈脂改善局部血瘀,解除痹阻。
- 祛風達表:防風引藥力外透,兼顧表裏。
三者共奏溫經散寒、祛風勝濕、活血止痛之效,適合慢性痹證屬寒濕偏重者。
總結
「小靈脂丸」以溫通為核心,藥簡力專,體現了中醫「寒者熱之」「留者行之」的治療思路,適用於風寒濕痹日久、氣血運行不暢之實證或虛實夾雜證,尤以冷痛、固定痛為辨證要點。
傳統服藥法
防風1兩,五靈脂2兩,川烏頭(炮,去皮)2兩。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丸,食前酒送下,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孕婦禁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靈脂丸, 出處:《施圓端效方》引杜巨川方(見《醫方類聚》卷二十四)。 組成:防風1兩,五靈脂2兩,川烏頭(炮,去皮)2兩。 主治:一切風虛濕冷,肢體疼痛,痹不能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