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散

定風散

DING FE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4.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7%
心經 18%
脾經 18%
胃經 9%
膀胱經 9%
肺經 9%
腎經 9%
肝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膀胱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定風散中包含烏頭,主要基於其祛風止痛之效。烏頭性溫,味辛、苦,入肺、腎經,能散寒止痛、祛風除濕。對於風寒襲表、筋骨疼痛等症狀,烏頭具有明顯的緩解作用。

然而,烏頭毒性較大,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定風散中常配合其他藥材,如蒼朮、羌活等,以減輕烏頭毒性,並發揮更佳的治療效果。

定風散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其祛風止痙之效。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膀胱、肺經。其功效為祛風解表、止痙,主治風寒感冒、頭痛、項強、肢體麻木等。

定風散以治風寒濕痹、四肢麻木、筋骨疼痛、半身不遂等症為主,而防風可祛除風邪,並舒筋活絡,與其他藥材相配,共奏祛風止痙、舒筋活絡之效,故定風散方中包含防風。

定風散中加入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祛風止痙: 雄黃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解毒、殺蟲、燥濕、祛風止痙的功效。對於風邪入絡、筋脈拘急所致的抽搐、痙攣等症,雄黃能有效祛風止痙,緩解病症。
  2. 鎮驚安神: 雄黃能清熱解毒,並具有安神定驚的作用。對於因熱毒內擾、心神不寧所致的驚悸、失眠等症,雄黃能鎮驚安神,改善睡眠品質。

因此,定風散中加入雄黃,旨在發揮其祛風止痙、鎮驚安神的功效,以達到治療風邪入絡、心神不寧等症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定風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證候
此方主要針對「破傷風」及外風侵襲(如洗頭受風、牙槽風等)所致之痙攣性疾病,具體表現為:

  1. 筋脈拘急:牙關緊閉、項背強直,甚則角弓反張,此屬風邪深入筋脈,引動肝風之象。
  2. 風邪外襲:透過傷口(如破傷)或毛竅(如洗頭受涼)內犯,風痰壅滯經絡,氣血不通。

古代醫家認為此證屬「外風引動內風」,需以祛風止痙為主,佐以溫通散邪。


組成藥物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川烏(炮,2兩)

  • 性味功效:辛熱大毒,通行十二經,善祛風散寒、溫經止痛。
  • 方中角色
    • 炮製後毒性減,仍保留強力祛風逐寒之效,針對風寒深伏筋脈所致之拘攣。
    • 溫通經絡,化解寒凝氣滯,改善項背強直。

2. 防風(2兩)

  • 性味功效:辛甘微溫,為「風藥潤劑」,長於祛風解表、勝濕止痛。
  • 方中角色
    • 主導疏散外風,開泄腠理,使風邪從表而解,緩解牙關緊急。
    • 與川烏協同,一表一裏,共逐風邪。

3. 雄黃(1兩)

  • 性味功效:辛溫有毒,辟穢解毒、燥濕殺蟲。
  • 方中角色
    • 解毒定驚:古代用於破傷風以防「風毒」內攻,抑制痙攣。
    • 佐助祛風:其辛溫之性助川烏、防風開散鬱結,兼防感染穢濁之邪。

配伍邏輯與治療機轉

  1. 祛風為本
    • 防風解表風,川烏祛裏風,內外兼顧,針對風邪由表入裏之病理過程。
  2. 溫通止痙
    • 川烏之熱性與防風之辛散,共奏溫通經絡之效,改善筋脈拘急;雄黃助其散結解毒。
  3. 汗法與內服並行
    • 服後要求「汗出愈」,反映此方通過發汗驅邪外出,符合「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原則。

劑量與用法意義

  • 雄黃比例減半:因有毒,用量低於川烏、防風,以解毒為輔。
  • 頻服日三次:風邪急症需持續用藥力,維持藥效累積。
  • 急灸輔助:若延誤治療(五七日),需灸臍下(如關元、氣海)回陽固脫,古人認為可振奮陽氣以抗邪。

總結

定風散以「祛風解痙」為核心,結合溫通、解毒之力,針對外風內陷之痙病。其組方體現古代對破傷風「風毒致痙」的認識,強調速祛外邪、防傳變之策略。

傳統服藥法


川烏(炮)2兩,防風2兩,雄黃1兩。
上為末。
每服4錢,水煎和滓服,日3次。汗出愈。
若一二日服此可治,五七日者難治,須急灸臍下三百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禁用。

相關疾病


牙齦腫脹痛脖子頸項酸痛牙齒緊閉口張不開腰背反折,身體後仰如弓狀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定風散, 出處:《扁鵲心書·神方》。 組成:川烏(炮)2兩,防風2兩,雄黃1兩。 主治:破傷風及洗頭牙槽等風,牙關緊急,項背強直,角弓反張。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