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附膏中包含烏頭,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經散寒,止痛消腫: 烏頭性熱,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寒濕凝滯、經脈不通導致的疼痛,烏頭能有效驅散寒邪,溫通經絡,達到止痛的效果。
2. 祛風除濕,活血化瘀: 烏頭具有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的功效,與其他藥材搭配,能有效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病症。
烏頭雖然藥性峻猛,但配合其他藥材,並嚴格控制用量,可發揮其獨特療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烏附膏中包含附子,主要是因為附子具有溫陽散寒、祛風除濕、止痛的功效,與烏頭藥性相輔相成,可增強其功效。
附子性溫熱,入腎、脾經,可溫經散寒,驅除寒邪,尤其適用於寒邪凝滯所致的肢體疼痛、關節屈伸不利等症。烏頭則性溫燥,入肺、腎經,可散寒止痛、祛風濕,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
因此,烏附膏中加入附子,可增強其溫陽散寒、止痛的功效,更好地治療寒濕痺痛等症。
烏附膏中添加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驅風止痛:雄黃性溫,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祛風止痛等功效。烏附膏多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等症,雄黃可助其驅散寒濕、止痛消腫。
二、防腐保鮮:雄黃具有防腐作用,可抑制細菌滋生,延長膏藥的保存時間,避免因黴變而影響藥效。
因此,烏附膏中加入雄黃,既能增強其藥效,又能延長藥膏的保存時間,使其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主治功效
烏附膏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症狀:
- 小兒囟門下陷。
- 伴隨症狀包括:面目青黃、四肢清涼、六脈沉緩、神氣慘淡、吐瀉等。
病機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囟門下陷多因小兒脾胃虛寒、氣血不足所致。具體病機如下:
- 脾胃虛寒:
- 《幼科指南》提到「小兒臟腑有熱,渴飲水漿,致成瀉痢。日久脾氣虛寒不能上充腦髓,故囟陷成坑之症見焉。」指出長期瀉痢會損傷脾胃,導致脾氣虛寒。
- 《活幼心書》和《脈訣乳海》皆指出「胃寒脾困吐瀉者為虛極」,說明脾胃虛寒是導致囟門下陷的重要原因。
- 氣血不足:
- 《兒科要略》指出「囟陷一證,治宜培本養元,使其氣足血旺。」說明囟門下陷與氣血不足有關。
- 《幼科證治大全》提到「久則血氣虛弱。不能充腦髓。故囟陷如坑。」 指出長期脾胃虛寒會進一步導致氣血虛弱,無法充養腦髓,導致囟門下陷。
治療原理:
烏附膏由川烏、附子和雄黃三味藥組成,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溫補脾陽、升提陽氣、解毒散結等方面:
- 溫補脾陽:
- 附子:性味辛、甘、大熱,歸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之功。《活幼心書》、《馮氏錦囊秘錄》、《証治準繩‧幼科》等皆用「綿附子(生用)」,強調其溫補之力。附子能溫補脾陽,改善脾胃虛寒的狀態,促進運化功能,從而改善吐瀉等症狀。
- 川烏:性味辛、苦、熱,歸心、肝、腎、脾經,具有祛風除濕、溫經止痛之功。與附子配伍,能增強溫陽散寒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四肢清涼等症狀。
- 升提陽氣:
- 烏頭、附子皆有溫陽之性,陽氣得溫則能升提,有助於改善囟門下陷的症狀。
- 《幼科指南》亦強調「先以補中益氣湯升提其氣,再用固真湯進之」,說明升提陽氣是治療囟門下陷的重要方法。
- 解毒散結:
- 雄黃:性味辛、苦、溫,有毒,歸肝、胃經,具有解毒殺蟲、燥濕祛痰、截瘧之功。在此方中,雄黃可能有助於改善局部氣血壅滯、散結消腫的作用,但其主要作用可能還是輔助烏頭、附子溫陽散寒。
總結:
烏附膏通過溫補脾陽、升提陽氣、解毒散結等作用,改善小兒脾胃虛寒、氣血不足所導致的囟門下陷。方中以附子、川烏溫陽散寒為主,雄黃輔助,共奏溫中理脾、升提陽氣之功。
現代觀點: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囟門下陷可能是由於營養不良、脫水、慢性疾病等原因導致的顱內壓降低所致。烏附膏中的附子和川烏含有烏頭鹼類成分,具有強心、升高血壓、抗炎鎮痛等作用,可能對改善某些原因引起的囟門下陷有一定的幫助。但需要注意的是,烏頭鹼類成分具有毒性,必須在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綿川烏(生用)5錢,綿附子(生用)5錢,雄黃2錢。
溫中理脾。
上為末,用生蔥和根、葉細切爛杵,入藥末同煎,作成膏。
貼陷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臨床應用應慎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附膏,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綿川烏(生用)5錢,綿附子(生用)5錢,雄黃2錢。 主治:溫中理脾。主治:小兒囟門下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