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換金摩娑囊

不換金摩娑囊

BU HUAN JIN MO SUO N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5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極熱 (5.8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心經 20%
肝經 20%
腎經 20%
肺經 10%
脾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不換金摩娑囊」方劑中含有烏頭,主要原因如下:

  1. 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烏頭性溫熱,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治療因寒邪侵襲而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2. 活血化瘀:烏頭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有助於緩解疼痛,促進組織修復。

因此,烏頭在「不換金摩娑囊」中扮演着溫經散寒、祛風止痛、活血化瘀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不換金摩娑囊中包含附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 附子為大辛大熱之品,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方中因患者陽氣虛衰,寒邪凝滯,故需以附子溫陽散寒,驅散體內寒邪,恢復陽氣,以達到治療目的。
  2. 助藥力: 附子性溫熱,可助其他藥物發揮藥效,增強藥力。方中其他藥物多偏寒涼,需附子溫陽以調和藥性,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不換金摩娑囊」方劑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原因有二:

一、 化痰止咳: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祛風化痰、散結止痛之效。方中以其化痰止咳,對於痰多咳嗽,咳痰不爽的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二、 通竅開竅:天南星亦可通竅開竅,對於鼻塞不通、頭痛頭暈等症狀也有幫助。方中以其通竅開竅,配合其他藥物,有助於緩解患者的鼻塞、頭痛等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不換金摩娑囊」之分析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遍身風毒燥癢,爬不暇,隨手熱瘰瘾疹,或藏頭小瘡」,其病機屬風毒濕熱鬱於肌表,導致皮膚燥癢難忍,甚或出現紅腫熱瘰(即局部紅疹、腫癢)、瘾疹(風疹塊)及小瘡。此類皮膚病症狀反覆,且「服一切藥不能卒效」,顯示傳統內服藥物難以迅速緩解,故以外用直接塗擦患處,藉藥性滲透以祛風止癢、散結消腫。

2. 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功效

  • 烏頭、附子
    均為辛熱大毒之品,具強烈溫通散結、祛風除濕之效。外用具麻醉、鎮痛作用,能抑制皮膚瘙癢及局部炎症反應。古代常用於風寒濕痹、頑癬瘡癢,其辛熱之性可開泄腠理,驅散風毒鬱滯。
  • 南星(天南星)
    苦辛温,有毒,擅祛風痰、散結消腫。外用能燥濕止癢,對皮膚瘡癢、痰核結聚有消散之效。

(2) 輔料與製法特點

  • 米飲漬絲瓜瓤
    絲瓜瓤質地鬆軟多孔,能吸附藥液並均勻釋放;米飲(米湯)性甘平,可緩和諸藥峻烈之性,兼能滋潤肌膚,避免過度乾燥。
  • 製法「滾展」「揉搦」
    使藥末充分滲入絲瓜瓤纖維中,曬乾後形成藥囊,使用時摩擦患處,既促進藥物滲透,又避免直接以手塗抹刺激皮膚。

(3) 治療原理推論

  • 祛風解毒
    烏頭、附子辛熱走竄,能開鬱散結,驅逐肌表風毒;南星化痰散結,三者合用共消風濕熱毒蘊結之癢疹。
  • 局部滲透與鎮靜止癢
    藥物透過絲瓜瓤摩擦患處,直接作用於表皮,其毒性成分(如烏頭鹼)少量滲透可抑制神經末梢過度反應,減輕癢感;米飲調和藥性,降低刺激。
  • 物理性輔助
    絲瓜瓤質地柔韌,輕擦可促進氣血流通,重擦則加強藥力透入,達「摩娑」(按摩)之效,符合古代「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

3. 總結

「不換金摩娑囊」以峻藥外用的思路,針對風毒燥癢之頑症,結合辛熱祛風、散結止癢之品,佐以柔和的載體(絲瓜瓤)及製法,既發揮藥效,又減緩刺激。其設計展現古代醫家對外用劑型的精妙運用,尤其重視「藥物-載體-用法」的整體配合,以達成局部治療之效。

傳統服藥法


烏頭、附子、南星(各去皮臍)。
上為末,用米飲漬絲瓜瓤,裡外俱透,就於藥末中滾展,令人更揉搦勻遍,曬乾收用。
凡有燥癢,但以此瓤隨意輕重揩擦1過。他日再癢,仍前用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不換金摩娑囊, 出處:《醫統》卷八十七。 組成:烏頭、附子、南星(各去皮臍)。 主治:遍身風毒燥癢,爬不暇,隨手熱瘰癮疹,或藏頭小瘡,服一切藥不能卒效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