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飲
SAN SHENG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易簡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5.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三生飲」方劑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化痰止咳:天南星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對於痰多咳嗽、哮喘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祛風止痛:天南星亦具祛風止痛之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溼痹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
因此,天南星在「三生飲」方劑中發揮著化痰止咳、祛風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功效。
三生飲為一古老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其組成成分多種多樣,其中包含烏頭,烏頭乃毛茛科植物烏頭之根,性大熱,味辛、苦,有毒。根據中醫理論,烏頭能散寒止痛、溫經通絡,對於寒邪侵襲所致之疼痛有顯著療效。然而,烏頭含有烏頭鹼,過量使用易導致中毒,故需慎用。在三生飲中,烏頭與其他草藥如附子、南星等配合,既可增強溫經散寒之力,又藉由其他藥物調和其毒性,達到安全而有效的治療目的。此方應用時,須遵循醫師指導,精確控制劑量,以防不測。烏頭在方劑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以毒攻毒的智慧,以及藥物間相互制約、協同增效的配伍原則。
三生飲方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三生飲用於寒凝血脈、氣血運行不暢的病症,附子可溫暖陽氣,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寒凝之痛。
- 助陽益氣: 附子可補腎陽、益氣血,對於脾腎陽虛、氣血不足者,可起到溫補陽氣、益氣助陽的作用,從而促進整體的氣血運行。
因此,附子在三生飲中起到溫陽散寒、助陽益氣的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三生飲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三生飲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氣虛、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而木香可以疏肝理氣,使肝氣順暢,同時健脾和胃,促進脾胃功能,從而改善上述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三生飲中其他藥物如麥芽、神曲等,也具有健脾消食的作用,木香的加入可以加強這些藥物的功效,使整體療效更顯著。
主治功效
三生飲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三生飲主要用於治療卒中(中風),特別是因風痰、寒痰阻滯經絡所致的急症,表現為:
- 猝然昏迷,不省人事
- 口眼喎斜
- 半身不遂
- 喉中痰鳴,痰涎壅盛
- 語言蹇澀
- 牙關緊閉,兩手握固 (閉症)
- 脈沉(無熱)或沉伏
此外,三生飲還可用於治療:
- 痰厥、氣厥、飲厥
- 氣虛眩暈
- 體虛之人患瘧疾寒多者
- 跌倒昏迷
- 脈像無熱,中風不語
- 無論外感風寒、內傷喜怒,六脈沉伏或浮盛皆可。
- 氣虛者,去方中川烏、南星,更名附香湯
治療原理:
三生飲的治療原理基於中醫的「溫陽散寒」、「祛風化痰」、「行氣通絡」等法則。方中藥物皆為生用,取其辛溫走竄之性,以迅速打通閉阻之經絡,祛除內伏之痰邪。
祛風化痰,散結止痛:
- 天南星(生用): 味辛、苦、溫,性燥烈。主要功效為祛風化痰,為方中主藥。其辛散之性能夠迅速打開經絡,驅散風痰,對於中風昏迷、口眼喎斜、痰涎壅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木香: 辛、苦、溫,歸脾、胃、大腸、三焦經。能行氣止痛,調和脾胃,在此方中主要起到輔助行氣的作用,幫助天南星、川烏、附子更好地發揮祛痰通絡的功效。同時,木香還能緩解川烏、附子的燥烈之性,防止傷陰。
溫陽散寒,通經活絡:
- 川烏(生用): 辛、苦、熱,有大毒。具有強大的散寒止痛、溫經通絡之效。在此方中與附子協同,加強溫陽散寒之力,針對中風挾寒的病機。
- 附子(生用): 辛、甘、熱,有大毒。溫陽散寒,止痛除濕,為回陽救逆第一要藥。與川烏合用,能夠迅速溫通十二經脈,驅散寒邪,恢復陽氣,對於中風昏迷、四肢厥冷等症狀有急救之效。
扶正祛邪(標本並治):
- 根據《醫理真傳》、《古今名醫方論》、《醫方集解》等醫書的記載,三生飲常與人參同用,特別是在正氣虛弱的情況下。人參大補元氣,扶助正氣,與三生飲中的辛溫燥烈之藥相輔相成,既能增強祛邪之力,又能防止攻伐太過而傷正,體現了中醫「扶正祛邪」的治療原則。
半生半熟(見於《世醫得效方》):
- 危亦林提出三生飲的藥物可以半生半熟使用,其用意在於「分解陰陽」,可能意在調節藥性,使其既能迅速發揮療效,又不至於過於峻猛。
綜合分析:
三生飲是一個以祛痰開竅、溫陽通絡為主要功效的急救方劑。方中以生南星為主,祛風痰,開閉阻;生川烏、生附子溫陽散寒,通經活絡;木香行氣調中,協助諸藥發揮作用。全方藥物生用,取其氣銳力猛,直達病所,迅速打通經絡,驅除痰邪,使患者蘇醒。在應用時,常配伍人參以扶助正氣,防止攻伐過度。
不同醫家的觀點: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強調三生飲不論外感風寒、內傷喜怒,脈沉伏或浮盛皆可使用,應用範圍廣泛。
- 《本草新編》陳士鐸: 強調生附子的必要性,認為中風非風,而是氣虛痰塞,需用附子佐以生南星、生半夏、生薑,以開心竅、祛痰涎。
- 《醫方集解》汪昂: 認為此方重在行經治痰,並需重用人參以驅邪補助真氣,否則無益反敗。
- 《醫方論》費伯雄: 質疑三生飲藥性峻猛,認為體虛者未必能承受,提倡採用喻嘉言的加減法。
- 柯韻伯: 認為三生飲主要治療「風中挾寒」的病症,並強調三生飲不經炮製,利用其剛銳之氣來祛寒。
總之,三生飲是一個歷史悠久、療效顯著的方劑,其組方精當,配伍嚴謹,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然而,由於方中多為辛溫燥烈之品,且有毒性,故使用時應當謹慎,必須在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並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加減化裁。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生飲, 出處:《醫學集成》卷二。 組成:生南星4錢,生川烏3錢,生半夏3錢,廣木香1錢,人參1兩,生薑。 主治:中風閉證。
三生飲, 出處:《傅青主男科》。 組成:人參1兩,生半夏3錢,生南星3錢,生附子1個。 主治:固正氣,祛痰。主治:跌倒昏迷,或自卧而跌在床下,中風不語。
三生飲, 出處:《易簡方》。 組成:南星1兩,川烏半兩,生附半兩,木香1分。 主治:寒痰壅于經絡,卒中不知人事,痰涎壅盛,語言謇澀,或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咽喉作聲,痰氣上壅,無問外感風寒,內傷喜怒,或六脈沉伏,或指下浮盛;兼治痰厥飲厥,及氣虛眩暈。柔痙自汗,肢體厥冷。虛怯之人發痰瘧。卒中壅塞,昏仆不醒,脈沉無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