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附香散中包含附子,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具有溫陽散寒之功效,可溫暖脾腎,散寒止痛。附香散常用於治療脾腎陽虛所致的寒濕痹痛、脘腹冷痛、四肢厥冷等症狀,附子在此起到溫陽散寒、驅寒止痛的關鍵作用。
- 扶正祛邪: 附子入心、腎經,能回陽救逆,振奮心陽,提升機體抵抗力。附香散中常與其他溫陽藥材配合使用,以達到扶正祛邪、溫陽補虛的功效,增強患者抵抗力,促進病症的康復。
附香散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性溫,入脾、胃、肝經。其性善於行氣解鬱,能疏肝理氣,止痛。附香散中多用於治療肝胃氣滯所致的胸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而木香的氣味辛香,能起到行氣止痛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緩解疼痛,改善消化功能。
2. 健脾開胃: 木香具備健脾開胃、促進消化吸收的功效。附香散中常配伍其他健脾和胃的藥物,如陳皮、砂仁等,共同增強脾胃功能,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從而達到整體調理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附香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中風偏痹,經絡不通」所致之「手足緩弱、臂膝痠疼」,其關鍵病機爲風邪侵襲,氣血運行不暢,而「脈息不洪數」提示證屬陽氣不足、寒凝阻滯,非實熱亢盛之候。此證多因陽虛體弱,風寒乘虛客於經絡,氣血失溫,筋脈失養,故見肢體痿弱痠痛。方名「附香」即點出以附子、木香爲君臣,一溫陽散寒,一行氣通絡,共奏驅風逐寒、通經活絡之效。
組成與治療原理之邏輯推理
附子(炮,去皮臍)
- 性味辛熱,爲通行十二經之純陽要藥,善祛風寒濕邪。炮製後減其毒性,存溫陽之力,專入腎脾,助命門火以鼓動氣血,散經絡寒凝。主治「中風偏痹」之根本在於振奮陽氣,陽氣充則寒濕自散,經脈得通。
木香
- 辛溫芳香,主入氣分,能行滯氣、調中焦,兼散風寒。其性走竄,可助附子引藥力達於肢節,解除「臂膝痠疼」之氣血壅滯。與附子相配,一溫陽一理氣,氣行則血行,經絡之痹阻可漸開。
生薑(藥引)
- 方中加生薑十片煎服,取其辛溫發表、和胃散寒之性,既能協同附子增強溫散之力,又可防附子燥烈傷胃,亦能引藥外達肌表肢節,針對「手足緩弱」之表證。
全方配伍思想
此方以「溫通」爲核心:附子溫腎陽以祛內寒,木香行氣滯以通外絡,生薑爲使調和表裏。三藥相合,使陽氣復、氣血行,則風寒濕邪無所依附,經脈自然通暢。適用於陽虛風寒痹證之初起,若兼見氣虛血弱,則需酌加補益之品,然此方簡峻,專攻寒凝氣滯之標急。
傳統服藥法
附子2枚(炮,去皮臍),木香2錢。
上為細末。
每服3錢,水1盞半,加生薑10片,煎至1盞,食前溫服。
附香飲(《易簡》)、香附湯(《普濟方》卷一八五)、附子散(《普濟方》卷三六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附香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一。 組成:附子2枚(炮,去皮臍),木香2錢。 主治:中風偏痹,經絡不通,手足緩弱,臂膝痠疼,風證始作,脈息不洪數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