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將當關方

一將當關方

YI JIANG DANG GUAN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0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60.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3%
脾經 33%
心經 33%
腎經
脾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一將當關方」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1.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此方多用於陽氣虛衰,寒邪內侵之症,而附子可溫補陽氣,驅散寒邪,達到回陽救逆之效。
  2. 扶正祛邪,固護心陽: 附子可加強心臟功能,振奮心陽,防止心陽不振,進而達到扶正祛邪之效。此方可能用於心陽虛衰、心氣不足所致的症狀,附子可增強心臟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臟供血。

綜上,附子在「一將當關方」中的加入,主要起着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以及扶正祛邪、固護心陽的作用,以達到治療陽虛寒凝之症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將當關方》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中寒白喉」,其特徵為:

  1. 無表證:不伴隨惡寒發熱等外感症狀,提示病機屬「陰寒內盛」,而非外邪所致。
  2. 喉症特點:喉內白皮「隨落隨長」,顯示黏膜潰瘍反覆不癒,屬寒毒凝滯、陽氣衰微之象。

此症與風熱或疫毒所致的白喉(如「時疫白喉」)不同,古人辨證注重「寒性敗喉」,故用溫熱峻藥直祛陰寒。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全方僅用 生附子 一味,其炮製與用法獨具深意:

  1. 生附子特性

    • 性味大辛大熱,有毒,傳統用於「回陽救逆、散寒逐陰」,其力峻猛,直入少陰(腎、心經)。
    • 生用未經久煎,毒性與溫通之性更強,適用於寒毒深伏之重症。
  2. 炮製邏輯

    • 滾水泡三次:去其表層鹽分(古代附子常以鹽漬防腐),減輕對口腔刺激,避免鹽鹹助火。
    • 蜜焙炙:蜜製緩和毒性,兼能潤燥,防附子過燥傷陰;炙後藥性稍緩,利於含服緩釋藥力。
  3. 用法設計

    • 含咽法:使藥力直接作用於咽喉局部,溫化黏膜寒凝,同時透過唾液緩釋有效成分,發揮「溫通經脈、驅散陰霾」之效。
    • 小兒酌減:附子毒性敏感,小兒臟腑嬌嫩,故需減量。

三、方義推理

  1. 針對病機
    • 「中寒白喉」乃陰寒內侵,咽喉失於溫煦,氣血凝滯成腐。附子大熱,能破陰回陽,瓦解寒毒。
  2. 局部作用
    • 含服使藥力持續滲透,促進黏膜氣血流通,白皮「隨落隨長」現象可能因陽氣來復而改善。
  3. 整體調節
    • 附子透過少陰經達於全身,振奮心腎陽氣,從根本化解內寒,間接修復咽喉潰瘍。

四、潛在配伍思維(單方延伸)

古人用單味峻藥,常考量「藥專力宏」。若需加強,或可佐:

  • :既製附子之毒,又能潤喉防腐,暗合「剛柔相濟」之策。
  • 生薑汁:助附子散寒,但此方未用,推測恐妨礙局部含服持久性。

此方體現「寒者熱之」的極簡思路,適用於純陰無陽之喉疾,若夾熱象則絕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生附子1枚(切片,滾水泡三次,咸味盡,以蜜焙炙)。
含口中,咽其汁,味盡又易之。小兒酌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白喉怕冷發燒及發冷

相同名稱方劑


一將當關方, 出處:《喉科種福》卷五。 組成:生附子1枚(切片,滾水泡三次,鹹味盡,以蜜焙炙)。 主治:中寒白喉,無惡寒發熱等症,喉內起白皮,隨落隨長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