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陽煮散
HUI YANG ZH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二十七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7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9.25)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肺經 16%
肝經 16%
腎經 16%
心經 16%
脾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回陽煮散中包含天南星,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溫肺化痰、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陽氣虛衰、寒邪內侵導致的亡陽證,如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脈微欲絕等,天南星能溫陽散寒,回陽救逆,改善症狀。
- 開竅醒神,痰濁壅塞: 天南星能開竅醒神,對於痰濁壅塞導致的神昏、言語不利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回陽煮散中加入天南星,可配合其他藥物,共同起到開竅醒神、化痰止咳的作用,促進患者恢復意識。
回陽煮散方中含有附子,其原因主要在於附子的回陽救逆之效。附子性溫熱,入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腎、散寒止痛的功效。
回陽煮散方主要針對陽氣虛衰、寒凝血脈所致的症狀,如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附子溫熱之性,可溫補心腎陽氣,驅散寒邪,回補陽氣,從而改善寒凝血脈所致的症狀,達到回陽救逆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回陽煮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陰毒傷寒」,即寒邪深入三陰,導致陰寒內盛、陽氣衰微之證。臨床表現為四肢厥冷、脈象微細、心胸痞悶,屬陰寒內閉、陽氣不達的重症。方名「回陽」點明其核心功能——溫通陽氣、驅散陰寒,使陽氣回復以救逆。組成與邏輯推理
- 天南星(炮製後):
生天南星辛溫有毒,但經酒浸、炒黃後毒性降低,辛溫之性增強,能散寒化痰、開泄閉結。此處重用(二兩),取其「通絡開痞」之效,針對「心胸痞悶」的氣機壅塞,疏通寒濕痰濁之阻滯。 - 附子(炮):
附子大辛大熱,為回陽救逆首藥,能溫腎陽、通十二經脈,破除陰寒之凝滯。本方用一兩,輔助天南星驅寒,並直補命門之火,使陽氣得以升發,解決「四肢厥冷、脈微」之危象。
- 天南星(炮製後):
治療原理
- 溫陽散寒為本:附子為君,天南星為使,兩藥協同,一補一通。附子溫助先天陽氣,天南星開泄後天寒凝,共奏「破陰回陽」之效。
- 酒煎助藥力:以酒同煎,取其辛熱升散之性,增強藥力溫行血脈,助藥效速達病所。
- 針對陰寒閉阻:陰毒傷寒之「痞悶」屬寒痰瘀阻,非純補可解,故佐天南星辛開散結,使附子之熱力得以透達。
延伸思考
此方結構簡峻,藥少量大,體現「專病專攻」思路。若比對仲景四逆湯(附子、乾薑、甘草),此方去甘緩之甘草,加天南星強化開散,更適合寒邪夾痰濕閉阻之證,展現宋代以後方劑對「痰瘀同病」的細化處理。
傳統服藥法
天南星2兩(酒浸7日,取出,銼,炒令黃),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
上為散。
每服2錢匕,酒1盞半,慢火同煎至6分,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回陽煮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七。 組成:天南星2兩(酒浸7日,取出,銼,炒令黃),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 主治:陰毒傷寒,四肢厥冷,脈候微細,心胸痞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