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附子散中包含白附子,乃因其藥性辛溫,具有祛風濕、止痛、消腫等功效。
白附子為附子的炮製品,毒性較生附子減低,但仍需慎用。其性溫熱,可溫經散寒,驅除體內寒濕,尤其對於寒濕痹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白附子還可消腫止痛,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等造成的疼痛腫脹,也有一定的療效。因此,白附子散中使用白附子,旨在利用其溫經散寒、消腫止痛的功效,治療相關病症。
白附子散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天南星性溫,善於祛風止痙,而白附子性溫,擅長止痛祛痰。二者配伍,既能增強祛風止痙的作用,又能減緩白附子毒性,使之更加安全有效。
- 引藥入經,提高藥效: 天南星性味辛溫,能通經絡,引藥入經,有助於白附子等藥物更有效地到達病竈,從而發揮其最大療效。
因此,白附子散中加入天南星,不僅能增強療效,還能提高藥效,使其更能有效治療相關疾病。
白附子散中含有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 溫陽散寒:附子性熱,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補火、散寒止痛之效。白附子散多用於寒邪凝滯、肢體疼痛、腰膝酸冷等病症,附子可溫暖經脈,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 回陽救逆:附子能回陽救逆,用於陽氣衰微、陽虛厥逆的病症。白附子散中若有配合其他寒涼藥物,附子可以平衡寒涼之性,防止寒涼藥物過度損傷陽氣。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附子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籍,主治「大人、小兒虛風呵欠」。古醫所謂「虛風」,多指因正氣不足、風邪內動所致之症,如頻繁呵欠、筋肉瞤動(肌肉無意識跳動)、或面色不正(如面色青白或晦暗)。呵欠頻作在傳統醫學中,可因陽氣不振、風邪擾動,或脾胃虛弱、清陽不升所致。此方外敷,可能借藥性透皮吸收,調和局部氣血,祛風鎮靜。
組成藥物與治療邏輯推論
白附子
- 性辛溫,歸胃、肝經,善祛風痰、逐寒濕,為「風藥中之陽藥」。外用可散頭面風邪,改善因風痰阻絡導致的肌肉瞤動或面色異常。
密陀僧(氧化鉛礦物)
- 味鹹辛,有小毒,古代外用多收濕斂瘡、殺蟲止癢。此方可能取其收斂之性,助他藥定風止動,兼調膚色晦暗。
茯苓
- 甘淡平,健脾滲濕。古方外敷時,濕去則風痰無所依附,間接助白附子祛風之效,或針對「虛風」夾濕之病機。
白芷
- 辛溫芳香,走陽明經(面部),祛風燥濕、活血散寒。與白附子協同增強祛頭面風邪之力,兼引諸藥上行。
定粉(即鉛粉,鹼式碳酸鉛)
- 古代用作敷面增白、收斂油脂。此方可能取其「鎮靜」物理特性,輔助密陀僧收攝風邪。
配伍特點與作用原理
- 祛風為主,佐以收斂:白附子、白芷祛風散邪,為君藥;密陀僧、定粉收斂固攝,為佐使。
- 外治與內病關聯:古人認為頭面為諸陽之會,風邪易襲。方以蘿蔔湯(消積滯、通氣道)洗面,再以羊乳(甘潤滋養)調藥,可能藉局部刺激調和陽氣,間接改善「虛風」內擾之呵欠。
推論延伸
此方組成含礦物藥(密陀僧、定粉),古代常用於膚色晦暗或風邪滯面之症。從「虛風呵欠」推測,或兼見面色異常,故外敷既祛風又調色。然「呵欠」內症外治,反映古人「内外相應」之思維,即透過經絡聯繫調理全身氣機。
(注:以上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傳統藥性理論,不含現代藥理考證。)
傳統服藥法
白附子、 密陀僧、 茯苓、 白芷、 定粉各等分。
上為末。
先用蘿蔔煎湯洗面淨,後用羊乳調,至夜敷患處,次早洗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白附子散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附子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五。 組成:白附子(炮)1兩,續斷1兩,防風(去叉)1兩。 主治:打撲內損及墜馬傷。
白附子散, 出處:《百一》卷三。 組成:白附子半兩(炮),天南星半兩(炮),黑附子(炮,去皮臍)1分。 主治:止吐化涎。主治:大人、小兒虛風呵欠。
白附子散, 出處:《聖惠》卷十。 組成:白附子半兩,附子半兩,天南星1分,天麻半兩,半夏半兩,烏頭半兩,朱砂1分(細研),乾蠍1分,麻黃半兩(去根節)。 主治:傷寒中風,頭痛項強。身體壯熱,服諸藥不得汗者。
白附子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五。 組成:白附子(生用)1兩,白朮1兩,天麻1兩,白芷1兩,防風(去叉)半兩,蘆薈半兩,丹砂(研)1分,龍腦(研)少許,麝香(研)少許。 主治:風邪循風府上至腦戶,爲腦風頭痛。
白附子散, 出處:《雞峰》卷十八。 組成:麻黃(不去節)半兩,烏頭半兩,天南星半兩,乾薑1分,蠍5個,白附子1兩,朱砂1分(研),麝香1分(研)。 主治:風寒留於骨髓,腦逆,頭痛連齒,時發時止,連年不已;風寒客於頭中,偏痛無時,久久牽引兩目,遂至失眠。
白附子散, 出處:《理瀹》。 組成:白附子8兩,大黃4兩,川烏2兩,草烏8錢,羌活2兩,防風2兩,半夏2兩,南星2兩,天麻2兩,白芷2兩,細辛2兩,麻黃2兩,馬前子2兩,當歸尾2兩,白芍2兩,川芎2兩,生地2兩,蘇木2兩,紅花2兩,骨碎補2兩,靈仙2兩,續斷2兩,延胡2兩,靈脂2兩,劉寄奴2兩,五倍子2兩,降香2兩,兒茶2兩,黃丹2兩,石膏(以上皆生曬)2兩,松香(去油)2兩,乳香(去油)2兩,沒藥(去油)2兩,雄黃1兩,輕粉3錢,龍骨(杵)7錢,象皮7錢,生龜版7錢,蟬蛻身5錢,蛇蛻5錢,山甲5錢,朱砂5錢,芸香5錢,官桂(銼)5錢,發灰5錢(共末),血竭3兩(單研,在後和入),酌加冰、麝。 主治:跌打各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