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二烏丸方劑中包含烏頭,其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散寒,祛風止痛: 烏頭性熱,具有溫陽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客於經絡、筋骨、關節引起的疼痛,具有顯著療效。二烏丸方劑多用於治療寒性疾病,如風寒濕痹、肢體疼痛等,烏頭的溫陽散寒作用能改善患者的寒症,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配伍相宜: 二烏丸方劑中包含附子,與烏頭同屬溫熱藥,兩者相配,溫陽散寒之力更強,且能相互制約,減少藥物毒性。烏頭與附子相配,能有效提高方劑的療效,同時也能降低藥物的毒性,確保患者的安全。
二烏丸方劑中包含海桐皮,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毒: 海桐皮味苦寒,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之效。二烏丸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各種病症,海桐皮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熱毒,緩解症狀。
- 涼血止血: 海桐皮除了清熱解毒外,還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二烏丸方劑中,一些藥材如地榆、槐花等也具有止血作用,海桐皮的加入可以增強止血效果,控制出血症狀。
因此,海桐皮的加入不僅能夠清熱解毒,還能涼血止血,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共同發揮作用,達到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疾病的效果。
二烏丸方劑中加入五靈脂,主要考量其活血化瘀、止痛消腫之效。
五靈脂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其活血化瘀作用可改善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並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同時,五靈脂具備止痛消腫之效,能緩解跌打損傷、骨折、外傷所致的疼痛和腫脹。
二烏丸方劑以烏梢蛇、烏藥等藥材為主,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痛等功效,而五靈脂的加入,則更能加強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療效,提升整體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二烏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二烏丸】主治「風氣走注疼痛」,即風邪夾雜寒濕之氣,流竄經絡關節,導致遊走性疼痛、肢體麻木或關節屈伸不利等症狀。此類證候常見於古代所述「痹證」範疇,尤其偏重寒邪與風邪相兼為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川烏頭、草烏頭
- 川烏頭與草烏頭均屬大辛大熱之品,具強效祛風散寒、溫經止痛之功。二者協同,直攻經絡寒濕,破除凝滯之邪,針對「風氣走注」之痛勢急迫、遊走不定之特性。
- 烏頭類藥物生用毒性劇烈,此方通過長時間煎煮(以「透爛為度」),並配伍青鹽、黑豆共煮,以降低毒性,保留溫通效力。
臣藥:青鹽、黑豆
- 青鹽(即戎鹽)性寒味鹹,可反佐烏頭之燥熱,防止辛熱過度耗傷陰血;其鹹味又能軟堅散結,助烏頭疏通經絡痼結之寒濕。
- 黑豆甘平,能解毒制烏頭之毒,兼可益腎活血。腎主骨,黑豆間接強筋骨,助烏頭祛邪而不傷正。
佐使:煮藥水與搗製法
- 煎煮時保留藥汁,於搗丸時調和藥團,使藥性融合。全方製成丸劑,緩攻痼疾,延長藥效。
- 石臼或木臼搗至「不見白星」,意在使藥材充分混勻,毒性反應進一步降低,同時提升藥物質地細膩度,利於吸收。
三、整體治療原理
【二烏丸】以烏頭峻逐寒濕為核心,輔以青鹽制約熱性、黑豆解毒扶正,共奏「祛風散寒、通絡止痛」之效。其組方特點在於:
- 辛熱與鹹寒並用:既攻邪又防燥烈傷陰。
- 毒藥與緩製並存:通過長時間煎煮與製丸工藝,減毒存效。
- 走竄與固護兼顧:針對風邪善行之性,速祛外邪,同時黑豆護腎固本。
此方適用於寒濕痹痛急性發作而體質尚實者,體現中醫「以毒攻毒」「相反相成」的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川烏頭4兩,草烏頭4兩,青鹽4兩,黑豆0.5斤。
用水2升,同煮四味,水耗,即用溫水添之,候川烏頭半軟4破之,更煮以透爛為度,去皮,同煎烏頭並黑豆,於石臼或木臼內搗令極爛,不見白星,即就丸,乾即以煮藥水添濕同搗(煮時留1盞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二烏丸有毒,使用時要注意用量。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烏丸, 出處:《中藏經》卷下。 組成:川烏頭4兩,草烏頭4兩,青鹽4兩,黑豆半斤。 主治:風痰眩暈。
二烏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一。 組成:川烏頭(生,去皮臍)1兩,海桐皮1兩,草烏頭(生,去皮尖)1兩,五靈脂1兩(别研)。 主治:風氣走註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