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癖丸

痰癖丸

TAN P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9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7%
脾經 17%
腎經 17%
胃經 10%
心經 10%
肝經 10%
大腸經 7%
膀胱經 7%
肺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痰癖丸中加入芫花,主要基於其辛溫燥烈的藥性,能夠有效化痰止咳、消腫止痛。芫花性溫,入肺經,善於化痰止咳,尤其對風寒痰阻、咳嗽喘促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其辛散之性,又能通利竅道,消腫止痛,適用於痰濕凝聚所致的胸悶、腹脹、肢體麻木等症。因此,痰癖丸中加入芫花,旨在通過其辛溫燥烈之性,化解痰濕,達到止咳化痰、消腫止痛的目的。

痰癖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化痰止咳: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肺經,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咳之效。痰癖丸多用於治療寒痰凝滯、胸悶氣短、咳嗽痰多等症狀,乾薑可溫肺散寒,驅散寒痰,並促進肺氣宣發,利於痰液排出。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痰癖丸中常與其他藥材配伍,如半夏、陳皮等,共同起到化痰止咳、理氣降逆的功效。乾薑的加入,不僅能溫中散寒,更能助其他藥材發揮藥效,使藥力更強,療效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痰癖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少陽病,脅下痛,有停水者」。少陽病為《傷寒論》六經病之一,病位在半表半里,常見胸脅苦滿、往來寒熱等症。此處特指「脅下痛」伴「停水」,即水飲停聚脅下所致之疼痛,屬痰飲或癖結(水氣凝聚成積)範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芫花(苦酒浸,熬乾)

    • 性味:辛、苦,溫;有毒。
    • 功效:瀉水逐飲,外用祛痰,內服破積消癖。
    • 炮製意義:以苦酒(醋)浸泡後熬乾,可緩和其峻烈毒性,並增強其入肝經、散脅下停水之效。醋製亦能引藥入血分,助破積消痰。
  2. 乾薑(色黑者)

    • 性味:辛、熱,專溫中焦,色黑者(炮薑或老薑)辛散力減而溫守性強。
    • 功效:溫陽化飲,散寒止痛。助芫花溫化水飲,並防其寒涼傷胃。

三、配伍邏輯與方義

  • 峻藥緩攻:芫花為逐水猛藥,但以蜜煉丸(蜂蜜甘緩和毒)、小劑量服用(3-5粒),改峻下為緩消。
  • 溫陽化飲:乾薑配芫花,一溫一瀉,針對「停水」屬寒濕者,溫通以助水飲消散。
  • 少陽病機:脅下為少陽經所過,水停氣滯則痛。此方通過瀉水溫陽,疏通少陽氣機,符合「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理。

四、推論可能功效
除主症外,此方或可延伸用於:

  • 痰飲積聚之胸悶、咳喘(水飲上逆)。
  • 寒濕癖結(如水腫、腹中硬塊)。
    然須嚴格控制劑量,因芫花有毒,過量易致瀉下傷正。

結論
痰癖丸以「溫瀉並行」為核心,針對少陽脅下停水之實證,通過醋製、蜜丸及乾薑佐制,既發揮逐飲之效,又減其毒性,體現中醫「因勢利導」與「配伍制毒」的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芫花(苦酒浸,熬乾)、乾薑(色黑者)1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5粒,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痰癖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三九。 組成:芫花(苦酒浸,熬乾)1兩,乾薑(色黑者)1兩。 主治:少陽病,脅下痛,有停水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