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芫花線
YUAN HUA X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景岳全書》卷六十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偏寒 (0.52)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0%
肺經 20%
脾經 20%
腎經 20%
膀胱經 20%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芫花線方劑中包含芫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芫花性寒,善於清熱解毒:芫花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頭痛、鼻塞、咽喉腫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芫花線方劑主治風寒濕邪所致的病症:該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頭痛、鼻塞、咽喉腫痛、肢體痠痛等症狀。芫花作為方劑中的重要藥物,能夠有效地清熱解毒,散寒止痛,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芫花線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痔漏瘤核」,即痔瘡、肛瘻及腫瘤結節等肛腸疾患。古代醫家藉由絲線外治,結合藥物滲透與機械性切割,達到腐蝕瘻管、排膿祛腐、逐漸割除病灶之效。
組成與邏輯推理
芫花(主藥)
- 性味苦辛溫,有毒,傳統用於瀉水逐飲、消腫散結。
- 外用能腐蝕瘜肉、瘻管,其藥性滲透絲線後,可逐步破壞瘻管內壞死組織,促進脫落。
皂礬(綠礬)
- 性酸澀涼,具解毒燥濕、殺蟲蝕惡肉之效。
- 與芫花協同增強腐蝕力,針對瘻管膿液及腐敗組織,兼具收斂止血作用。
地胡椒(石胡荽或鵝不食草)
- 辛溫,能通竅散瘀、消腫止痛。
- 輔助緩解局部腫痛,並助藥性深入病灶。
絲線載藥
- 絲線經煎煮吸附藥物成分,陰乾後保留藥效。
- 操作時以探針引導絲線貫穿瘻管,透過持續刺激與藥力釋放,逐步切割瘻管(類似現代「掛線療法」原理),兼顧止血與引流。
治療原理
- 藥械結合:絲線緩慢切割瘻管,避免急性出血;藥物持續腐蝕壞死組織,促進新生。
- 去腐生新:芫花、皂礬分解瘻管膿腐,地胡椒調氣活血,改善局部氣滯血瘀。
- 引流排毒:絲線留置形成人工通道,防止膿液積聚,利於瘡口癒合。
此方體現中醫「漸消緩散」之術,以藥力輔助物理性治療,適合古代對複雜肛瘻的處理邏輯。
傳統服藥法
芫花、皂礬、地胡椒。
上將絲線加入同煎,水乾之後,將線取出,陰乾。
先命患者屈足側臥於手朮床上,使肛門部充分顯露,用消毒藥水洗淨肛門周圍,拭乾。以球頭銀絲由瘻管外口輕輕探入管道,使由瘻管內口穿出,待銀絲經瘻管內口進入直腸中,即將掛子進入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皮膚的惡性黑色素瘤(皮膚癌)
相同名稱方劑
芫花線, 出處:《景岳全書》卷六十四。 組成:芫花1握。 主治:痔漏瘤核。
芫花線, 出處:《外科十三方考》。 組成:芫花、皂礬、地胡椒。 主治:痔瘻。
芫花線, 出處:《瘍科捷徑》卷中。 組成:芫花5錢,壁錢2錢。 主治:痔、癭、瘤。
芫花線, 出處:《外科十三方考》。 組成:芫花根、大戟根、金頂玉梅花、五爪龍、鴿糞。 主治:痔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