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水丹
TONG SHUI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瘍醫大全》卷二十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偏寒 (0.52)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0%
肺經 20%
脾經 20%
腎經 20%
膀胱經 20%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通水丹方中含有芫花,其主要原因在於芫花具有強力利水消腫之效,可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芫花味辛、性溫,入肺、膀胱經,具有溫肺化痰、利水消腫的功效。其溫陽利水作用強於其他利水藥物,能有效改善因寒濕阻滯、腎陽不足導致的水腫,尤其對於水腫伴有胸悶、喘咳等症狀者,效果更佳。
然而,芫花毒性較大,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通水丹主治「下部諸瘡」,包含魚口(古稱性病潰瘍)、便毒(腹股溝淋巴結腫)、橫痃(鼠蹊部腫塊)、腹癰(腹腔膿瘍)等,皆屬濕熱蘊毒、氣血壅滯所致的瘡瘍腫毒;其「小便淋瀝」之症,亦與濕熱下注、水道不通相關。本方強調「初起人壯氣實者」適用,暗示其藥性峻烈,專攻實證,體虛者不宜。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主藥芫花:
- 性味苦辛溫,有毒,歸肺、脾、腎經,為逐水瀉濕猛藥。
- 《神農本草經》載其「主咳逆上氣,喉鳴喘,咽腫短氣……疝瘕癰腫」,能破積消腫、通利二便,尤擅瀉下焦水濕之毒。
- 外用多治瘡毒,內服則通過瀉下逐水,使濕熱毒邪從二便而出,從而緩解瘡腫與淋瀝。
配伍大棗:
- 甘溫補脾,緩和芫花毒性,避免峻瀉傷胃。
- 「夾藥去核」的服法,既固護脾胃,又引藥下行至下焦病所。
冷茶過口:
- 茶性涼,可清熱解毒,兼制芫花溫燥之性;冷服則加強瀉下效力。
【整體方義】
此方以芫花為核心,憑其峻瀉之力,直折濕熱毒邪,使壅滯之氣血得以疏通。大棗為佐,毒性與藥效並存,體現「峻藥緩攻」之巧。適用於濕熱毒邪搏結下焦的實證,通過瀉下逐水、開通壅滯,達到「通則不痛」「邪去正安」之效。
(注:此分析僅依古籍記載推演,不涉及現代臨床應用指導。)
傳統服藥法
芫花不拘多少(揀淨,曬乾)。
上為極細末,瓷瓶收貯。
每用5分,將大棗2-3枚去核,夾藥在內,空心嚼下,冷茶過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通水丹, 出處:《瘍醫大全》卷二十四。 組成:芫花不拘多少(揀淨,曬乾)。 主治:下部諸瘡,魚口便毒,橫痃腹癰,小便淋瀝等,初起人壯氣實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