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煮線方
ZHU XIAN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徐評外科正宗》卷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52)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煮線方」中包含「芫花」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 溫經散寒、祛風止痛:芫花性溫,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治療風寒濕痹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而「煮線方」本身就以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為主要功效,加入芫花能加強此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利水消腫、通絡止痛:芫花亦具有利水消腫、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水腫、關節積液等症狀有一定的治療作用。這與「煮線方」治療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的整體思路相一致,能更全面地解決病症。
因此,「煮線方」中包含「芫花」是基於其藥性特點,與方劑主治功效相輔相成,並能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煮線方主治「諸痔及五瘿六瘤,凡蒂小而頭面大者」,其核心在於處理體表或黏膜突出的贅生物。此類病症多因氣血瘀滯、痰濕凝結所致,病灶特徵為「根蒂細小」而「頭部龐大」,如痔核、瘿瘤(甲狀腺腫瘤)、癭瘤(淋巴結腫大)、息肉等。
「痔」與「瘤」的共性
古代中醫視痔瘡、瘿瘤為「癰疽瘡瘍」範疇,尤其「蒂小頭大」者,適合外治結紮法。此方通過藥線緊繫根蒂,阻斷氣血供給,使病灶「紫黑冰冷」而枯落,類似現代外科的結紮或冷凍療法。五瘿六瘤的廣義解釋
「五瘿」泛指頸部結塊(如氣瘿、肉瘿),「六瘤」包括體表良性腫物(如脂瘤、筋瘤)。此方適用於非惡性、界限清晰且具明顯蒂部的腫物,透過藥線的物理性結紮與藥理性腐蝕,達到脫落效果。
二、組成與作用原理分析
方藥組成
芫花(5錢)
- 性味苦辛溫,有毒,傳統用於逐水消腫、破積殺蟲。外治能腐蝕贅肉,《本草綱目》載其「蝕癰疽惡肉」。
- 現代藥理:含芫花素等成分,具刺激性與腐蝕性,可促使局部組織壞死。
壁錢(2錢)
- 為壁錢科蜘蛛的巢膜,性味咸平,古籍記載能「治喉痹、牙疳、瘡瘍」,外用有收斂止血、解毒腐蝕之效。
- 可能作用:與芫花協同增強腐蝕力,或利用其黏液成分附著病灶,延緩藥效釋放。
白色細扣線(3錢)
- 載藥媒介:棉線經藥汁煮製後吸附芫花、壁錢的有效成分,陰乾後成為「藥線」。
- 物理結紮:緊繫根蒂後,線體逐漸收縮,切斷血流供應,輔以藥物腐蝕,加速病灶脫落。
三、治療邏輯與推論
「腐蝕-枯落」雙重機制
- 化學性作用:芫花與壁錢的毒性成分滲入根部組織,引發局部炎症壞死。
- 物理性作用:藥線結紮機械性阻斷營養輸送,使病灶缺血萎縮。
「漸進式」治療設計
- 「日漸緊之」符合中醫「緩攻」思維,避免一次性劇烈刺激導致出血或感染。
- 輕症7日、重症15日的差異,反映對病灶大小與深淺的個體化調整。
後續修復(珍珠散)
脫落後以珍珠散(含珍珠粉等生肌藥物)收口,兼顧祛腐與生肌,避免瘢痕過大。
四、綜論
此方體現中醫「截根療法」的智慧,結合藥物腐蝕與器械結紮,針對體表贅生物提供一種微創解決方案。其設計符合「祛邪不傷正」原則,通過局部用藥減少全身毒性,並以漸進式結紮降低疼痛風險,適用於古代外科條件下的痔瘤治療。
傳統服藥法
芫花5錢,壁錢2錢。
上用白色細扣線3錢,同盛瓷罐內,用水1碗,慢火煮至湯乾,取線陰乾。
臨症用線1根。大者2根,雙扣繫於根蒂,兩頭留線,日漸緊之,自然紫黑冰冷,輕者7日,重者15日,後必枯落,用珍珠散收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煮線方, 出處:《徐評外科正宗》卷八。 組成:芫花5錢,壁錢2錢。 主治:諸痔及五癭六瘤,凡蒂小而頭面大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