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丸
DANG GU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十九引滁州丁醫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52)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當歸丸是一種著名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了多種藥材,其中芫花的加入具有重要的作用。芫花性寒,味辛,具有散結、通經的特性,主要用於治療因寒凝血滯引起的經痛及相關症狀。在當歸丸中,當歸本身是一味名貴的補血藥,具有養血、調經的功效,而芫花的存在則能平衡當歸的性質,增強其活血化瘀的效果。
芫花和當歸的組合,不僅能改善血液循環,還能促進經絡的通暢,從而減輕痛經等婦科病症的發生。此外,芫花也有助於增強身體的免疫力,進一步提升方劑的療效。綜合來看,芫花的加入使得當歸丸在調理月經、改善血液狀況方面,達到了更好的平衡和效果,使其成為了古今中醫治療的經典方劑之一。
主治功效
當歸丸主治功效分析
古代當歸丸的主治功效可以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1. 婦科疾病
這是當歸丸最主要的應用領域,涵蓋了多種婦科病症,包括:
- 月經不調: 古文中多次提到當歸丸治療「月水不通」、「月水不斷,或多或少」、「月水欲來,先攻少腹刺痛」、「氣血凝澀,月水來不快利」等症狀。這表明當歸丸可以調理月經週期,緩解經期疼痛,改善月經量異常等問題。例如《驗方新編》中記載的「經來成塊如蔥白色又如死豬血黑色頭昏目暗唇麻」以及「經來如漏水,頭昏目暗,小腹乍痛,兼白帶,咽中臭如魚腥,噁心吐逆」,均可使用「補內當歸丸」治療,且效果顯著。
- 血虛、血瘀、血積: 古文中提到當歸丸可用於治療「血風血氣,腹脅刺痛」、「血積隱隱㽲痛,血塊攻築疼痛」、「血積臍下結塊,痛如錐刺,或下赤白」等症狀。這說明當歸丸具有活血化瘀、消癥散結的作用,可以改善血虛、血瘀、血積所導致的各種疼痛和不適。例如《聖濟總錄》中記載的「治婦人血風血氣,腹脅刺痛,不思飲食,筋攣骨痹,手足麻木,皮膚瘙癢。當歸丸方」以及「治婦人虛冷血氣,及血積隱隱㽲痛,血塊攻築疼痛。當歸丸方」,都明確指出了當歸丸在治療血虛、血瘀、血積方面的應用。
- 產後調理: 古文中提到當歸丸可用於治療「產後血氣不調,日漸羸瘦,肢節煩疼,面無顏色」以及「產後血痢,結澀㽲痛」等症狀。說明當歸丸可以補益產後氣血,促進身體恢復,緩解產後不適。例如《聖濟總錄》中記載的「治產後血氣不調,日漸羸瘦,肢節煩疼,面無顏色。當歸丸方」,表明當歸丸可以幫助產婦恢復氣血,改善身體狀況。
2. 腹痛
多篇古文都提到了當歸丸治療腹痛的功效,包括:
- 寒性腹痛: 《醫心方》中記載的「當歸丸治寒腹痛如刀刺方」以及《仁齋直指方論》中提到的「酒煮當歸丸,治小腹下痛」,都表明當歸丸可以溫經散寒,緩解寒邪引起的腹痛。
- 氣滯、血瘀性腹痛: 《仁齋直指方論》中還提到「雜證腹痛,四物苦楝湯、酒煮當歸丸之類」,說明當歸丸也可以用於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
- 疝氣: 《類證治裁》和《衛生寶鑒》中均記載了「酒煮當歸丸」治療「腎疝」和「㿗疝」的功效,說明當歸丸可以疏肝理氣,緩解疝氣疼痛。
3. 其他
- 小兒積滯: 《是齋百一選方》中記載的「當歸丸」治療「小兒積滯,腸脹食傷等疾」,說明此方可以消食導滯,改善小兒消化不良的症狀。
- 傷寒後遺症: 《聖濟總錄》中記載了「黃連當歸丸」治療「傷寒熱痢」,以及「當歸湯」治療「傷寒時氣後,下痢不止」,說明當歸與其他藥物配伍,還可以用於治療傷寒後期的痢疾等症狀。
- 虛損、羸瘦: 《本草經解》中提到的「太乙神應丸」以當歸等藥物配伍,用於治療「虛損」;《聖濟總錄》中記載的當歸丸,也可用於治療「婦人風勞氣疾,經脈不通,漸加羸瘦」等症狀,說明當歸丸具有一定的補益作用,可以改善虛弱體質。
- **白帶異常:**例如《驗方新編》和《衛生寶鑒》中都提到了「補內當歸丸」可用於治療白帶異常的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從上述古文記載中可以看出,當歸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 補血活血: 當歸是方劑中的主要成分,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這也是當歸丸能夠治療多種婦科疾病的基礎。
- 行氣止痛: 古文中所記載的不同當歸丸配方中,常配伍有川芎、香附、延胡索、木香、丁香、茴香等行氣止痛的藥物,這些藥物可以增強當歸丸的止痛效果,尤其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效果更佳。
- 溫經散寒: 部分當歸丸配方中還會加入乾薑、附子、桂枝等溫熱藥物,以增強溫經散寒的作用,用於治療寒性腹痛、疝氣等症狀。
- 消積導滯: 《是齋百一選方》中記載的當歸丸配方以芫花為主藥,具有行氣消痰、殺蟲止癢的功效,配合當歸等藥物,可以消食導滯,治療小兒積滯。
- 補益氣血: 《濟生集》中記載的「金匱當歸丸」配伍了人參、白朮、阿膠、砂仁等藥物,具有補益氣血的功效,適合孕婦服用。
- 祛風除濕: 《聖濟總錄》中治療「婦人血風血氣,腹脅刺痛,不思飲食,筋攣骨痹,手足麻木,皮膚瘙癢」的當歸丸中配伍了沒藥、五靈脂等藥物,具有祛風除濕的功效。
總之,古代當歸丸的配方多樣,其主治功效也較為廣泛,主要圍繞婦科疾病、腹痛等症狀展開。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補血活血、行氣止痛、溫經散寒、消積導滯等作用,來達到調理氣血、緩解疼痛、改善身體狀況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蕪花(未開者,及時採取,曬乾摘去枝梗)。
用和談米醋或康醋浸藥面上,醋高一指,隔宿取出控起,帶醋於鐵銚內以慢火炒之,不住手攪拌,水脈斷即以碗器蓋之,候冷傾出,著底焦者不用,洗過銚子揩淨再炒香熟,焙乾為細末,卻以先浸藥醋打硬糊為丸,如粟米大。
每服20-30丸,米飲送下,不拘時候,1時許再進。臟腑必動,不過利1-2行即止,甚快而無所損。若去脾胃停滯,見效欲速,即用砂糖水或紫蘇湯送下。打糊醋須澄清者用,或少卻添別醋不妨。丸時
忌甘草。
本方名當歸丸,但方中無當歸,疑誤。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當歸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 組成:何首烏8兩,草烏4兩,苦參8兩,赤土3錢半,荊芥4兩。 主治:諸般瘡疥。
當歸丸, 出處:《百一》卷十九引滁州丁醫方。 組成:芫花(未開者,及時採取,曬乾摘去枝梗)。 主治:小兒積滯,腸脹食傷等疾。
當歸丸, 出處:《癍論萃英》引張元素方。 組成:當歸半兩,甘草1錢,黃連2錢半,大黃2錢半。 主治:癍疹、痘疹、疥癬等病熱滯中阻,大便秘結者。
當歸丸, 出處:《痘疹心法》卷二十三。 組成:當歸半兩,黃連1錢半(炒),大黃2錢半,甘草(炙)1錢,紫草3錢。 主治:痘疹大便堅,三五日不通者。
當歸丸, 出處:《得效》卷十六。 組成:生犀半兩,人參半兩,白朮半兩,當歸半兩,芍藥半兩,木香半兩,茯苓半兩,丁香半兩,牛膝(酒炒)半兩,蓯蓉半兩,天麻半兩,腦麝少許。 主治:頭疼腦虛,眼目昏矇。
當歸丸, 出處:《百一》卷十三。 組成:當歸、赤芍藥、川椒(去目)、敗龜殼、千金藤、骨碎補、川芎(并生用)、乳香(研)、虎骨(慢火炮黃)、沒藥(研)、自然銅(火煅通紅,醋淬3次)各等分。 主治:接骨定疼。主治:打撲傷損,筋傷骨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