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脾散

WEN P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事》卷二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胃經 24%
肺經 13%
肝經 10%
腎經 8%
心經 5%
膀胱經 4%
膽經 3%
三焦經 1%
大腸經 1%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膀胱經
膽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溫脾散方劑中包含茴香,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味辛、性溫,能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凝滯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2. 調和脾胃: 茴香還具有行氣消脹的作用,能促進脾胃消化功能,改善脾胃運化,從而增強食慾,消除脹滿等不適。

因此,溫脾散方劑中加入茴香,可以發揮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調和脾胃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凝滯等病症具有良好的療效。

溫脾散方中使用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青皮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溫脾散方中常用於治療脾胃氣滯、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而青皮能疏肝理氣,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
  2. 健脾和胃,消食化積: 青皮還能健脾和胃,消食化積。溫脾散方中往往配合其他健脾和胃藥物,共同起到調節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的作用,從而達到溫補脾胃的效果。

溫脾散中加入艾葉,主要基於其溫經散寒、止痛止血的功效。

艾葉性溫,入脾、肝經,具有溫陽散寒、止血止痛的特性。對於脾胃虛寒、寒凝血瘀導致的腹痛、腹瀉、月經不調等症狀,艾葉能起到溫中散寒、調和氣血的作用。

此外,艾葉還有止血的功效,對於寒凝血瘀導致的出血,如胃出血、月經過多等,艾葉能起到止血的作用。因此,溫脾散中加入艾葉,可以起到溫脾散寒、止痛止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寒凝血瘀等症狀。

溫脾散方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脾止嘔: 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並能化濕止嘔。對於脾胃虛寒,寒濕阻滯,導致的脘腹冷痛,噁心嘔吐,砂仁能溫中散寒,化濕止嘔,起到溫脾止嘔的作用。
  2. 行氣消脹: 砂仁有行氣消脹的作用,能緩解脾胃氣滯,促進消化吸收,對於脾胃虛弱,食積不消,脘腹脹滿等症,砂仁能行氣消脹,改善脾胃功能。

溫脾散方劑中加入桔梗,主要原因如下:

  1. 宣肺利咽: 桔梗具有宣肺利咽之效,可使肺氣通暢,有利於脾胃的運化功能。溫脾散方劑主要針對脾胃虛寒,氣機不暢,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桔梗的加入可幫助疏通氣機,促進脾胃運化,改善症狀。
  2. 升舉中氣: 桔梗能升舉中氣,有助於脾胃升清降濁,使脾胃功能正常運作。溫脾散方劑中常配伍其他升陽健脾的中藥,如黨參、白術等,桔梗的加入可增強升陽健脾的作用,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

溫脾散方劑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通竅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之功效。溫脾散主要用於脾胃虛寒、寒濕阻滯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白芷可以疏散寒氣,溫通脾胃,緩解疼痛。
  2. 升散脾陽,助脾運化: 白芷氣味芳香,具有升散之性,可以升散脾陽,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溫脾散中,白芷可以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改善脾胃虛寒、運化不利的狀態,達到溫脾散寒、健脾和胃的效果。

溫脾散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燥濕化痰:厚朴性溫,味苦辛,入脾胃經,能燥濕化痰,對於脾胃濕阻、痰濕困脾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具有很好的療效。
  2. 行氣止痛:厚朴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解除脾胃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因此,溫脾散中加入厚朴,可以起到燥濕化痰、行氣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溫脾散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脾胃虛寒,常伴隨畏寒、腹痛、嘔吐等症狀,生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這些不適。
  2. 調和藥性: 溫脾散方中可能包含一些性質偏寒的藥物,生薑加入其中可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物過寒而傷脾胃。

生薑在溫脾散中發揮著溫中散寒、調和藥性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的症狀,提高藥效。

溫脾散方劑中包含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效。溫脾散旨在溫補脾陽,散寒除濕,而木香可疏肝理氣,解除脾胃氣機阻滯,促進脾胃運化功能,有利於脾陽的恢復。
  2. 降逆止嘔,止瀉止痛: 木香還具有降逆止嘔、止瀉止痛的功效。溫脾散中常出現脾胃虛寒導致的嘔吐、腹瀉等症狀,木香可通過疏肝理氣、健脾和胃,改善脾胃功能,從而緩解嘔吐、腹瀉等症狀,並起到止痛作用。

溫脾散方劑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止瀉、止汗安胎等功效。溫脾散以溫補脾胃為主,白朮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脾虛所致的食少乏力、腹脹便溏等症狀。
  2. 燥濕化痰: 白朮還具有燥濕化痰的作用,可治療脾虛濕困所致的痰多咳嗽、脘腹脹滿等症狀。溫脾散中常配伍其他燥濕化痰藥物,白朮可助其發揮療效,使痰濕得以降解。

溫脾散方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味辛、苦,性溫,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溫脾散用於脾胃虛寒,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腹脹、食少等症狀,而香附的加入有助於疏通肝氣,緩解氣滯,促進脾胃運化,減輕腹痛、腹脹等不適。
  2. 調和脾胃,增強療效:香附入肝經,亦可兼入脾經,具有理氣健脾的功效。溫脾散中加入香附,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溫脾散寒、理氣止痛的效果,增強整體療效。

溫脾散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性甘平,味甘,具有調和藥性,緩解其他藥材的燥性或寒性,避免傷脾胃,使藥效更溫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2. 增強藥效:甘草能補脾益氣,與溫脾散中其他藥材,如白朮、茯苓等,共同作用,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達到溫脾散寒、健脾利濕的功效。

因此,甘草在溫脾散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藥效,使藥方更安全有效。

溫脾散方劑中加入紅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紅豆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消腫止痛的功效。脾主運化水濕,若脾虛濕困,則易出現腹脹、水腫等症狀。紅豆能利水消腫,健脾和胃,有助於改善脾虛濕困所致的各種病症。

2. 補血養心:紅豆富含鐵質,有補血益氣之效。心主血脈,血虛則心悸、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紅豆能補益心血,改善心血不足的症狀。

因此,溫脾散方劑中加入紅豆,既可健脾利濕,又能補血養心,有助於整體改善脾虛濕困和心血不足等症狀。

溫脾散方劑中加入高良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脾運化:高良薑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濕阻滯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高良薑能溫中散寒,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改善這些症狀。
  2. 行氣止痛,助藥力達病所:高良薑的辛溫之性,可以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高良薑能起到行氣止痛的作用,並可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溫脾散方劑中包含大麥,主要是因為其具有健脾和胃、消暑除煩的功效。

大麥味甘性涼,入脾胃經,具有清熱利濕、和中消食、健脾益氣的作用。其性涼,能清熱除煩,對於脾胃濕熱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口渴煩躁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大麥還富含澱粉和纖維,有助於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吸收。在溫脾散中,大麥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發揮健脾和胃、清熱除煩的功效,用於治療脾胃濕熱所致的消化不良、腹脹、口渴等症狀。

溫脾散方劑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散寒,助脾運化:葛根性涼,味甘,入脾經,具有解表散寒、生津止渴、升陽解肌的功效。溫脾散為溫補脾胃的方劑,加入葛根可解表散寒,避免溫補過度,同時又能助脾運化,增強脾胃消化吸收能力。
  2. 疏通經絡,緩解疼痛:葛根具有疏通經絡,活血止痛的功效。溫脾散常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四肢不溫等症,葛根的加入可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增強療效。

主治功效


溫脾散的主要成分及功效:

  • **茴香:**溫裡溫中、理氣行氣、驅蟲殺蟲、補腎壯陽、疏肝解鬱、活絡止痛、健脾益氣。
  • **青皮:**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
  • **艾葉:**溫經、補陽、調經、止血、祛風除濕、安胎、止咳化痰、溫裡溫中、活絡止痛、通經絡。
  • **砂仁:**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
  •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
  • **白芷:**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
  • **厚朴:**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
  • **生薑:**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
  • **木香:**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香附:**辛散苦降,能理氣解鬱,疏肝理氣,調經止痛,散結消痞。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紅豆:**健脾益氣、利水消腫、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通經。
  • **高良薑:**溫裡溫中、止嘔、活絡止痛、理氣行氣、降氣、補陽、健脾胃、治瘧、行氣止痛、鎮痛解熱。
  • **大麥:**健脾胃、利水滲濕、生津止渴、消食化積、補氣、和胃消食、清熱解渴、止汗固表。
  • **葛根:**散風熱、發汗解表、止血、生津止渴、解酒毒、透疹、止瀉和清熱解毒。

溫脾散的主治功效:

脾胃病是指脾胃功能失常而引起的疾病。脾胃功能失常,則水穀不能正常消化吸收,導致營養不良,氣血生化不足,從而引起一系列症狀。

脾胃病的症狀較為複雜,常見的有:

  • 消化不良:脾胃功能失常,則水穀不能正常消化吸收,導致消化不良,出現腹脹、腹痛、噯氣、反酸、燒心等症狀。
  • 食慾不振:脾胃功能失常,則胃的受納功能下降,導致食慾不振,不想吃東西,或者吃了東西後會有飽脹感。
  • 腹瀉或便祕:脾胃功能失常,則大腸的傳導功能失常,導致腹瀉或便祕。
  • 便溏或大便不成形:脾胃功能失常,則大腸的吸收功能下降,導致便溏或大便不成形。
  • 舌苔厚膩:脾胃功能失常,則濕濁內生,導致舌苔厚膩。
  • 脈搏濡緩:脾胃功能失常,則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脈搏濡緩。

總結:

溫脾散是由茴香、青皮、艾葉、砂仁、桔梗、白芷、厚朴、生薑、木香、白朮、香附、甘草、紅豆、高良薑、大麥、葛根組成的中藥方劑,具有健脾益氣、和胃消食的功效,主治脾胃病。

傳統服藥法


附子半兩,乾薑半兩,甘草(炮,銼)半兩,白朮1兩。
上為末。
每服半錢,空心米飲送下。
忌鮮魚、毒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幼兒啼哭瘧疾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腹瀉多痰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溫脾散,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二。 組成:紫河車1兩,綠豆1兩,甘草半兩,砒1錢(另研)。 主治:瘧疾寒熱發歇,多時不癒。

溫脾散, 出處:《顱囟經》卷上。 組成:附子半兩,乾薑半兩,甘草(炮,銼)半兩,白朮1兩。 主治:小兒脾冷水瀉,乳食不消,吃奶頻吐。

溫脾散, 出處:《活幼口議》卷二十。 組成:四聖湯加黑附子、枳殼、吳茱萸、麥糵、細辛。 主治:小兒脾虛肌瘦,神困,面無顔色,食不克化,腸胃久寒。吐逆無時。

溫脾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五。 組成:蒼朮2錢(細銼,以油蔥炒令赤),陳皮5分,草果(不炮,去皮)5分,桂心(不見火)5分,桔梗1錢,甘草(炙)1錢。 主治:小兒吐利,不進乳食。

溫脾散, 出處:《本事》卷二。 組成:舶上茴香(炒香)1兩,青皮(去白)1兩,陳艾1兩,縮砂仁1兩,桔梗(炒)1兩,香白芷(不見火)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木香半兩,白朮半兩,香附子(麸炒,舂去皮)半兩,甘草1兩半(炙),紅豆3兩,良薑3兩,麥糵3兩,乾葛3兩。 主治:開胃進食,溫中利氣,散寒濕。主治:脾胃病。

溫脾散, 出處:《回春》卷三。 組成:黃耆(蜜炙)、人參(去蘆)、白朮(土炒)、白茯苓(去皮)、山藥(炒)、乾薑(炒)、訶子(煨,去核)、肉蔻(煨去油)、粟殼(蜜炒)、草果(去皮)、丁香、肉桂、大附子(制)、黃連(薑汁炒)、砂仁、陳皮、甘草(炙)、厚朴(薑汁炒)各等分。 主治:久瀉。米谷不化,水谷入口,即時直下,下元虛冷,滑脫不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