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經嚏藥

TAI YANG JING TI Y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中性 (0.9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肝經 28%
膀胱經 17%
肺經 17%
腎經 8%
脾經
肝經
膀胱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太陽經嚏藥中包含防風,主要是因為防風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表、通鼻竅的功效。

首先,防風能疏散風寒,解除外感風寒所致的鼻塞、流涕、打噴嚏等症狀,符合太陽經證的典型表現。其次,防風能止痛解表,對於太陽經頭面部疼痛,如頭痛、鼻痛等也有緩解作用。最後,防風能通鼻竅,可以改善因風寒侵襲導致的鼻塞不通,促進鼻腔通氣。

綜上所述,防風在太陽經嚏藥中能有效地治療外感風寒所致的鼻塞、流涕、打噴嚏、頭痛等症狀,符合該方劑的組成原則。

太陽經嚏藥方中包含羌活,主要原因有二:

  1. 疏散風寒,通鼻竅: 羌活性溫,味辛,歸膀胱經,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止痛的功效。太陽經主表,風邪侵襲容易導致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羌活可有效疏散表邪,通利鼻竅,改善鼻塞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太陽經嚏藥方中通常還含有辛涼解表藥物,如荊芥、防風等,而羌活的溫性可以與這些辛涼藥物相配伍,起到溫和解表的作用,避免單純使用辛涼藥物傷及陽氣,增強藥物療效。

太陽經嚏藥中加入紅豆,主要原因在於其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

紅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健脾益氣的功效。其利水消腫作用可以幫助排除體內過多的水分,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清熱解毒作用則能緩解太陽經受熱邪侵襲引起的發熱、頭痛等不適。

此外,紅豆與其他藥材配伍,更能發揮協同作用,提升藥效。例如,紅豆與白芷、防風等藥材搭配,可加強利水通竅的效果,進一步緩解鼻塞、流涕等症狀。

主治功效


太陽經嚏藥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

根據《蘭室秘藏》及《玉機微義》的記載,太陽經嚏藥的組成包含:

  • 防風
  • 羌活
  • 紅豆

主治病症

太陽經頭痛。

治療原理

此方劑主要針對太陽經頭痛。太陽經循行於頭項部,當外邪侵襲,尤其是風寒之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便會導致頭痛。

此方劑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辛溫散寒,疏風通絡:

    •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歸膀胱、肝、脾經,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的功效。能發散肌表之風寒,並能疏通經絡,緩解頭痛。
    • 羌活,味辛、苦,性溫,歸膀胱、腎經,具有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的功效。其辛溫發散之力較強,善於祛除上部尤其是頭項部的風寒濕邪,並能疏通經絡,止痛效果顯著。

    二者合用,辛溫發散,祛風散寒,疏通太陽經氣血,使經絡通暢,頭痛得解。

  2. 利水消腫:

    • 紅豆,味甘、酸,性平,歸心、小腸經,具有利水消腫,除濕退黃的功效。雖然在方劑中用量極少,但可能考慮到頭痛也可能伴有頭面部輕微的浮腫,取其利水之效,以助經氣流通。
  3. 鼻內搐藥,直達病所: 方劑採用「為細末,鼻內㗜之」或「為末鼻內搐之」的給藥方式,即將藥物研磨成細末,通過鼻腔吸入。此法可以使藥物直達頭面部,迅速發揮作用,較口服吸收更快、更直接。這也符合中醫“邪在頭目搐之”的治療原則。此外,文獻中提到“亦吐之義”,可能表示鼻內搐藥也可能引發輕微的嘔吐反應,有助於排出痰濕等病理產物。

總結

太陽經嚏藥以防風、羌活為主藥,辛溫發散,祛風散寒,疏通太陽經氣血;佐以紅豆微量利水;通過鼻內搐藥的方式,使藥效直達病所,迅速緩解太陽經頭痛。此方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因勢利導的治療思想。

傳統服藥法


防風2分,羌活2分,紅豆2個。
上為細末。
鼻內搐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發散作用,陰虛火旺、肺燥咳嗽者慎用。

相關疾病


頭痛原發性高血壓慢性鼻炎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打噴嚏

相同名稱方劑


太陽經嚏藥, 出處:《蘭室秘藏》卷下。 組成:防風2分,羌活2分,紅豆2個。 主治:太陽頭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