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鎮心散中加入羌活,主要是為了 疏散風寒,並 兼顧解表 之效。
羌活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 祛風散寒、解表止痛 的功效。鎮心散用於治療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而風寒內侵、阻滯心神,是導致此類症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入羌活可以 驅散風寒,疏通經絡,使心神安定,達到鎮心安神之效。同時,羌活也可 緩解表證,如頭痛、鼻塞等,進一步提高藥效。
鎮心散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解表,兼能止痙: 防風味辛、性微溫,入肺、膀胱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痙攣的功效。鎮心散多用於治療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症,而風邪入絡,常導致心神不寧,故以防風疏風解表,以達止痙安神之效。
- 配伍增效,相輔相成: 鎮心散中多配伍川芎、白芍等藥材,防風與其共同作用,可使藥效更為顯著。例如,防風可助川芎活血行氣,並引其上行於頭面,以達到疏風解表、安神止痛的作用。
鎮心散中加入天麻,乃因其具有鎮靜安神之效。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定驚之功。其有效成分能抑制神經興奮,減輕腦部緊張,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
此外,天麻還可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頭痛、頭暈等症狀,進一步達到鎮心安神之效。故鎮心散中加入天麻,有助於緩解心神不寧、心悸失眠等症狀,起到鎮心安神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鎮心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心神不寧,驚悸煩赤,瘈疭」,其核心病機為 心經熱盛、痰熱擾神,導致心神失守。
- 心神不寧、驚悸:因心火亢盛或痰熱上擾,神不內守,故見心悸、躁動不安。
- 煩赤:心火上炎,可見面赤、煩躁,甚則口舌生瘡。
- 瘈疭(手足抽搐):熱極生風,或痰熱引動肝風,風火相煽,筋脈失養所致。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方劑組成解析
- 丹砂(硃砂):
性寒質重,主入心經,能 清心鎮驚、安神定志,為方中君藥,直接安定心神。 - 犀角(現以水牛角代):
鹹寒之品,清心涼血、解毒定驚,針對心火亢盛或熱入血分之證,助丹砂清熱鎮心。 - 人參:
甘溫補氣,益心脾之虛,防寒涼藥耗傷正氣,兼能 安精神、定魂魄(《神農本草經》)。 - 白茯苓:
甘淡滲濕,健脾寧心, 化痰涎、安心神,針對痰熱擾神之病機。 - 牛黃:
苦涼,豁痰開竅、熄風止痙,善治熱極生風之瘈疭,兼助清心化痰。 - 麝香:
辛香走竄,開竅醒神、通絡散瘀,能引諸藥直達病所,增強鎮驚之效。
2. 配伍邏輯
- 清熱鎮驚為主:丹砂、犀角、牛黃三藥協同,清心涼血、熄風止痙,直折火熱之勢。
- 化痰安神為輔:茯苓滲濕化痰,人參益氣養心,標本兼顧,防痰熱復生。
- 開竅通絡為佐:麝香通行十二經,助藥力速達心神,尤適瘈疭、神昏之症。
3. 治療原理
本方通過 清心瀉火、化痰開竅、熄風鎮驚 三途徑,使 熱清、痰消、風熄,則心神自安:
- 熱清:丹砂、犀角清除心經火熱,解除煩赤驚悸之根。
- 痰消:茯苓、牛黃化解痰熱,阻斷擾神之病理產物。
- 風熄:牛黃、麝香平息內風,緩解瘈疭抽搐。
三、臨床應用延伸
此方結構提示,其適用於 熱證、實證為主 的神志不安,如:
- 小兒熱病驚風(高熱伴抽搐)
- 成人痰熱擾心之失眠譫語
- 心火亢盛型癲癇(需辨證加減)
(註:本方含硃砂、麝香等峻藥,實際運用須遵專業醫師指導。)
傳統服藥法
丹砂(研)2錢,犀角(鎊)1字,人參3錢,白茯苓(去黑皮)3錢,牛黃(研)1字,麝香(研)3字。
上為細散,入研者三味,再研勻。
每服半錢匕,或1字匕,薄荷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鎮心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九。 組成:白龍骨(緊者)不拘多少。 主治:時氣汗後發狂。
鎮心散, 出處:《活幼口議》卷二十。 組成:四聖湯加朱砂、羌活、防風、天麻。 主治:心神不寧,驚悸煩赤,瘈瘲。
鎮心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 組成:白牽牛(半生半炒)1兩,防風(去叉)1兩,甘草(銼)1兩。 主治:癱緩風。四肢緩弱無力。
鎮心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六。 組成:丹砂(研)2錢,犀角(鎊)1字,人參3錢,白茯苓(去黑皮)3錢,牛黃(研)1字,麝香(研)3字。 主治:小兒驚熱,神亂形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