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十味導痰湯中加入羌活,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宣肺解表,散寒止咳: 羌活性溫,具有宣散風寒、解表止痛的功效,可以疏解肺氣,宣通鼻竅,對於風寒犯肺、咳嗽痰多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十味導痰湯的組成以溫化痰濁為主,加入羌活可引藥下行,促進藥效發揮,同時也能增強藥物驅寒散風的效果,使藥效更佳。
總體而言,羌活在十味導痰湯中起到宣散風寒、止咳化痰的輔助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協同發揮療效。
十味導痰湯中包含天麻,主要原因有二:
一、 祛風止痙: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之效。方中加入天麻,可緩解痰阻經絡、氣機不暢所引起的咳嗽、喘息、痰多等症狀,尤其適用於風痰、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以及肝風內動、痰濁上蒙所引起的眩暈、肢麻等症狀。
二、 化痰止咳:天麻具有利水消腫、通絡止痛之功效,能促進痰液排出,改善呼吸道黏膜分泌,從而達到化痰止咳的效果。
十味導痰湯中加入全蠍,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一、 祛風止痙:全蠍性寒,入肝經,能清熱解毒,息風止痙。對於因風熱痰火壅盛導致的咳嗽痰多、胸悶氣促等症狀,全蠍具有良好的化痰止咳、平喘定驚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道症狀。
二、 通絡散結:全蠍具有通絡散結的作用,能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對於因痰濕阻滯導致的咳嗽痰多、胸部脹痛等症狀,全蠍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十味導痰湯」主治功效分析
「十味導痰湯」源於導痰湯基礎上加味而成,其主治為「痰濕上盛,頭目不清」。若深入分析,需先從痰的成因及病機論述。「痰」的產生,中醫認為與臟腑功能失調息息相關。《續名醫類案》提及「痰之化在脾,而痰之本在腎」,說明脾為生痰之源,腎為痰之本,其他臟腑如肝、心、肺亦與痰的產生有關。
痰的分類與病機
《續名醫類案》將痰依病位分為五類:
- 脾濕痰: 脈緩,面黃,肢體沉重,嗜臥,腹脹食滯,痰滑易出。病機為脾虛失運,濕邪內生,聚而為痰。治宜二陳湯、六君子湯等健脾化濕之劑。
- 肺氣痰(燥痰): 脈澀面白,氣上喘,惡寒,悲愁不樂,痰澀難出。病機為肺氣失宣,津液失布,聚而為痰,或因燥邪傷肺,耗傷津液。治宜利膈清肺飲加減,清肺化痰。
- 肝風痰: 脈弦面青,肢脅滿悶,便溺閉澀,時有躁怒,痰清多泡。病機為肝氣鬱結,化風生痰,或肝風內動,夾痰上擾。治宜十味導痰湯、千緡湯加減,平肝熄風,化痰開竅。
- 心熱痰: 脈洪面赤,煩熱心痛,口乾脣燥,喜笑,痰堅成塊。病機為心火亢盛,灼津為痰。治宜涼膈散加減,清熱化痰。
- 腎寒痰: 脈沉面黑,小便急痛,足寒而逆,心多恐怖,痰有黑點且多稀。病機為腎陽不足,陰寒內盛,水液代謝失常,聚而為痰。治宜桂苓丸、八味丸加減,溫陽化飲。
「十味導痰湯」的治療原理
「十味導痰湯」針對的是「肝風痰」證,也就是「痰濕上盛,頭目不清」。其組成是在導痰湯(二陳湯加南星、枳實)的基礎上,加入了:
- 羌活: 散寒止痛,解表散風。可疏散頭部風邪,緩解頭目不清之症。
- 天麻: 平肝息風,鎮靜安神。能平息肝陽上亢,減少風痰的產生,並有鎮靜安神之功,可緩解因痰濕上擾引起的眩暈、頭痛等症狀。
- 全蠍: 疏風通絡,解毒消腫。可通達經絡,驅散風邪,減少痰濕的阻塞。
此方之組合理論為:
- 導痰湯為基礎: 二陳湯燥濕化痰,理氣和中;南星、枳實加強化痰開竅之功,針對痰濕壅盛之本。
- 羌活、天麻、全蠍: 針對風痰之標,具有平肝息風、疏風解表、通絡開竅之效。
綜合分析
《醫通祖方》和《張氏醫通》明確指出,「十味導痰湯」主治「痰濕上盛,頭目不清」。此方之特點在於其不僅能化解痰濕,更能平肝熄風,疏通經絡,故對於肝經風痰所致的頭目不清、肢脅滿悶、時有躁怒等症有較好的療效。《重訂廣溫熱論》亦提到此方用於治療「痰阻肺絡,肝風內擾」之病。
總結而言,「十味導痰湯」的治療核心在於 「化痰」與「熄風」 並重。其組成能針對痰濕的根本,同時又能平肝息風,疏通經絡,使得風痰不擾,頭目清明。
傳統服藥法
導痰湯加羌活、天麻、蠍尾。
祛風豁痰。
臨服入雄黃末少許。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祛痰通絡,平肝息風之功,但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十味導痰湯,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六。 組成:導痰湯加羌活、天麻、蠍尾。 主治:祛風豁痰。主治:痰濕上盛,頭目不清,脈弦浮滑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