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風丸

化風丸

HUA FE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4.5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肝經 25%
腎經 9%
膀胱經 9%
心經 9%
脾經 9%
胃經 9%
肺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化風丸中加入荊芥,是基於其疏散風寒,透疹止癢的功效。

荊芥味辛、性微溫,入肺、脾經,具有疏散風寒、解表透疹、消腫止癢的功效。在化風丸中,荊芥主要發揮以下作用:

  1. 疏散風寒:針對風寒襲表引起的風疹、麻疹、蕁麻疹等症,荊芥能有效疏散風寒,促進疹出,減輕症狀。
  2. 透疹止癢:對於風疹、麻疹等疹出不暢或疹退瘙癢的症狀,荊芥能促進疹液透出,止癢止痛,加速病程恢復。

化風丸方劑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解表散邪: 紫蘇葉性辛溫,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之效。對於風寒襲表所致的感冒、咳嗽、鼻塞等症狀,紫蘇葉能有效驅散寒邪,緩解症狀。
  • 行氣和血,消腫止痛: 紫蘇葉還具有一定的行氣活血作用,能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因風寒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

因此,在化風丸方劑中加入紫蘇葉,可有效發揮其疏散風寒、解表散邪、行氣和血、消腫止痛的作用,達到治療風寒感冒、風濕痹痛等疾病的目的。

化風丸中加入羌活,主要是因為羌活具有 祛風散寒、止痛 的功效,與化風丸的整體功效相契合。

羌活性溫,味辛,入膀胱、肝經,善於 疏散風寒濕邪,並能 通經絡,止疼痛。化風丸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肢體麻木、關節疼痛等症,羌活的藥性正好可以針對這些病症,起到 驅散風寒濕邪、舒筋活絡、止痛 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化風丸中包含全蠍,主要源於其性味歸經及功效:

  1. 性味歸經:全蠍味辛、鹹,性平,入肝、腎經。其辛、鹹之性,可祛風通絡,散瘀止痛,而入肝、腎經,則可針對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
  2. 功效主治:全蠍具有祛風通絡、止痙定搐、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風痰阻絡、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症皆有療效。其散瘀止痛之性,更可改善因風寒濕邪所致的局部疼痛、腫脹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化風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風熱上焦煩滿」,意指外感風熱之邪侵襲上焦(頭面、胸膈),導致頭暈目赤、煩躁胸悶、口乾咽痛等症。其組方側重祛風清熱,兼顧通絡止痛,推測適用於風熱夾雜輕微頭痛、鼻塞等表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祛風解表為核心

    • 藁本、白芷、荊芥穗:性辛溫,善走頭面,祛風散邪。藁本專治巔頂頭痛;白芷散風通竅,治鼻塞眉稜骨痛;荊芥穗輕揚疏散風熱。三藥合用,開泄上焦風邪。
    • 川芎:為「血中氣藥」,上行頭目,活血行氣,助風藥疏通經絡滯氣。
  2. 清熱止痛為輔

    • 草烏頭(炮製):雖性熱,但炮製後毒性大減,取其辛烈之性通絡止痛,針對風邪鬱久化熱所致的頭面疼痛。
    • 細辛:辛香走竄,能散少陰經風寒,開竅止痛,與草烏協同增強鎮痛之效。
  3. 佐使調和

    • 炙甘草:調和諸藥,緩和草烏、細辛之峻烈。
    • 朱砂為衣:取其鎮心安神之效,可能針對風熱上擾所致的心煩不寧。

三、整體病機與方義
此方以「風邪上犯、鬱而化熱」為病機關鍵,通過辛溫與辛涼並用(如荊芥穗微涼配藁本辛溫),既疏散風邪,又透發鬱熱。草烏、細辛針對風邪凝滯經絡的疼痛;川芎活血以防風熱瘀結;朱砂衣兼顧神志不安。全方側重外散,適合風熱初起未化火或夾雜輕微寒象者。

四、推理可能功效延伸
除原文所述「煩滿」外,從藥物組合推測,或可延伸用於:

  • 偏頭痛(風邪襲絡型)
  • 鼻淵(鼻竇炎)初起風熱未熾時
  • 風熱上攻所致的牙齦腫痛

本方組成偏辛燥,若純屬陰虛火旺或熱毒壅盛者恐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藁本(去土)1兩,川芎1兩,荊芥穗1兩,細辛(去葉土)1兩,甘草(炙)1兩,草烏頭(炮,去皮尖)1兩,香白芷1兩。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每1兩作10丸,朱砂為衣,陰乾。
每服1丸,細嚼,食後茶清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風熱感冒初起,症狀較輕時使用。
  • 風寒感冒、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鼻塞原發性高血壓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鼻咽腫瘤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鼻息肉腹瀉多痰眼睛模糊心情煩燥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化風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二。 組成:荊芥穗1兩,雞蘇葉1兩,羌活(去蘆頭)1兩,乾蠍14枚(全者,去土炒)。 主治:風熱上焦煩滿。

化風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藁本(去土)1兩,川芎1兩,荊芥穗1兩,細辛(去葉土)1兩,甘草(炙)1兩,草烏頭(炮,去皮尖)1兩,香白芷1兩。 主治:風氣上攻,頭目旋暈,項背拘急,鼻塞不通,神志不爽。

化風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七。 組成:天南星(用漿水浸7日,取出,切,暴乾)2兩,白附子(炮)2兩,烏頭(炮裂,去皮臍)2兩,寒水石(研)4兩,半夏末(用生薑汁和作餅,焙乾)4兩。 主治:風痰肢體緩縱,偏正頭痛。

化風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二。 組成:雞蘇葉2兩,羌活(去蘆頭)1兩半,川芎1兩半,羚羊角(鎊屑)1兩,防風(去叉)1兩,天麻1兩,人參1兩,乾蠍(炒)4錢,天南星(炮)半兩,白僵蠶(炒)1兩,龍腦(研)5錢,麝香(研)5錢。 主治:利胸膈。主治:風氣肌肉瞤動,頭目昏眩,胸膈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