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輔聖丸

六神輔聖丸

LIU SHEN FU SHE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7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脾經 15%
心經 15%
肝經 15%
腎經 10%
胃經 10%
膀胱經 5%
大腸經 5%
肺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六神輔聖丸中包含烏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驅寒止痛: 烏頭性熱,味辛,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之效。該藥方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入侵、經絡痹阻引起的風寒濕痺、肢體疼痛等症狀,烏頭可有效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2. 輔助其他藥物: 烏頭與其他藥物配伍,可增強藥效,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六神輔聖丸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白芷等,可促進血液循環,而烏頭可溫通經絡,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止痛作用。

六神輔聖丸中加入麻油,主要原因有二:

  1. 增進藥效: 麻油性味甘平,入肝、脾經,具有潤腸通便、活血化瘀之效,可輔助其他藥材發揮功效,尤其在治療肝鬱氣滯、瘀血阻滯的病症時,麻油可幫助藥物更順利地到達病竈。
  2. 改善口感: 麻油本身具有香氣,能掩蓋藥材的苦味,使患者更易接受,提高服藥的順從性。此外,麻油的油性也能使藥材更易於研磨成丸,方便服用。

六神輔聖丸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的作用。六神輔聖丸藥性偏寒涼,加入甘草可以調和其寒涼之性,防止過於寒涼傷脾胃,同時也可緩解其他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
  2. 增強補益作用,提高療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疲勞、增強免疫力的作用。六神輔聖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加入甘草可以增強其補益作用,提高藥物療效,使藥力更好地發揮,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六神輔聖丸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荊芥性辛溫,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六神輔聖丸主要針對外感風熱、邪毒入侵所致的病症,荊芥可有效清熱解毒,消散風熱之邪,達到治療效果。
  2. 疏風散邪: 荊芥能疏散風邪,使邪氣從表透達,避免邪氣鬱積於內,加重病情。六神輔聖丸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症,荊芥能疏風散邪,配合其他藥物,起到更好的療效。

六神輔聖丸方中含有羌活,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1. 祛風解表,散寒止痛: 羌活味辛、苦,性溫,歸膀胱、肝經,善於祛風解表、散寒止痛。六神輔聖丸以治療外感風寒,頭痛、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為主,羌活可有效驅散風邪,緩解表症。
  2. 疏通經絡,止痛消腫: 羌活具有疏通經絡、止痛消腫的作用。六神輔聖丸中,羌活可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疏散風寒、通絡止痛的效果,並有助於消散炎症,促進病症恢復。

六神輔聖丸方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寒,宣肺止咳: 紫蘇葉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宣肺止咳的功效。六神輔聖丸主要針對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等症,紫蘇葉可輔助藥物,散寒解表,宣肺利氣,緩解因風熱侵襲引起的咳嗽、鼻塞等症狀。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紫蘇葉辛溫,可以調和方中其他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寒,減少對脾胃的刺激。同時,紫蘇葉可引導其他藥物深入肺經,增強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六神輔聖丸中包含風藤,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祛風止痛: 風藤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肢體疼痛、關節疼痛等症狀,風藤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活血通絡: 風藤不僅能祛風止痛,還能活血通絡,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麻木、痺痛、筋骨不靈活等症狀,風藤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六神輔聖丸中加入風藤,是為了加強其祛風止痛、活血通絡的功效,以更好地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六神輔聖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疙瘩、冷風癢風、麻痹痛風」,皆屬風、寒、濕邪侵襲經絡、肌表所致之症:

  1. 疙瘩:指皮膚突起硬結,多因風寒濕鬱滯肌表,氣血不通而成。
  2. 冷風癢風:泛指風寒夾濕引起的皮膚瘙癢、麻木或遊走性疼痛,屬「行痹」範疇。
  3. 麻痹痛風:此處「痛風」非現代尿酸代謝疾病,而是指風寒濕邪痹阻關節,導致疼痛、麻木、活動不利之症,近似「痹證」。

綜合而言,本方針對「風寒濕邪」鬱於肌表、經絡,以祛風散寒、除濕通絡為核心治法。


組成與配伍邏輯分析

君藥:草烏

  • 性味:辛熱大毒,歸肝、腎、脾經。
  • 功效:逐風寒、通經絡、止痛。
  • 關鍵作用:針對深層寒濕痹痛,尤其「麻痹痛風」需峻藥攻邪。
  • 炮製特色:
    • 麻油浸、無灰酒煮:減毒性,增溫通之力。
    • 去皮搗爛:去其燥烈之性,留辛溫透絡之效。

臣藥:輔助祛風除濕

  1. 羌活、荊芥、紫蘇、風藤

    • 羌活:善祛上半身風濕,治「冷風癢風」之遊走痛。
    • 荊芥、紫蘇:發散表邪,透達肌腠風寒濕,止癢(癢屬風)。
    • 風藤(海風藤或青風藤):祛經絡濕邪,通痹止痛。
    • 配伍邏輯:強化草烏之走表通絡,針對「疙瘩」「癢風」等表症。
  2. 甘草

    • 緩和草烏毒性,兼益氣和中,防辛燥傷正。

佐使:酒與麻油

  • 麻油:潤製草烏,減其燥毒,取其「潤而通」之性。
  • 無灰酒:煎煮時助藥力透達,服時溫酒送下,行藥勢、活血脈。

治療原理推論

  1. 祛風散寒
    • 草烏合羌活、荊芥、紫蘇,開泄腠理,逐外襲之風寒。
  2. 除濕通絡
    • 風藤、酒助草烏深入經絡,化濕濁,治「麻痹」僵直。
  3. 解毒透表
    • 荊芥、紫蘇解表,防風邪內陷;麻油、甘草緩和毒性,使邪去不傷正。

綜效:集中攻逐「風寒濕」三邪,從表(皮膚疙瘩癢風)至裏(經絡麻痹),層次分明,峻藥緩製,以求「輔聖」(助正氣祛邪)之效。

傳統服藥法


草烏1斤(白嫩者佳),麻油1斤,甘草半斤,荊芥4兩,羌活4兩,紫蘇4兩,風藤4兩。
用無灰酒煮一晝夜,另用一鍋煎滾汁浸之,擠去烏皮,將草烏搗爛為丸。
每服20丸,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六神輔聖丸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服用六神輔聖丸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痛風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六神輔聖丸, 出處:《解圍元薮》卷三。 組成:草烏1斤(白嫩者佳),麻油1斤,甘草半斤,荊芥4兩,羌活4兩,紫蘇4兩,風藤4兩。 主治:疙瘩,冷風癢風,麻痹痛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