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桂枝羌活湯中包含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經散寒: 桂枝性溫,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發表解肌之效。對於外感風寒、寒邪束表,以及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頭痛、肢體痠痛等症狀,桂枝能溫經散寒,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止痛的效果。
- 調和營衛: 桂枝具有調和營衛的作用,能促進氣血流通,使營衛之氣相互協調。羌活性溫,入膀胱經,具有散風寒、止痛、祛風濕之效。桂枝與羌活相配,既能溫經散寒,又能祛風濕,達到協調營衛、散寒止痛的目的。
桂枝羌活湯中包含羌活,主要因為其辛溫解表,散寒止痛之效,與桂枝湯的溫陽散寒,和解表裏相輔相成。
羌活善於疏散風邪,止痛,對於外感風寒,頭身疼痛,肢體痠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其溫陽散寒的功效,能幫助桂枝湯更好地發揮溫經散寒,止痛解表的功效。
因此,桂枝羌活湯中加入羌活,可增強方劑的解表止痛功效,使療效更佳。
桂枝羌活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防風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祛風解表、止痛止癢的功效。可與桂枝、羌活等藥物協同作用,疏散外感風寒,緩解頭痛、肢體痠痛等症狀,同時亦能止癢,改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防風能調和桂枝、羌活等藥物的辛溫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燥烈,減輕對人體的刺激,使藥物更易於被吸收,提高藥效。
桂枝羌活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桂枝性溫,羌活性溫辛,二者合用可解表散寒。但溫燥之性容易傷津,而甘草性甘平,具有潤肺生津、緩和藥性之功效,可避免藥物燥烈傷陰,使藥效更和緩。
- 增強藥效: 甘草有調和脾胃、益氣補中之效,能增強桂枝羌活湯的解表散寒功效,使藥效更佳。同時,甘草還可與桂枝相配,增強桂枝的發汗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桂枝羌活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顧氏醫徑》,主治「處暑前瘧病」及「風瘧」,其症狀特徵為:
- 外感風邪:見頭痛、項強、脈浮、惡風有汗,屬風寒表虛證,風邪侵襲太陽經,衛陽不固而汗出。
- 瘧疾特徵:因「先傷於風,後傷於寒」,表現為先熱後寒、熱多寒少,且伴隨身自汗出,符合風重於寒之「風瘧」範疇。
此方針對夏秋之交(處暑前後),風邪挾寒,但熱象較顯者,以和解表邪、調和營衛為主,兼顧風瘧之特殊病機。
組成與治療原理解析
君藥:桂枝、羌活
- 桂枝:辛溫,入太陽經,溫通經脈而解肌,調和營衛以止汗,針對表虛有汗、惡風之核心病機。
- 羌活:辛散風寒,善祛頭項肩背之邪,與桂枝協同強化解表之力,尤擅緩解頭痛項強。
臣藥:防風
- 防風:辛甘微溫,為「風藥中之潤劑」,助桂枝羌活疏散風邪,卻不峻烈,契合表虛者體質。
佐使藥:甘草、生薑(《顧氏醫徑》加)
- 炙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緩解辛散之性以防過汗。
- 生薑:散寒和胃,兼治風寒初犯之嘔逆(原方註「如吐者加半夏曲」,亦是降逆止嘔之思維)。
加減邏輯
- 半夏曲:針對痰濕內停或胃氣上逆之嘔吐,加入以和胃化痰,體現「隨證加減」之靈活性。
整體治療思維
此方以「風邪外束、營衛不和」為病機核心,結合瘧疾寒熱交作之特點,選藥輕清透表:
- 解表不傷正:桂枝配甘草,發中有收;羌活、防風性雖辛散,但因表虛有汗,用量謹慎(各半兩)。
- 祛風兼顧瘧:風瘧多因外邪伏於半表半里,方中諸藥協力透邪外出,使風寒之邪從表而解,瘧發自止。
煎服法之意義
「迎發而服」強調截瘧時機,於瘧疾發作前服藥,趁邪氣未盛時阻遏病勢,此傳統截瘧之法,與現代抗瘧用藥時機概念相通。
傳統服藥法
桂枝半兩,羌活半兩,防風半兩,甘草(炙)半兩。
如吐者,加半夏曲等分。
上為粗末。
每服半兩,水1盞半,煎至1盞,溫服清,迎發而服之。
《顧氏醫徑》有生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用於風寒感冒、頭痛、項強、脈浮、惡風有汗等症狀。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本方有發汗解表的作用,不宜在發熱、出汗、大汗淋漓時服用。
- 本方有辛溫燥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羌活湯,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桂枝半兩,羌活半兩,防風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處暑前瘧病,頭痛項強,脈浮,惡風有汗。風瘧,先傷於風,後傷於寒,先熱後寒,熱多寒少,身自汗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