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芩羌活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解表止痛: 防風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的功效。與黃芩、羌活等藥材配合,能更有效地驅散外感風寒,緩解頭痛、鼻塞、發熱等症狀。
- 配合羌活,增強散寒止痛作用: 防風與羌活同為辛溫解表藥,二者配合使用,能相輔相成,增強散寒止痛的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因此,防風的加入,不僅能增強黃芩羌活湯的解表止痛效果,還能提高藥效的整體性,更好地治療外感風寒引起的相關病症。
黃芩羌活湯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羌活性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之效,可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頭痛、鼻塞、肢體疼痛等症狀,與黃芩相配,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2. 祛風濕,通絡止痛:羌活還具有祛風濕、通絡止痛之功效,可治療風濕痺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與黃芩配合,可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和炎症。
黃芩羌活湯中含有黃芩,主要因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止血安胎的功效。
羌活則擅長祛風散寒,止痛,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黃芩在黃芩羌活湯中,主要起到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作用,配合羌活祛風散寒,共同達到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發熱、頭痛、惡寒、肢體疼痛等症狀的效果。
黃芩羌活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黃芩性寒,羌活性溫,甘草性甘平,能緩和黃芩的寒性,避免藥性過於偏寒,減輕對脾胃的刺激,使藥性更為平和。
-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具有補脾益氣,調和藥性的功效,可以增強黃芩、羌活的藥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並減輕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芩羌活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眉棱骨痛」,其病機為外感風寒邪氣,內有鬱熱,或兼夾痰濕。眉棱骨屬足陽明胃經所過,風寒外襲,經氣不利,則痛作;內有鬱熱,或痰濕阻滯,則痛勢纏綿。此證表裏同病,寒熱夾雜,故需解表散寒、清泄裏熱並舉。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 羌活:辛溫氣雄,善走太陽經。能散表寒、祛風濕,尤擅止頭面風寒疼痛,針對「外挾風寒」之病機。
- 防風:辛甘微溫,為「風藥潤劑」。既助羌活解表散寒,又能祛經絡濕邪,緩解痰濕兼證,且性緩不燥。
- 黃芩:苦寒沉降,清泄陽明經鬱熱。外邪內鬱易化熱,黃芩直折火勢,與羌、防相配,構成「散寒清熱」並行之法。
- 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緩羌、防之辛散,制黃芩之苦寒,使攻邪不傷正。
全方配伍特點:
- 表裏同治:羌、防散外寒,黃芩清內熱,契合「外寒內熱」之病機。
- 寒溫並用:辛溫與苦寒並投,既避免過燥助熱,又防寒涼冰伏表邪。
- 經絡針對性:羌活善走太陽,黃芩偏入陽明,眉棱骨痛正屬二經交會之地,用藥直達病所。
治療原理推演:
風寒外束,肌腠閉鬱,陽氣不得宣散,故化熱內鬱;痰濕體質者,氣機受阻,更易蘊熱。方以風藥開泄表邪,黃芩清解裏熱,表解則熱有出路,裏清則鬱開痛止。痰濕兼證者,風藥勝濕,亦暗合「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旨。
傳統服藥法
防風1錢半,羌活1錢半,黃芩1錢2分,甘草1錢2分。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散苦寒,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芩羌活湯, 出處:《會約》卷六。 組成:防風1錢半,羌活1錢半,黃芩1錢2分,甘草1錢2分。 主治:眉棱骨痛,外挾風寒,內成鬱熱,有兼痰濕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