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球散

綿球散

MIAN QI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極熱 (5.3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脾經 16%
腎經 13%
肺經 13%
大腸經 10%
胃經 10%
心經 6%
三焦經 3%
膀胱經 3%
膽經 3%
肝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三焦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綿球散乃治療風寒濕痺之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烏頭,主要原因有二:

  1. 祛風散寒: 烏頭性辛溫,入肺經,善於祛散風寒之邪。風寒痺痛,往往兼有寒邪凝滯,烏頭可辛溫解表,驅散寒邪,使氣血流通,痺痛得解。
  2. 溫經通絡: 烏頭亦能溫經通絡,對於寒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有較好療效。

烏頭性劇烈,故綿球散中需慎用,並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綿球散中包含胡椒,主要是因為其辛溫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胡椒性熱,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消食止痛,對於寒邪引起的腹痛、胃寒嘔吐、風寒頭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胡椒亦可促進血液循環,溫暖肢體,有助於驅散體內寒氣,改善因寒邪入侵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因此,綿球散中加入胡椒,可增強方劑的溫中散寒、祛風止痛之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綿球散中包含蓽茇,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蓽茇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綿球散主治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噯氣、嘔吐等症,而蓽茇的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功效,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助消化,化積滯: 蓽茇還具有一定的助消化作用,能化解積滯,促進食物消化吸收。綿球散常用於治療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蓽茇的化積作用,能幫助改善食積不化、消化不良等問題。

綿球散中加入紅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紅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綿球散常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紅豆的利水功效能助其通利水道,消退水腫,改善症狀。
  2. 健脾益氣:紅豆富含蛋白質、維生素B族等營養成分,能補益脾胃,增強機體抵抗力。綿球散常伴有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紅豆的健脾益氣作用可改善患者的體質,增強藥效。

綿球散中包含細辛,主要基於其辛溫發散之性,用於治療以下兩方面:

  1. 散寒止痛: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散寒止痛、溫肺化飲之效。綿球散為治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頭痛發熱之方,細辛可溫經散寒,通鼻竅,止頭痛。
  2. 宣肺止咳:細辛辛溫性燥,可宣肺通竅,化痰止咳。綿球散中常與其他宣肺止咳藥物配伍,如麻黃、杏仁等,共同發揮宣肺止咳之效,治療風寒犯肺、咳嗽氣喘等症。

綿球散中包含豬牙皁,其原因主要有二:

  1. 清熱解毒:豬牙皁性寒,味苦,具清熱解毒之效。綿球散主治熱毒壅盛所致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而豬牙皁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輔助主藥達到療效。
  2. 軟堅散結:豬牙皁有軟堅散結之效,可幫助消散痰火凝結所致的病竈。綿球散中常與其他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功效的藥物配伍,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綿球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喉閉」,即咽喉閉塞不通之證,古代醫家認為多因風痰壅滯、寒邪凝結或氣血瘀阻所致,臨床表現為咽喉腫痛、呼吸吞咽困難,甚至牙關緊閉。方中藥物多具辛溫散寒、開竅祛痰之效,推測其適應證偏於寒痰阻喉風痰鬱閉之實證,以痰涎壅盛、局部腫痛為辨證要點。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性味與配伍核心

    • 草烏(辛熱大毒):散寒通痹、逐痰開閉,為君藥,針對寒痰壅塞之重症。
    • 胡椒、畢茇、細辛(辛溫):協同草烏溫通經絡、散寒止痛,助其開宣氣機。
    • 紅豆(赤小豆?存疑):可能取其利濕消腫之效,或為「相思子」代稱(有毒,古方外用祛痰)。
    • 牙皂(辛鹼性烈):化痰通竅,刺激黏膜促痰排出,與草烏共成峻藥。
    • 烏梅(酸澀):緩和諸藥峻烈之性,斂津防燥,並以酸性助釋藥性。
  2. 劑型設計與給藥途徑

    • 綿球外蘸:將藥末裹於醋浸棉球,直接接觸咽喉患處,屬「局部給藥法」,既能避免內服毒性(如草烏),又可快速刺激黏膜、稀釋痰涎。
    • 淡醋為媒:醋性酸收,既能軟堅化痰,又可引藥透入病所,增強祛痰效果。
    • 開關散輔助:針對牙關緊閉,先通鼻竅以開咽喉,體現「上竅通則下竅泄」的治療思路。
  3. 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以辛溫開破為主,利用藥物毒烈之性,強行開通痰氣閉阻:

    • 溫通散寒:針對寒凝痰滯病理,辛熱藥促進局部氣血運行。
    • 刺激祛痰:牙皂、細辛等刺激咽喉黏膜,反射性引發排痰反應。
    • 酸斂制約:烏梅、淡醋中和部分燥烈毒性,避免過度損傷正氣。

潛在禁忌與應用思考(依古籍邏輯推論)

此方峻烈,應限於實證閉喉,若見陰虛火旺或喉症化膿者恐非所宜;另須注意草烏毒性,傳統以醋製或外用減毒,但仍需謹慎用量。

傳統服藥法


草烏1個(重1錢),胡椒1錢(生),畢茇1錢(生),紅豆1錢(生),細辛1錢(生),牙皂1錢(生)。
上為末,用烏梅去核,撚作餅,包藥末在內,仍以藥末摻之,以綿裹,縛箸頭上。
先用鵝翎管,削針刺破,將綿球蘸淡醋繳喉中患處,去痰為度;如牙關不開,先用開關散搐鼻,嚏涕即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綿球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九引王伯泉方。 組成:草烏1個(重1錢),胡椒1錢(生),畢茇1錢(生),紅豆1錢(生),細辛1錢(生),牙皂1錢(生)。 主治:喉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