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梁丸

FU LI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胃經 16%
心經 16%
肝經 13%
大腸經 12%
膽經 10%
肺經 8%
腎經 1%
心包經 0%
脾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膽經
肺經
腎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伏梁丸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解毒: 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解毒消腫之效。伏梁丸主治濕熱蘊結所致的腹痛、泄瀉、痢疾等症,而黃連可清熱解毒,抑制腸道內病菌滋生,緩解濕熱所致的腸道炎症。

二、抑菌止瀉: 黃連具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可以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生長繁殖,減少其對腸道的刺激,從而達到止瀉的效果。伏梁丸中含有黃連,可以加強其抑菌止瀉的效果,進一步緩解腹瀉症狀。

伏梁丸中含有厚朴,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厚朴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止痛、降逆止嘔的功效。伏梁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氣虛、痰濕壅肺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氣短、脘腹脹滿等症狀,厚朴能化解痰濕,促進脾胃氣機運行,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

其二,厚朴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治療脾胃虛弱、氣逆上衝引起的嘔吐。伏梁丸中含有其他清熱化痰的藥物,厚朴的加入可以平衡藥性,防止藥物過於寒涼,並有助於減少嘔吐的發生。

伏梁丸中添加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止嘔逆: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可以溫暖脾胃,驅寒止嘔。伏梁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溼凝滯導致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生薑可以起到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改善脾胃功能。
  2. 和解表裏,調和藥性:生薑具有解表散寒、解毒化痰的功效,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伏梁丸中可能包含一些寒涼的藥材,生薑可以起到平衡藥性,避免寒涼之性傷及脾胃的作用,使藥性更加溫和。

伏梁丸中含有「人參」,主要原因有二:

一、 補益元氣: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伏梁丸為補腎益氣之劑,人參可補益元氣,增強身體抵抗力,助於腎氣復甦。

二、 固本扶正: 人參可扶正固本,增強機體免疫力,有助於抵抗外邪侵襲,防止疾病反覆發作。伏梁丸針對腎虛所致的各種症狀,人參可加強補腎效果,並提升身體整體抗病能力。

伏梁丸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其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的功效。

黃芩味苦、性寒,入肺、胃、膽、大腸經,可清熱瀉火、燥濕止痢,並能解毒消腫。對於伏梁丸所治的濕熱蘊結、脾胃不和等症狀,黃芩能有效清熱利濕、化濕止瀉,並可解毒消炎,幫助調理脾胃功能,達到治療目的。

伏梁丸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虛寒性腹痛和消化不良等症狀,其組成中包含肉桂,是因為肉桂具有溫陽散寒、行氣活血的功能。在中醫理論中,虛寒是造成腹痛的一個重要原因,肉桂能夠有效地驅散體內的寒氣,促進血液循環,從而緩解由寒邪引起的疼痛。

此外,肉桂具有一定的燥濕作用,能夠協助改善脾胃虛寒所導致的食慾不振及腹瀉等症狀。它的芳香特性還能增進方劑的整體效果,使其他藥材的功效更為突出。因此,將肉桂納入伏梁丸的配方,既能提升治療效果,也能使患者的身體狀況得到全面的調理,達到更好的療效。綜合來看,肉桂在伏梁丸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伏梁丸中加入乾薑,主要是基於其溫中散寒、止嘔逆的功效。

  1.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入脾胃經,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對於因脾胃虛寒導致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止嘔逆:乾薑辛溫走氣,能降逆止嘔,對於因寒邪犯胃、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惡心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伏梁丸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邪犯胃引起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乾薑的加入能溫中散寒、止嘔逆,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伏梁丸中加入巴豆,乃因其峻下逐瘀之效,可攻堅破積,用於治療積聚頑固之症。巴豆性味辛熱,有毒,入脾、胃經,能瀉下通便、消腫止痛。

對於一些久積難消的病症,如積聚成塊、腹痛拒按、便祕不通等,單靠一般潤腸通便之藥物難以奏效,而巴豆的峻下之力則能迅速攻破積聚,使之排出體外,達到治病之效。然而,巴豆毒性較強,必須謹慎使用,且需由專業醫師指導,方可安全有效。

伏梁丸中包含烏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驅寒止痛: 烏頭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祛風除濕的功效。伏梁丸主治寒濕痹痛,筋骨拘攣,烏頭在此方中起著驅寒止痛的關鍵作用,能溫通經絡,緩解疼痛。

2. 溫陽助陽: 烏頭能溫陽助陽,對於陽虛體寒引起的疼痛也有效。伏梁丸中亦含有其他溫陽藥物,與烏頭相輔相成,起到溫陽散寒的效果。

然而,烏頭屬劇毒藥物,使用需謹慎,必須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服用。

伏梁丸方劑中包含紅豆,主要原因有二:

一、 利水消腫:紅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伏梁丸主治水腫、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紅豆可協助利水消腫,促進水液代謝,改善水腫情況。

二、 健脾益氣:紅豆富含蛋白質、維生素B族等營養物質,具有健脾益氣之效。伏梁丸常用於脾虛氣弱、水濕停滯所致的疾病,紅豆的健脾益氣功效可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水濕運化,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伏梁丸中包含水菖蒲,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開竅醒神:水菖蒲性溫,味辛,入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痰開竅的功效。伏梁丸主治痰迷心竅,神志不清,昏迷不醒等症狀,而水菖蒲能開竅醒神,使患者神志清醒,恢復正常。
  2. 健脾益氣:水菖蒲亦有健脾益氣的作用,能增強患者的抵抗力,有助於恢復體力,配合其他藥物,使患者更快康復。

總而言之,水菖蒲在伏梁丸中起到開竅醒神和健脾益氣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治療痰迷心竅、神志不清等症狀,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伏梁丸中包含茯神,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安神定志: 茯神味甘性平,入心、脾經,具有寧心安神、益智健脾之功效。伏梁丸主治心脾兩虛,心神不寧,失眠健忘,心悸怔忡等症。茯神能安定心神,改善失眠,配合其他藥材,起到協調心脾、增強療效的作用。
  2. 健脾益氣: 茯神亦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功能,有助於改善心脾兩虛所導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伏梁丸中加入茯神,可增強整體方劑的補益效果,達到治本的目的。

伏梁丸中包含丹參,主要因其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痛的功效。丹參性寒,味苦,入心、肝經,能有效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瘀血阻滯。

方劑中加入丹參,一方面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減輕疼痛;另一方面能清熱涼血,消散瘀血,達到治療目的。因此,丹參在伏梁丸中起着重要的活血化瘀、涼血止痛的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伏梁丸」

  • 組成: 黃連, 厚朴, 生薑, 人參, 黃芩, 肉桂, 乾薑, 巴豆, 烏頭, 紅豆, 水菖蒲, 茯神, 丹參
  • 主治功效: 肚臍上到心窩的瘀血,像上臂那樣大,且一直不消散,因而煩心。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黃連

  • 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
  • 可治療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等症狀。

厚朴

  • 具有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等功效。
  • 厚朴性溫,辛散苦燥,有助於祛除體內濕氣,緩解腸胃脹氣、腹瀉等症狀。

生薑

  • 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人參

  • 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
  • 它能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

黃芩

  • 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肉桂

  • 性溫,味辛甘,歸心、肝、腎經。
  • 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乾薑

  • 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巴豆

  • 具有瀉下、驅蟲殺蟲、峻下逐水、清肺熱利咽、活絡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消食化積等功效。

烏頭

  • 具有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 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喉嚨痛、風濕痹痛、腰痠背痛、中風半身不遂、頭風頭痛、心腹冷痛、陰疽腫毒、瘀血腫痛等症,有毒,應慎用。

紅豆

  • 味甘、性平,歸脾、胃經。
  • 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消腫、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通經等功效。

水菖蒲

  • 性溫,具有化痰開竅、除濕健胃、殺蟲止癢之功效。
  • 常用於治療痰厥昏迷、中風、癲癇、驚悸健忘、耳鳴耳聾、食積腹痛、痢疾洩瀉、風濕疼痛、濕疹、疥瘡等症。

茯神

  • 性甘、平,歸心、脾經,具有安神定驚、健脾益胃、利水滲濕等功效。

丹參

  • 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補氣、通經絡、安神、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傳統服藥法


黃連(去須)1兩半,厚朴(去皮、薑制)半兩,人參(去蘆)5錢,黃芩(刮黃色)3錢,桂(去皮)1錢,乾薑(炮)半錢,巴豆霜5分,川烏頭(炮製,去皮)半錢,紅豆3分,菖蒲半錢,茯神(去皮木)1錢,丹參(炒)1錢。
秋、冬加厚朴半兩,通前稱1兩;減黃連半兩,即1兩;黃芩全不用。
上藥除巴豆霜外,為細末,另研巴豆霜旋旋入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初服2丸,每日加1丸,2日加2丸,漸加至大便溏,再從兩丸加服,食遠淡黃連湯送下,周而復始。積減大半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伏梁丸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心胸煩熱腹內有腫塊

相同名稱方劑


伏梁丸, 出處:《清代名醫醫案精華·趙海仙醫案》。 組成:洋參、于朮、枳殼、制半夏。 主治:心之積在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

伏梁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七○引《指南方》。 組成:青皮(白馬尿浸3日,令軟透,切)3兩,巴豆15個(去皮,與青皮同炒乾,去巴豆不用),羌活半兩。 主治:伏梁,脈大而散,時一結。

伏梁丸, 出處:《外科精義》卷下引《養生必用》。 組成:厚朴(生薑汁制)1兩,茯苓1兩,枳殼(麸炒,去瓤)1兩,白朮1兩,荊三棱1兩(炮),半夏1兩(湯洗7次),人參1兩。 主治:心之積,起於臍下,上至心,大如臂,久久不已,病煩心,身體髀股皆腫,環臍而痛,其脈沉而芤。

伏梁丸, 出處:《東垣試效方》卷二。 組成:黃連(去須)1兩半,厚朴(去皮、薑制)半兩,人參(去蘆)5錢,黃芩(刮黃色)3錢,桂(去皮)1錢,乾薑(炮)半錢,巴豆霜5分,川烏頭(炮制,去皮)半錢,紅豆3分,菖蒲半錢,茯神(去皮木)1錢,丹參(炒)1錢。 主治:心之積,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癒,令之煩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